..續本文上一頁信邪的那就是不信了,雖然你是對邪的起了信心,但是對正的叁寶、業果就起不信,這個不叫信心,叫邪信,或叫不信,我們這裏指的是淨信,是對叁寶、業果的信,不但是有信,還得增上。我們在給大家講皈依的時候,總是給大家傳一個四皈依,就是說過去的信心使我們現在能夠信叁寶、皈依叁寶、做佛弟子,但是這個信心是不堅強的,又是在凡夫,信是會退的。因緣,好的緣就增長信心,不好的緣就會退失信心,所以說要“信信”,增上的話,那絶對要修法了,一個是自己多看叁寶的功德,一個是求叁寶加持,修一個法。那麼這裏也是同樣的,過去的信心的種子,就是第一個信,但這個信不夠,要增上,使它更信,乃至到究竟信,那麼這就是叫“信信”,就不斷增上的信心。
E2 慚、愧
慚愧者,見他有德,自穢不如,名慚;見不善,而覺自與同汙,名愧;是生善滅惡之總持也。
“慚愧”, 我們先看書上的,“見他有德,自穢不如,名慚”,人家有功德,就是看到功德,有功德的人,自己一比,感到不如人家,自己對自己說,比,慚愧,“見不善,而覺自與同汙,名愧”,見到不善的,看到自己跟他同樣的染汙,那麼就叫愧。這是海公上師說的比較略。
那麼我們把《俱舍》的原文上一次抄過了,那麼看一看,意思就更仔細一點。什麼叫慚?“謂于功德及有德人”6,那麼這也見他有德,就是有功德的人,不但是有功德的人,就是那個功德,看了那個功德,看了有功德的人,你能夠對他,感到自己不如他,對他有恭敬,有崇拜,有所“忌難”,就是對他畏懼,有所“隨屬”,隨屬的話就是攝爲弟子,拜他爲師了,跟他學了,這個就叫慚。就是說對這個功德,什麼功德呢?戒定慧功德,或者有戒定慧功德的人,自己對他有恭敬,自己不如人家,那麼對他恭敬,對他崇拜,對他有畏懼心,向他學習,這是叫慚。那麼這裏就是說,“見他有德,自穢不如”,不如就要恭敬他,就要尊重他,就要畏懼他,也要向他學習,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隱在裏邊,看了這個麼,按《俱舍》的要明白一些。那麼什麼叫功德呢?功德就是“戒定慧”功德,有功德的人就是有戒定慧功德的人。又什麼叫有崇有敬呢?這個好懂。什麼忌難呢?就是有所畏懼,對有德的人,自己沒有德,就對他有畏懼心,這就是他有威信,他有威德。“有所隨屬”,就是向他學習,跟了他學,就是做弟子的禮,這是慚。愧呢,“于罪見怖”,不善,這裏說不善就是罪,看見這罪,生怖畏心,叫愧。“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這個,什麼叫罪呢?一切善士所呵厭的東西。善士就是說佛教裏邊的那些善知識,他們所呵厭的,這個不好的法,叫罪。世間上所呵厭的不一定是罪,世間上的眼光不一定,不標准的。照佛法裏邊,以佛的那個眼光來看,這些善士所呵斥的,這叫罪,就是不好的,就是不善。對于這個不善的東西,能夠起怖畏的心,那麼這個叫愧。怕什麼呢?不善的法,你去修了之後,你去做了之後,那些罪行做了之後,會墮惡道,就要産生怖畏。那麼這裏說,“見不善,而覺自與同汙,名愧”,那麼我們的《俱舍》就是說,見了不善的罪法,感到恐怖,就怕將來感可怕的果,這個叫愧。這是慚愧的一種解釋,另外一種解釋就是說,“于所造罪自觀有恥”,名“慚”,“觀他有恥”,名“愧”。自己做了壞事,自己感到有慚,感到恥辱,那麼就叫慚;對人家,恐怕人家說了不好,怕人家說不好的話,那麼羞恥了,對人家有羞恥的叫愧。自己自覺的叫慚,對人恐怕人家說閑話,叫愧。那麼這兩個都是善心所,有慚愧的人都能夠修善法,如果慚愧心沒有了,那肆無忌憚,那就不行了。
那麼這個是“生善滅惡之總持也”,就是說能夠生善法,能夠滅惡法,就靠這個慚愧心,如果我們慚愧心沒有了,善法也生不起了,惡法也滅不掉了。所以說我們有的人罵人都是無慚無愧,這個話說起來很文雅,實際上罵得很凶的,慚愧心一斷了之後,沒有之後,這個人就無惡不作了,就是什麼都會幹的。
E3 多聞
多聞者,叁學多聞,不厭不滿,複具次第,是道行之明燈也。
下邊“多聞”,就是戒定慧叁學,要多聞,不但是多聞,要“不厭不滿”,有的人聽了一徧,第一徧還新鮮的,第二徧就感到有點好象是沒有味道了,第叁徧、第四徧都不愛聽了,不去了,那麼這就是說,有厭了。我們說道宣律師,他是我們中國的四分律的叁大家之一,他是律學的祖師,他聽的“四分律藏”,聽了二十徧,那就是不厭,也不滿。不要以爲我聽了,我懂了,滿足了。那個道宣律師自己說,一徧有一徧的味道,不一樣。那麼這個是不厭不滿,叁學不要是自以爲懂了就滿足了,不要多聽就厭惡了,對叁學要多聞,不要厭惡,不要滿足。“複具次第”,這樣子學之後,還要有善巧,要次第,要按了次第學。不按次第也學不好,那麼次第呢,當然《菩提道次第》廣說了,我們這裏就不要介紹了。
“是道行之明燈也”,那麼這個多聞,等于說,我們說自己還沒有證道之前,法眼沒有開之前,就靠佛的教誡作我們的眼睛,那就是明燈,我們在道上行,就是行道修道的話,那就是靠多聞,沒有多聞的話,就是盲修瞎練,那就是亂沖了。那麼自己開了眼睛,法眼淨開了之後,見道之後,當然自己也有法眼了。那麼沒有見之前,就要借佛的眼睛來看,所以說要借佛的眼睛呢,就要多聞,所以說能夠多聞,不厭不滿的,而且有次第的,這樣子,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明燈,指路明燈,沒有它就是盲修瞎練。
所以我們經常強調要多聞也是這意思,如果沒有多聞的話,除非你這個師父是已經大成就的,你只要聽他的話好了,那就是也可以保險。如果沒有找到這樣的師父,那你一定要多聞,否則的話,你走路就沒有方向了。像米勒日巴,他碰到馬爾巴上師,這樣的師父當然絕無僅有,也只是絕無僅有的弟子,才能夠成就,如果馬爾巴上師碰到其他的一些象我們這樣末法時期的弟子,也成就不了了,因爲他的教化受不了。米勒日巴,看過傳的都知道了,像米勒日巴這樣的待遇,恐怕現在在座的人一個也受不了,一點點小的事情不滿意,就要背起鋪蓋走了,那麼何況這樣子的折磨呢?但是這樣子折磨,就把他罪都消完了。
E4 精進
精進者,端一精細,向上不息,是入道之無上方便,難處不難也。
“精進者,專一精細,向上不息,是入道之無上方便,難處不難也”。精進對我們修行是最大的方便,那麼困難也就可以克服,難處也不難了。但是我們這裏要注意,精進要專一的精細,不要亂的,雖然你很努力,但是東抓一把西抹一把的,亂得很,那個也得不到精進的效果。要專一,學的、修的不要太複雜了,你學什麼就修什麼,不要學了一套,修的是另一套,學了紅教,又來學黃教,學了黃教,還要學花教,等等,這樣子,不專一了。不專一,你效果也就是亂的。所以說要真正的精進,要專一的,而且要精細。因爲你專一才能精細,精細入微。如果你抓得太多了,都是皮皮糙糙的,毛毛糙糙的,根本也達不到精細,既不專一,達不到精細,也就不能向上了。所以這是連貫的,能夠專一了之後,才能精細,能精細了才能向上。否則的話,都是皮毛,也向不了上,都是在下邊的。
入道的最上方便就是靠精進,釋迦牟尼佛因爲精進就超過九劫先成佛,本來彌勒菩薩在釋迦牟尼佛前成佛的,因爲釋迦牟尼佛靠他的七日翹勤,這個精進的心,就超越九劫先成佛。“難處不難”,如果我們一切有精進的話,難的地方也會得克服了,也沒有難了。這個不但是佛教裏邊如此,就是我們說以前曆史上拿破侖,他就是說,他的字典上查不到個難字,就是他肯精進肯努力,什麼困難他都不怕,都能克服。那麼當然了,他這個匹夫之勇,結果還是失敗了,還是極大的困難,還是碰到了,他也克服不了。而佛教裏邊,有佛的智慧,你要靠了叁學,多聞之後,再精進的話,那麼這個是難事決定不難。
E5 念
念者,正念、定念、慧念,總四念處,佛說:無四念處,不能成就七覺支、八正道故。
“念者,正念、定念、慧念,總四念處”。那個念的解釋,一個是正念,就是說依了佛說的念,也就是說依了戒的念,或者是空性相應的念,這是正念;定念,跟定相應的念;慧念,跟慧相應的念。這是我們正念的念包括這叁個含義。那麼總的來說念是什麼東西呢?一般我們說我們要修的念,就是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四念處把佛教都包在裏頭了,開頭下手觀身不淨,觀身不淨就把一切對身執,對貪欲等等都可以先除掉,這是粗大的煩惱,先除;然後受心所,觀一切受都是苦的,那你不要貪著世間了,世間上沒有樂受都是苦受,你還貪什麼?然後再無常,觀這個,再觀空、無我,那進入空性了。所以說這個四念處把一切佛法全部包在裏頭。
“佛說:無四念處,不能成就七覺支,八正道故”。四念處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教的最高成就。那麼從四念處下手,能夠進入七覺支、八正道。假使四念處的基礎都沒有,那麼七覺支、八正道就不能得到。我們修行的時候,在這個資糧道,內凡的時候,就是開始五停心觀。五停心觀修好之後,就修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就是念四念處。由四念處之後,然後修這個四谛十六行觀,入加行道。加行道四谛十六行觀修了成熟了,經過這個世第一一刹那見道,這個時候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所以說四念處是一個基礎的法,沒有它見道也得不了了,加行道得不到了,所以說七覺支、八正道這…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