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35

  ..續本文上一頁力”,這個,以此爲因。“除趣邪命語四惡行”,這裏就是說邪命的語惡行這四個要除掉,這個不屬于正語的,那屬于正命的。除了邪命的四惡語呢屬于正命,除了邪命的身業、語業呢這兩個是正命,所以說正語裏邊,這個不在裏邊。“于余”,那麼除了前面的四個惡行、四惡語之外,那麼其他的“語惡行”,那麼這個除掉,沒有這些,斷除。不好的斷掉,好的修起來。“所得無漏乃至漸漸遠離(語衆惡行)”,能夠一點點地那些惡行把它離掉。“寂靜律儀,于所製約,不作不造”,佛所製定的叫你不要做的事情,你就不做,也不造。

  

  “棄舍防護,不逾越性,無表語業,是名正語”,那麼這個語業就是說,也是無表色,這個無表色已經做到怎樣子呢?純熟到那個情況,就是說,佛所止的東西,你不會造了,也不會作了,甚至于,“棄舍防護”,心裏面不要起作意,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你這些都放下了也不會做。那就是無持無犯的境界了。那麼這個是八正道裏面的,我們沒有達到八正道,你說無持無犯,那不就是無持大犯了。在這個地方,他因爲純熟到,好象是走路一樣的,這個道走,走得天天走,天天走,走得很熟悉了,那麼你走路的時候,根本不要動腦筋,這裏轉彎,那裏要朝左轉,那裏朝右轉,不要動腦筋,自己會走,這就是說“棄舍防護,不逾越性”,防護的心也不需要了,他憑他自己做,也不會超越這個範圍。這個“無表語業”,無表色,這個叫正語。這是講佛的製約,他不會超越了,在世間的一些倫理道德的製約呢,孔夫子他自己七十歲以後就不會超越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心裏想什麼做什麼,不會超過世間的一切禮教的範圍之外了,那就是說,孔夫子的在對儒教來說,到七十歲以後是成熟了,再也不會犯了,他心裏怎麼想怎麼做,都在禮教的範圍裏頭。那麼我們八正道的這個裏邊,你怎麼做怎麼說,都在佛的製約裏面,不會超過佛的製約,那比這個儒家的更高了。

  

  

  

  

  E4 正業

  

  

  

  正業者(唯身),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除趣邪命身叁惡行,于余身惡行(斷修),所得無漏(而能漸漸)遠離,乃至無作無造,律儀清淨,于所製約,棄舍防護,不逾越性,無表身業,是名正業。

  

  那麼下邊“正業”,是身業。因爲我們說身語意叁個都叫業,正見是意業,那麼正語是語業,那麼這裏講正業,指的是身業。所以說正業,單指身業。也是一樣“依谛道思惟”,依四谛五道的這個方式來思惟,“無漏作意相應”的抉擇的這個力量,以此爲因,對趣邪命的身叁惡行除開,這個趣邪命的身叁惡行是屬于正命的,“于余身惡行(斷修)”,就是除了前面的身叁惡行之外的其他的身惡行能夠斷掉,修嘛,就修他的正行。“所得無漏(而能漸漸)遠離,乃至無作無造”,跟前面一樣,“棄舍防護,不逾越性”。“律儀清淨,于所製約”,就是說他的身那些壞事,全部不做了,遠離了,根據佛的戒律能夠全部清淨地行持,于佛所說不要做的絕對不做,不但不做,也不要用心去防護——這不能做那不能做,他跟孔夫子一樣的,隨心所欲,我心裏想的都不會超過這個範圍,所以說已經純熟到這個水平呢,可以“棄舍防護,不逾越性”,不會超越的,你心裏怎麼想都在範圍裏頭。這個無表的身業,叫是正業。

  

  

  

  

  E5 正命

  

  

  

  正命者,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于趣邪命身語惡行(修斷),所得無漏遠離,乃至身語無表,是名正命。

  

  那麼正命就是把前面語業、身業裏邊除下的趣邪命的那個呢屬于這個正命的。所以說“正命者,依谛道思惟,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于趣邪命身語惡行(修斷)”,邪命的身語惡行,當然是包括這個五邪命,也包括貪生的身語意,這個話你們可以記下來,我們筆記沒有寫。“貪生身語業”,從貪,貪瞋癡的貪,所生的身語這兩個業——邪命,這個身語業叫邪命,爲什麼?“難除故”,因爲這個從貪生的身語業,比瞋生的、癡生的更難除掉,那麼這個特別提出來叫邪命,就是說這個不除的話,你在生活當中都是邪命,哪怕你在這個修行之中,你貪著一種享受,假使說吃東西吃的好一點,貪那個味道,乃至用的衣服、用具好一點,從貪生的身、語兩個業都叫邪命。所以說邪命要除掉,很細了。

  

  那麼《俱舍》上舉的例就是說,假使你修行人看人家下棋,那就是邪命,你看感到有興趣,那麼看戲更不要說了,這是更大的邪命。那就是說,你活命,不以正當的道路活命,以貪心的那個設法來過你的生活的都叫邪命。那麼這個是很細了,我們自己五邪命不做,已經不容易了,經常會流露一些這個邪命的樣子來,在人面前裝模裝樣地做,好不好?我們說裝要裝,但是目的不要說,我裝了之後,人家就對我恭敬,恭敬之後就會供養,這個心就不能有,一有這個心的話,那就是邪命了。很細致的,就是說,由貪心出發的一切身語動作,都是屬于邪命的。那麼這個要除掉。“所得無漏遠離”,無漏的遠離邪命的,一切不需要防護的、能夠不逾越的這個身語無表業,就叫正命。所以正命是從正語正業裏邊提出來的。

  

  

  

  

  E6 正勤

  

  

  

  正勤者,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所有勤行精進,勇健猛熾,勢盛難製,勵意不息,是名正勤(四正勤合看)。

  

  那麼“正勤”,“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思擇力故,所有勤行精進”,“勤行”,“精進”,那幺還要“勇健猛熾”,我們精進,有的時候一個人做事情,倒不斷地在做,磨洋工,沒有力,沒有力的話,效果也不大。看你一天八小時就是在慢吞吞地這裏搬個石頭,那裏搞一些,挖一塊地,好象是沒有休息,精進了,但是沒有力,做的東西效果就不大了。所以說精進的裏邊還要加力,“勇健”,有力量;“猛熾”,不但是有力,而且還要極大的熾,就是像大火的烈焰,猛火燒一樣,不可抑製的一個勁度。這樣子,這個精進的力量“勢盛難製”,這個精進的勢,它這個勢力很大,你壓也壓不住,像這樣子精進的話,魔都害不了你,你這個勢力太大了,就像一股猛焰“嘩”地沖過來之後,你什麼都擋不住。“勵意不息”,自己還要鼓勵自己,不要停下來,要有恒長久心,這樣子的就叫精進。那麼我們說正勤,它的內涵就是四正勤:沒有生的惡不給它生起來,已經生起的惡要把它斷掉;那麼善法呢,沒有生的給它生,已經生的要增長,這就是精進的內涵。

  

  

  

  

  E7 正念

  

  

  

  正念者,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念、隨念、專念、憶念、不忘不失、不遺不漏、不失法性、心明記性,是名正念。

  

  “正念”,“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的“念”,“隨念”,隨了境引起的念頭;“專念”,專持一境的修止觀的念頭;“憶念”,過去的事情回憶的念頭;“不忘不失”,這個念頭修成熟了,就是我們前面的定道資糧修念,不會忘記了,也不會失掉了;“不遺不漏”,小小的遺漏也沒有了;“不失法性”,不會失掉的這個法性得到了,就是不會漏失了;“心明記性”,心裏頭能夠把它清清楚楚地記住的,這個就叫做正念。

  

  

  

  

  E8 正定

  

  

  

  正定者,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

  

  那麼“正定”,“依于谛道,無漏作意相應,所有心住、等住、近住、安住”,這是有九個東西,“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正定”,也叫九毗缽舍那,也叫九住心。這九個次第,就是說我們要修禅定,要經過這麼九個次第,把心慢慢地收下來,這個就叫九住心。這個我們在《略論釋》裏邊講得很好,我們《略論釋》把九住心講得很多而且講得很好。我們這裏海公上師也把《法蘊足論》的略略地講了一點,那麼我們就根據海公上師的先說一下。

  

  先是說“心住”,我們本來心是到處攀緣的,外境的,現在把緣外境的心收回來,緣在我們需要修定的境上,假使叁皈依觀,你修白骨觀的緣在這個白骨上,把它心拉回來。但是這個心,我們知道,不聽話,你把它拉回來之後它馬上就跑掉了,就像猴子一樣,它是不停的。那麼這個怎麼辦呢?

  

  “等住”,就是說把心緣在這個境上,要把它等住,就是說把它連續地生起來,不要給它跑掉,讓它就是用這個心把你粘在這個境上,把它連續下去。那麼這個當然也不能很長,這個《略論釋》就是說,開始的等住就是說能夠念上一串念珠的時間可以不動,這個過了之後又跑掉了。

  

  跑掉之後就是“近住”,你跑了之後,趕快把他拉回來,那麼就是叫第叁個階段,你心開始緣境是一緣它就跑掉的,第二次慢慢地能夠稍微住一點時間了,第叁個時期,一跑,開始跑呢,它就把它再抓回來。

  

  最後是“安住”,就是說能夠緣在境上,能夠用這個力量把它安在這個境上,當然也是勉強的,用力的。在這個安住裏邊,就是前面我們講的“解射方便”,這個就是要用這個力量了。“射”就是修止觀的方便,我們記得日常法師有一篇射藝的什麼禅定,等等,這篇我沒有看,想想看一看。因爲我們講海公上師講的,講定裏邊跟射箭或者解射方便,這個射有一定的聯系。

  

  海公上師講的“解射方便”,他是一個軍人,他當然不用射箭來說了,用打槍來說,射,槍也是射。那就是說,我們的心、我們的所緣的境,還有緣境的行相,這叁個要在一點之上。那就是什麼?就是打槍的人,就是眼睛跟那個槍尖的一個記號,一個標志,跟前面的靶子在一條線上,那你打出來,打得中的,如果不在一條線上就打不中的。那麼我們心要把它入定的話,…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