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见道、修道的东西都不能得到。
E6 慧
慧者,由上法所生之明照,亦余闻思修所得之智明、正见、正方便也。复次,从信至慧,如何能令坚固、增上、具足,一一必须加入八正道行等,是故论云:
“慧者”,那么这一个个讲,念之后这个慧。“慧者,由上法所生之明照”,那个什幺呢?就是“由上法”,修了前面那些法,也主要是从四念处下手,多闻,精进,得了四念处,然后进了七觉支、八正道,那么这个就是四谛十六行观,苦嘛知道是苦,集嘛知道是集,“由上法所生之明照”,就是智慧。“亦余闻思修所得之智明、正见、正方便也”,从上面得到的智慧,或者从其他的闻思修所得到的那些智慧、正见,那些正方便,就是这个慧,方便也是慧,没有慧就得不到方便,方便善巧都要靠智慧的,修行里边,一个是要靠空性,一个要靠方便。在这个(8A)胜义谛是靠空性的,在世俗谛的方便是不能少的,这两个结合呢,能够证一切道果,那么这个方便当然是智慧。一个是广般若,一个是深般若,空性是深般若,那么方便是广般若,这两个,深广两个般若才能够证到无上的菩提之果。
“复次,从信至慧”,这七个功德从信开始到惭愧、多闻、精进、念、慧,“如何能令坚固”?那么这些功德如何使它坚固呢?如何使它“增上”乃至圆满“具足”呢?都要经过八正道的修行才行。所以说开始的时候,少少的信,少少的惭愧,少少的多闻,要使它增上坚固,增上乃至圆满的话,非修八正道不可,所以说下边就接着要修行八正道。
D2 修行八道
修行八道。
八正道者,是诸法之导,法归、法次、法行等之究竟也。今依法蕴论等,略取名诠义相之要点,以供学修之用。
那么什么是八正道呢?大家这个都知道了。“八正道者,是诸法之导”,从初学的人来说,八正道是我们的导师,引导我们的,向佛法大路上走的引导、示导。“法归”,一切法总集的都归纳入八正道,一切佛法都可以摄在八正道里边,是总持门。“法次”,修行法的次第也是按照八正道修,那么这是海公上师说,南传的佛教八正道是按照次第修的,他们有专门次第的,并不是八个一起来的;“法行”,法行就是圣人修的那个法随法行。这是究竟都在八正道里边。所以说初学的引导乃至一切的总持、法的次第、一切修法的圣人之行都包在八正道里边。
那么下面,因为八正道是很重要,海公上师就根据《法蕴足论》里边的总括地把它一些名相介绍一下,但是这个非常够讲的,这个难度很高,那么我们就开始试试看。这个书,海公上师本身,他是《学记》,他是学习,他自己还在学,那么我们当然更要学了,而且我们也就是学不够,要向海公上师学习。所以说像这个八正道我们就看到,这就是《法蕴足论》,以前那些翻译的,早期的那些论典,是很不好讲的。那么根据《法蕴足论》,略略地把它摘下来。
E1 正见
正见者,亦是慧根、慧力、择法、正觉、不痴,以善、顺、不逆为体性,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所有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正见。
什么叫“正见”?正见,也就是五根里的慧根,也是五力里的慧力,都是智慧,在这个七觉支里呢“择法”觉支,那么都是慧的作用,在八正道里面叫正见。这个正见就是说于三宝的因果,哪些是对的,就是干什么什么要感这个果的是对的,干什么什么将来要感那个果是不对的,是处非处这些完全明白的叫正见。那么它下面又有叫“正觉”,又有叫“不痴”,这都是正见的另外的名字。
“以善、顺、不逆为体性”,这个正见,就是以善,是善的,顺了善的,不违背善的,这个是它的体性。总的说是顺了三宝、因果、那些佛的空性,那些的,都叫做正见。反过来,如果是不顺的,和它反起的,是属于恶的,那就不是正见了。所以正见呢,要求是一个善的,还有顺了善的,或者跟善不违背的,这叫做正见。
那么它的具体的说法,就是说,“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这是《法蕴足论》的原文。依四谛、五道它的这个来思惟,这个跟无漏作意相应的,这个是无漏法相应的。我们说八正道是无漏的,五根、五力通有漏、无漏,八正道、七觉支都是无漏的,那么它跟无漏的作意相应的,无漏法。
“所有于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那就是九毗钵舍那,有九个次第。那么这里就是我们根据海公上师的意思,他的讲法,这个解其他的注解也找不到的,这是海公上师他有传承的,也是根据他修行的经验而来的那些解释,我们就根据他的。他说这九个里面,“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这三个,是下手用功的方法。简择是能够达到什么?“解了”。
下边的“解了、等了、近了”,是因为前面的用功所得到的智慧,因为简择就能够解了一切法的自相;因为经极简择能够知道一切法的“等了”,一切法的共相,“等”是相共的、相等的,等就是多,那么法的共相;那么得到最极简择,最微细的简择,得到一切法的“近了”,接近于现量,我们真正得到现量是见道,这是接近现量的,跟现量是差得不太远的。我们说假使我们看月亮,月亮在天上,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水里边看到月亮了,以为月亮在水里边,在下面,那么这是方向就搞错了,但是你月亮总还是有这个月亮的形状,还有。这就是还没达到这个“近了”的层次的时候,月亮的样子大概知道一些,只是方向不明的,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在水底下。那么等到“近了”的时候,月亮,真正月亮是还没看到,真正看到就是见道了,但是他看到的呢,第二个月,还是在天上,方向不错了。就是我们说把眼睛按一下呢,月亮看作两个月亮,这两个月亮,第二个月亮不是真的月亮,那么虽然不是真的,它跟原来的月亮相似,同时方向也不错了,不在水里面了。那么这是“近了”,是比前面的理解要更深一层了。那么这个,这是前面的下了用功之后得到的智慧。
这三个智慧又产生三个作用,“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机黠通达”呢,跟海公上师说的法就是说对境能够很快地,机就是警,机警,能够很快的,“黠”就是快,很快地明辨,能够辨出知道它的全相,都能够知道。对境能够明辨,它个境来了,该是什么境,它怎样,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等,都会能够知道。
那么“审察聪睿”,他就是有这个闻一知十,他就是有这个类推的智慧,知道这个就知道那个。我们这个儒家里也是说的,你只要做个桌子的话,教你一只脚,四个脚,你只要一个脚的做法教会了,那第三个脚你照此类推,自己好做了,不要一个一个教了,这个类推的智慧就是“审察聪睿”,他就是能够很聪明的有这个睿智产生了,类推的智慧。
然后“觉明慧行”,那就是得到止观了,那这个观得到了,它的行跟知呢,见了之后就能够知道,知道了之后马上就能行起来,这个已经达到观的最后一个,第九个……。那么“毗钵舍那”就是说,这九个都叫毗钵舍那,有九个毗钵舍那。那么我们还有九奢摩他,这个讲正定的时候还要讲,九个奢摩他,九个毗钵舍那。那么这个就是说正见,在这个正见就是包涵的内涵有那么多。
E2 正思惟
正思惟者(有译为正觉、正愿、志、意等),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所有思惟、寻求、推觅,令心于法粗动而转(非依止观、辩慧知见、解射方便、了法自共、如实简择、思持辩观、术炎光明照耀等等慧见故),名正思惟。
那个下边“正思惟”。正思惟,它要粗一点,“正思惟者(有译为正觉、正愿、志、意等)”,这个就是翻译不同,在这个八正道里边一般翻正思惟,也有地方翻正觉的,也有翻正愿的、志、意的。也是“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所有思惟、寻求、推觅,令心于法粗动而转”。这里说的,就是说等于前面的正见是定中的观察,这个心要粗一点,不在止观里面,就是“寻求、推觅”,令心于法比较粗动地生起来,那么跟前面的,“非依止观”,就是前面讲的止观里边的细的呢不是那些,不是依了止观而产生的“辩慧知见、解射方便”,这些名相都是很难解,以后要见到,现在暂时不说。
“了法自共”,了,解了,就是等了,了解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相、共相明白之后,就得到如实的简择,能够一切法跟它原来的那个样子的,如其实在的那个行相呢简择,能够得到。“思持辩观”,“思”是思惟,“持”,有念的力量,不念而念,经过能够产生这个念力,能够持下来,“辩观”,能够难解的一些道理,能够很明白地分析清楚,那么“观”就是一个观察,就止观的观。这些都是止观里边的细的,它就是说简别这个正思惟不是哪些东西。“术炎光明”,“术炎”是密法里边的神通变化的东西,“炎”、“光明”这个后面都要讲,这里我们暂时就慢慢来。“照耀等等”这些都是慧见,不是这些,就是说这些是定中的,依止观而来的。
这里正思惟是粗的,“寻求、推觅”,令心粗动而转的,这个是正思惟,但是也是无漏的。这个叫正思惟。
E3 正语
正语者,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除趣邪命语四恶行,于余语恶行(由断修),所得无漏乃至渐渐远离(语众恶行)寂静律仪,于所制约,不作不造,弃舍防护,不逾越性,无表语业,是名正语。
“正语者,依谛道思惟”,这个都是一样的,根据四谛五道等等的思惟,“无漏作意相应”的“思择…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