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35

  ..续本文上一页力”,这个,以此为因。“除趣邪命语四恶行”,这里就是说邪命的语恶行这四个要除掉,这个不属于正语的,那属于正命的。除了邪命的四恶语呢属于正命,除了邪命的身业、语业呢这两个是正命,所以说正语里边,这个不在里边。“于余”,那么除了前面的四个恶行、四恶语之外,那么其他的“语恶行”,那么这个除掉,没有这些,断除。不好的断掉,好的修起来。“所得无漏乃至渐渐远离(语众恶行)”,能够一点点地那些恶行把它离掉。“寂静律仪,于所制约,不作不造”,佛所制定的叫你不要做的事情,你就不做,也不造。

  

  “弃舍防护,不逾越性,无表语业,是名正语”,那么这个语业就是说,也是无表色,这个无表色已经做到怎样子呢?纯熟到那个情况,就是说,佛所止的东西,你不会造了,也不会作了,甚至于,“弃舍防护”,心里面不要起作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你这些都放下了也不会做。那就是无持无犯的境界了。那么这个是八正道里面的,我们没有达到八正道,你说无持无犯,那不就是无持大犯了。在这个地方,他因为纯熟到,好象是走路一样的,这个道走,走得天天走,天天走,走得很熟悉了,那么你走路的时候,根本不要动脑筋,这里转弯,那里要朝左转,那里朝右转,不要动脑筋,自己会走,这就是说“弃舍防护,不逾越性”,防护的心也不需要了,他凭他自己做,也不会超越这个范围。这个“无表语业”,无表色,这个叫正语。这是讲佛的制约,他不会超越了,在世间的一些伦理道德的制约呢,孔夫子他自己七十岁以后就不会超越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想什么做什么,不会超过世间的一切礼教的范围之外了,那就是说,孔夫子的在对儒教来说,到七十岁以后是成熟了,再也不会犯了,他心里怎么想怎么做,都在礼教的范围里头。那么我们八正道的这个里边,你怎么做怎么说,都在佛的制约里面,不会超过佛的制约,那比这个儒家的更高了。

  

  

  

  

  E4 正业

  

  

  

  正业者(唯身),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除趣邪命身三恶行,于余身恶行(断修),所得无漏(而能渐渐)远离,乃至无作无造,律仪清净,于所制约,弃舍防护,不逾越性,无表身业,是名正业。

  

  那么下边“正业”,是身业。因为我们说身语意三个都叫业,正见是意业,那么正语是语业,那么这里讲正业,指的是身业。所以说正业,单指身业。也是一样“依谛道思惟”,依四谛五道的这个方式来思惟,“无漏作意相应”的抉择的这个力量,以此为因,对趣邪命的身三恶行除开,这个趣邪命的身三恶行是属于正命的,“于余身恶行(断修)”,就是除了前面的身三恶行之外的其他的身恶行能够断掉,修嘛,就修他的正行。“所得无漏(而能渐渐)远离,乃至无作无造”,跟前面一样,“弃舍防护,不逾越性”。“律仪清净,于所制约”,就是说他的身那些坏事,全部不做了,远离了,根据佛的戒律能够全部清净地行持,于佛所说不要做的绝对不做,不但不做,也不要用心去防护——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跟孔夫子一样的,随心所欲,我心里想的都不会超过这个范围,所以说已经纯熟到这个水平呢,可以“弃舍防护,不逾越性”,不会超越的,你心里怎么想都在范围里头。这个无表的身业,叫是正业。

  

  

  

  

  E5 正命

  

  

  

  正命者,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于趣邪命身语恶行(修断),所得无漏远离,乃至身语无表,是名正命。

  

  那么正命就是把前面语业、身业里边除下的趣邪命的那个呢属于这个正命的。所以说“正命者,依谛道思惟,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于趣邪命身语恶行(修断)”,邪命的身语恶行,当然是包括这个五邪命,也包括贪生的身语意,这个话你们可以记下来,我们笔记没有写。“贪生身语业”,从贪,贪瞋痴的贪,所生的身语这两个业——邪命,这个身语业叫邪命,为什么?“难除故”,因为这个从贪生的身语业,比瞋生的、痴生的更难除掉,那么这个特别提出来叫邪命,就是说这个不除的话,你在生活当中都是邪命,哪怕你在这个修行之中,你贪着一种享受,假使说吃东西吃的好一点,贪那个味道,乃至用的衣服、用具好一点,从贪生的身、语两个业都叫邪命。所以说邪命要除掉,很细了。

  

  那么《俱舍》上举的例就是说,假使你修行人看人家下棋,那就是邪命,你看感到有兴趣,那么看戏更不要说了,这是更大的邪命。那就是说,你活命,不以正当的道路活命,以贪心的那个设法来过你的生活的都叫邪命。那么这个是很细了,我们自己五邪命不做,已经不容易了,经常会流露一些这个邪命的样子来,在人面前装模装样地做,好不好?我们说装要装,但是目的不要说,我装了之后,人家就对我恭敬,恭敬之后就会供养,这个心就不能有,一有这个心的话,那就是邪命了。很细致的,就是说,由贪心出发的一切身语动作,都是属于邪命的。那么这个要除掉。“所得无漏远离”,无漏的远离邪命的,一切不需要防护的、能够不逾越的这个身语无表业,就叫正命。所以正命是从正语正业里边提出来的。

  

  

  

  

  E6 正勤

  

  

  

  正勤者,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所有勤行精进,勇健猛炽,势盛难制,励意不息,是名正勤(四正勤合看)。

  

  那么“正勤”,“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思择力故,所有勤行精进”,“勤行”,“精进”,那幺还要“勇健猛炽”,我们精进,有的时候一个人做事情,倒不断地在做,磨洋工,没有力,没有力的话,效果也不大。看你一天八小时就是在慢吞吞地这里搬个石头,那里搞一些,挖一块地,好象是没有休息,精进了,但是没有力,做的东西效果就不大了。所以说精进的里边还要加力,“勇健”,有力量;“猛炽”,不但是有力,而且还要极大的炽,就是像大火的烈焰,猛火烧一样,不可抑制的一个劲度。这样子,这个精进的力量“势盛难制”,这个精进的势,它这个势力很大,你压也压不住,像这样子精进的话,魔都害不了你,你这个势力太大了,就像一股猛焰“哗”地冲过来之后,你什么都挡不住。“励意不息”,自己还要鼓励自己,不要停下来,要有恒长久心,这样子的就叫精进。那么我们说正勤,它的内涵就是四正勤:没有生的恶不给它生起来,已经生起的恶要把它断掉;那么善法呢,没有生的给它生,已经生的要增长,这就是精进的内涵。

  

  

  

  

  E7 正念

  

  

  

  正念者,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记性,是名正念。

  

  “正念”,“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的“念”,“随念”,随了境引起的念头;“专念”,专持一境的修止观的念头;“忆念”,过去的事情回忆的念头;“不忘不失”,这个念头修成熟了,就是我们前面的定道资粮修念,不会忘记了,也不会失掉了;“不遗不漏”,小小的遗漏也没有了;“不失法性”,不会失掉的这个法性得到了,就是不会漏失了;“心明记性”,心里头能够把它清清楚楚地记住的,这个就叫做正念。

  

  

  

  

  E8 正定

  

  

  

  正定者,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那么“正定”,“依于谛道,无漏作意相应,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这是有九个东西,“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也叫九毗钵舍那,也叫九住心。这九个次第,就是说我们要修禅定,要经过这么九个次第,把心慢慢地收下来,这个就叫九住心。这个我们在《略论释》里边讲得很好,我们《略论释》把九住心讲得很多而且讲得很好。我们这里海公上师也把《法蕴足论》的略略地讲了一点,那么我们就根据海公上师的先说一下。

  

  先是说“心住”,我们本来心是到处攀缘的,外境的,现在把缘外境的心收回来,缘在我们需要修定的境上,假使三皈依观,你修白骨观的缘在这个白骨上,把它心拉回来。但是这个心,我们知道,不听话,你把它拉回来之后它马上就跑掉了,就像猴子一样,它是不停的。那么这个怎么办呢?

  

  “等住”,就是说把心缘在这个境上,要把它等住,就是说把它连续地生起来,不要给它跑掉,让它就是用这个心把你粘在这个境上,把它连续下去。那么这个当然也不能很长,这个《略论释》就是说,开始的等住就是说能够念上一串念珠的时间可以不动,这个过了之后又跑掉了。

  

  跑掉之后就是“近住”,你跑了之后,赶快把他拉回来,那么就是叫第三个阶段,你心开始缘境是一缘它就跑掉的,第二次慢慢地能够稍微住一点时间了,第三个时期,一跑,开始跑呢,它就把它再抓回来。

  

  最后是“安住”,就是说能够缘在境上,能够用这个力量把它安在这个境上,当然也是勉强的,用力的。在这个安住里边,就是前面我们讲的“解射方便”,这个就是要用这个力量了。“射”就是修止观的方便,我们记得日常法师有一篇射艺的什么禅定,等等,这篇我没有看,想想看一看。因为我们讲海公上师讲的,讲定里边跟射箭或者解射方便,这个射有一定的联系。

  

  海公上师讲的“解射方便”,他是一个军人,他当然不用射箭来说了,用打枪来说,射,枪也是射。那就是说,我们的心、我们的所缘的境,还有缘境的行相,这三个要在一点之上。那就是什么?就是打枪的人,就是眼睛跟那个枪尖的一个记号,一个标志,跟前面的靶子在一条线上,那你打出来,打得中的,如果不在一条线上就打不中的。那么我们心要把它入定的话,…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