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34

  ..續本文上一頁些見道、修道的東西都不能得到。

  

  

  

  

  E6 慧

  慧者,由上法所生之明照,亦余聞思修所得之智明、正見、正方便也。複次,從信至慧,如何能令堅固、增上、具足,一一必須加入八正道行等,是故論雲:

  

  “慧者”,那麼這一個個講,念之後這個慧。“慧者,由上法所生之明照”,那個什幺呢?就是“由上法”,修了前面那些法,也主要是從四念處下手,多聞,精進,得了四念處,然後進了七覺支、八正道,那麼這個就是四谛十六行觀,苦嘛知道是苦,集嘛知道是集,“由上法所生之明照”,就是智慧。“亦余聞思修所得之智明、正見、正方便也”,從上面得到的智慧,或者從其他的聞思修所得到的那些智慧、正見,那些正方便,就是這個慧,方便也是慧,沒有慧就得不到方便,方便善巧都要靠智慧的,修行裏邊,一個是要靠空性,一個要靠方便。在這個(8A)勝義谛是靠空性的,在世俗谛的方便是不能少的,這兩個結合呢,能夠證一切道果,那麼這個方便當然是智慧。一個是廣般若,一個是深般若,空性是深般若,那麼方便是廣般若,這兩個,深廣兩個般若才能夠證到無上的菩提之果。

  

  “複次,從信至慧”,這七個功德從信開始到慚愧、多聞、精進、念、慧,“如何能令堅固”?那麼這些功德如何使它堅固呢?如何使它“增上”乃至圓滿“具足”呢?都要經過八正道的修行才行。所以說開始的時候,少少的信,少少的慚愧,少少的多聞,要使它增上堅固,增上乃至圓滿的話,非修八正道不可,所以說下邊就接著要修行八正道。

  

  

  

  

  D2 修行八道

  

  

  

  修行八道。

  

  八正道者,是諸法之導,法歸、法次、法行等之究竟也。今依法蘊論等,略取名诠義相之要點,以供學修之用。

  

  那麼什麼是八正道呢?大家這個都知道了。“八正道者,是諸法之導”,從初學的人來說,八正道是我們的導師,引導我們的,向佛法大路上走的引導、示導。“法歸”,一切法總集的都歸納入八正道,一切佛法都可以攝在八正道裏邊,是總持門。“法次”,修行法的次第也是按照八正道修,那麼這是海公上師說,南傳的佛教八正道是按照次第修的,他們有專門次第的,並不是八個一起來的;“法行”,法行就是聖人修的那個法隨法行。這是究竟都在八正道裏邊。所以說初學的引導乃至一切的總持、法的次第、一切修法的聖人之行都包在八正道裏邊。

  

  那麼下面,因爲八正道是很重要,海公上師就根據《法蘊足論》裏邊的總括地把它一些名相介紹一下,但是這個非常夠講的,這個難度很高,那麼我們就開始試試看。這個書,海公上師本身,他是《學記》,他是學習,他自己還在學,那麼我們當然更要學了,而且我們也就是學不夠,要向海公上師學習。所以說像這個八正道我們就看到,這就是《法蘊足論》,以前那些翻譯的,早期的那些論典,是很不好講的。那麼根據《法蘊足論》,略略地把它摘下來。

  

  

  

  

  E1 正見

  

  

  

  正見者,亦是慧根、慧力、擇法、正覺、不癡,以善、順、不逆爲體性,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所有于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正見。

  

  什麼叫“正見”?正見,也就是五根裏的慧根,也是五力裏的慧力,都是智慧,在這個七覺支裏呢“擇法”覺支,那麼都是慧的作用,在八正道裏面叫正見。這個正見就是說于叁寶的因果,哪些是對的,就是幹什麼什麼要感這個果的是對的,幹什麼什麼將來要感那個果是不對的,是處非處這些完全明白的叫正見。那麼它下面又有叫“正覺”,又有叫“不癡”,這都是正見的另外的名字。

  

  “以善、順、不逆爲體性”,這個正見,就是以善,是善的,順了善的,不違背善的,這個是它的體性。總的說是順了叁寶、因果、那些佛的空性,那些的,都叫做正見。反過來,如果是不順的,和它反起的,是屬于惡的,那就不是正見了。所以正見呢,要求是一個善的,還有順了善的,或者跟善不違背的,這叫做正見。

  

  那麼它的具體的說法,就是說,“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這是《法蘊足論》的原文。依四谛、五道它的這個來思惟,這個跟無漏作意相應的,這個是無漏法相應的。我們說八正道是無漏的,五根、五力通有漏、無漏,八正道、七覺支都是無漏的,那麼它跟無漏的作意相應的,無漏法。

  

  “所有于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那就是九毗缽舍那,有九個次第。那麼這裏就是我們根據海公上師的意思,他的講法,這個解其他的注解也找不到的,這是海公上師他有傳承的,也是根據他修行的經驗而來的那些解釋,我們就根據他的。他說這九個裏面,“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這叁個,是下手用功的方法。簡擇是能夠達到什麼?“解了”。

  

  下邊的“解了、等了、近了”,是因爲前面的用功所得到的智慧,因爲簡擇就能夠解了一切法的自相;因爲經極簡擇能夠知道一切法的“等了”,一切法的共相,“等”是相共的、相等的,等就是多,那麼法的共相;那麼得到最極簡擇,最微細的簡擇,得到一切法的“近了”,接近于現量,我們真正得到現量是見道,這是接近現量的,跟現量是差得不太遠的。我們說假使我們看月亮,月亮在天上,但是我們很多人就水裏邊看到月亮了,以爲月亮在水裏邊,在下面,那麼這是方向就搞錯了,但是你月亮總還是有這個月亮的形狀,還有。這就是還沒達到這個“近了”的層次的時候,月亮的樣子大概知道一些,只是方向不明的,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在水底下。那麼等到“近了”的時候,月亮,真正月亮是還沒看到,真正看到就是見道了,但是他看到的呢,第二個月,還是在天上,方向不錯了。就是我們說把眼睛按一下呢,月亮看作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第二個月亮不是真的月亮,那麼雖然不是真的,它跟原來的月亮相似,同時方向也不錯了,不在水裏面了。那麼這是“近了”,是比前面的理解要更深一層了。那麼這個,這是前面的下了用功之後得到的智慧。

  

  這叁個智慧又産生叁個作用,“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機黠通達”呢,跟海公上師說的法就是說對境能夠很快地,機就是警,機警,能夠很快的,“黠”就是快,很快地明辨,能夠辨出知道它的全相,都能夠知道。對境能夠明辨,它個境來了,該是什麼境,它怎樣,要産生什麼樣的效果等等,都會能夠知道。

  

  那麼“審察聰睿”,他就是有這個聞一知十,他就是有這個類推的智慧,知道這個就知道那個。我們這個儒家裏也是說的,你只要做個桌子的話,教你一只腳,四個腳,你只要一個腳的做法教會了,那第叁個腳你照此類推,自己好做了,不要一個一個教了,這個類推的智慧就是“審察聰睿”,他就是能夠很聰明的有這個睿智産生了,類推的智慧。

  

  然後“覺明慧行”,那就是得到止觀了,那這個觀得到了,它的行跟知呢,見了之後就能夠知道,知道了之後馬上就能行起來,這個已經達到觀的最後一個,第九個……。那麼“毗缽舍那”就是說,這九個都叫毗缽舍那,有九個毗缽舍那。那麼我們還有九奢摩他,這個講正定的時候還要講,九個奢摩他,九個毗缽舍那。那麼這個就是說正見,在這個正見就是包涵的內涵有那麼多。

  

  

  

  

  E2 正思惟

  

  

  

  正思惟者(有譯爲正覺、正願、志、意等),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尋求、推覓,令心于法粗動而轉(非依止觀、辯慧知見、解射方便、了法自共、如實簡擇、思持辯觀、術炎光明照耀等等慧見故),名正思惟。

  

  那個下邊“正思惟”。正思惟,它要粗一點,“正思惟者(有譯爲正覺、正願、志、意等)”,這個就是翻譯不同,在這個八正道裏邊一般翻正思惟,也有地方翻正覺的,也有翻正願的、志、意的。也是“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所有思惟、尋求、推覓,令心于法粗動而轉”。這裏說的,就是說等于前面的正見是定中的觀察,這個心要粗一點,不在止觀裏面,就是“尋求、推覓”,令心于法比較粗動地生起來,那麼跟前面的,“非依止觀”,就是前面講的止觀裏邊的細的呢不是那些,不是依了止觀而産生的“辯慧知見、解射方便”,這些名相都是很難解,以後要見到,現在暫時不說。

  

  “了法自共”,了,解了,就是等了,了解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相、共相明白之後,就得到如實的簡擇,能夠一切法跟它原來的那個樣子的,如其實在的那個行相呢簡擇,能夠得到。“思持辯觀”,“思”是思惟,“持”,有念的力量,不念而念,經過能夠産生這個念力,能夠持下來,“辯觀”,能夠難解的一些道理,能夠很明白地分析清楚,那麼“觀”就是一個觀察,就止觀的觀。這些都是止觀裏邊的細的,它就是說簡別這個正思惟不是哪些東西。“術炎光明”,“術炎”是密法裏邊的神通變化的東西,“炎”、“光明”這個後面都要講,這裏我們暫時就慢慢來。“照耀等等”這些都是慧見,不是這些,就是說這些是定中的,依止觀而來的。

  

  這裏正思惟是粗的,“尋求、推覓”,令心粗動而轉的,這個是正思惟,但是也是無漏的。這個叫正思惟。

  

  E3 正語

  正語者,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語四惡行,于余語惡行(由斷修),所得無漏乃至漸漸遠離(語衆惡行)寂靜律儀,于所製約,不作不造,棄舍防護,不逾越性,無表語業,是名正語。

  

  “正語者,依谛道思惟”,這個都是一樣的,根據四谛五道等等的思惟,“無漏作意相應”的“思擇…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