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心跟境跟緣、行相這叁個要結合到一起。那麼還要方便,方便就是什麼呢?你射的時候還要看風向,如果風朝東吹的話,你的槍尖要朝東一點點。那麼風來了呢,它的風的力量把你這個子彈恰恰推一點過去,你稍微偏一點呢,卻正打在中間。那麼假使你還要射程是遠的,那麼這個槍子本身有重量的,它射過去不能一直直線上,它抛物線下去的,你槍尖就稍微擡高一點點,這樣子射過去正能打在點子上。

  

  這就是“解射方便”,“解射”——叁個東西在一個點子上,“方便”——要靠外邊的因緣,就是看有風的,朝這邊偏一點,它有重力的,朝上邊擡一點,這個就是方便。這些就是修定裏邊的很細致的一些方式方法,如果沒有得定的人,是沒有辦法解釋。這個海公上師他是定的力大家都公推是很強的,所以說他能夠把這些講下來。這些要找注解也找不到的,一個是他的傳承,一個是他的自己的經驗。所以我們不過把他講的稍微平時記到的,那麼給大家介紹一下。

  

  那麼這就是說,“安住”就是說,把心跟所緣的境,這個定力這叁個東西,就是行相,把它叁個合了一起,能夠安住。

  

  “不散”,就是說,海公上師說的話,不散,就是說昏沈了,昏,緣境的這個昏暗,就是昏沈來了叫散,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指昏沈的。

  

  “不亂”呢,掉舉,這是微細的掉舉,微細的昏沈,就在這個地方對治。這個“不亂”就是說你緣境的時候不要混淆了,你緣的白毫,不要緣眼睛,這些混亂都屬于掉舉,要把它除掉。

  

  “攝止”,把心攝在境上。

  

  然後“等持”,平等持心,這個平等持心還要下功夫,把心安在這個境上,既不沈又不掉。

  

  那麼最後“心一境性”,無功用心。

  

  這個就是九住心的次第。那麼從開始的“心住”開始,一層一層地下去,慢慢地微。這個宗大師的教導,還有一個特征,就是說達到心一境性之後,是不是就得到奢摩他?也不是。這是屬于欲界定,奢摩他是色界定。那麼得了心一境性之後,還要生起輕安的觸,所以說心中的功夫跟身上的觸證兩個結合了,那麼就得禅定,這個初禅,那色界定了。所以說在宗大師的這個《菩提道次第》特別強調這一點,即使你達到心一境性,沒有輕安這個觸證的話,僅僅是屬于欲界定,不屬于色界的。那麼真正的定地是色界開始,欲界是散地,那麼欲界定是沒有力的。那一定要身上的輕安觸生起之後,那才叫奢摩他。那麼從這樣子推論呢,我們也可以說前面的九個毗缽舍那,“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假使沒有這個觸證的話,也不叫毗缽舍那。要等到身上觸證起了,輕安起了,才叫毗缽舍那。那麼這就是說,九個奢摩他,九個毗缽舍那,這是修禅定的人必定要知道的。

  

  我們說在《略論釋》裏邊,好象說的是(8B)微細的昏沈,在第五住除掉了,微細的掉舉,就是“不亂”,在第六住除掉了。那麼第七住就是“攝止”,它的名相不一樣,這裏的“攝止”就是說微細的散亂跟昏沈都已經不見了,但是要用功,就是說一碰到它的苗頭出來,馬上能夠把它止下去,那就是說幾乎達到等持的境界了,等持就是說你還要用心,把這個心能夠維持到不沈不掉的,掉也沒有了,沈也沒有了,在“攝止”的時候一些小的苗頭還會起來,一起來馬上攝住。那麼到“等持”第八住,就是說昏沈掉舉最微細的也不起了,不起了之後,但是你還要下功夫,下功夫維持它不起。到“心一境性”功夫也不用下了,無功用心,就是你放開了之後,他也不會起沈掉,微細的,最微細也不起。那麼達到這個境界,再加上輕安的觸,那就是到這個奢摩他了,定就得到了。

  

  那麼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很容易的。“心住、等住、近住”我們可以試驗,基本上還可以做,像下面的“安住、不散、不亂”,那些微細的,一點點的極微細的昏沈、掉舉都要不起的話,那很困難。

  

  我記得在《菩提道廣論》的時候,特別對昏沈,就這個細的昏沈,他是特別指出,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境界。很多人在細的昏沈之中,自以爲自己得了定了,得了禅定了,就在裏面安住,不出來了。那麼這個就是說在細昏沈裏面度日子,不但是得不到禅的功德,昏沈多了之後會笨。所以說這個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我記得特別強調這一點,細昏沈要認得到,很多人不認識,認識到之後還要拔出來。那麼這個你們可以參考《菩提道次第廣論》,因爲我也沒功夫去把它再翻出來看,所以也不能介紹的很仔細。但是以前是看過,對細昏沈是特別強調,也是宗大師他的修行的經驗的特別強調,指出這一點。

  

  在這個,一般講的昏沈掉舉,而細的昏沈是一般書上不講的,所以是沒有經驗的人談不出來的。這是宗大師的悲心,特別指出這一個,修行的一個,海公上師叫死水沱了,在這個裏面,自以爲得定了,就在這個死水沱就是水打轉轉的地方,你船開到那裏去就不能往前進了,都在兜圈子,圈子兜到後來,會沈下去,因爲它水是卷的,那麼這個沈下去,沈沒之後那就是好了,那就是不但止觀修不行了,那就沈沒在這個止裏邊去了,就是昏沈裏面去了,那就不是修定了。這麼就是正定,這當然是略略地介紹一下。

  

  

  

  

  論雲:此名聖行,真實是聖行,此名爲道,真實是道(如是應與十六行觀聯修)。

  

  “論雲:此名聖行”,這八個道是聖者之行,“真實是聖行,此名爲道”,也是真真實實的聖者之行,也就是叫道。不是聖者之行不能叫道,聖者所行的才能叫道。“真實是道”,這個道也是真真實實的是道。這個道呢,要跟四谛十六行觀要聯合修的。這是講方法方式,它的內涵就是四谛十六行觀,所以說這兩個要配合起來修的。

  

  那麼這個我們講修道的時候也就是這樣子,它的修的內容就是資糧道,就是內凡,凡夫,外凡就是還沒上路的那些凡夫,上了路的凡夫,從五停心觀開始,那麼它是五停心觀、四念處,別相念處、總相念處,這樣子進入這個加行道就要四谛十六行觀了。所以說開始修行的內涵,先從五停心觀,把心定下來:貪心大的修不淨觀;瞋心大的慈悲觀,把這個心從粗大的煩惱裏邊歇下來。然後進入四念處,最後進入四谛十六行觀,等到你世第一,把四谛十六行觀能夠親自證到,進入見道之後,那就是聖者了,聖人之行,就是這裏開始。這就是道,八正道都是聖者之道。

  

  

  

  

  C5 釋善知

  D1 五法蘊

  總結雲:如上種種具足,及

  

  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衣食知足,是謂善知。

  

  “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五法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你怎麼樣解脫的,經驗都要知道,然後你教人,你單是有解脫沒有解脫知見,自己解脫了,但是教人就沒有辦法教。“衣食知足”,這裏面還要強調把衣食要知足,生活方面的。“是謂善知”,善知識的“善知”包涵那麼多內容,那麼“善識”呢,後頭還有很多。

  

  

  

  

  雲何善知?謂五法蘊,總攝一切佛法無余,故應善學、善知、善具足。

  

  我們這裏先看,“善知”裏邊要五分法身具足。“雲何善知?謂五法蘊”,就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總攝一切佛法無余”,這個一切法,是一切佛法才對,一切佛法就是無漏法,這個就以五法蘊可以包完了。“故應善學、善知、善具足”,開始是善學,然後善知,然後具足。這樣子才能夠善知識了,自己不知道呢,那就稱不上善知識了。善知之前,先要自學,要善學。

  

  

  

  

  E1 戒

  

  

  

  戒者,戒、見、威儀、正命,是堅穩自行之道,應善知、具足;又波羅提木叉戒,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是二利正行之要,應善知、善具足;又廿一種五法分全,是增上道之指要,應善知、善具足也。

  

  “戒者,戒、見、威儀、正命,是堅穩自行之道,應善知、具足”,什麼叫戒?就是前面講的,不但是戒,這個律儀,還要見,就是戒的“見”,不能破見,破見的罪比破戒還要大,破見就是說認爲戒不對,要改戒等等,都是破見的那些。那麼“威儀”,微細的軌則,戒裏邊微細的那些。“正命”,就是如法地養命,這些都是屬于戒裏邊的。戒定慧的戒就包涵那麼多。

  

  “堅穩自行”,這個是出于《現觀莊嚴論》的。 《現觀莊嚴論》一開頭就是說,自己要修行,然後利他,先要堅固的、穩的自行之道,這個堅穩自行之道有了之後,才能利他,開始是隨順利他,就是碰了緣做利他的事情,那麼不是一味地利他,最後證了空性之後,才能熾然利他,全部放棄自己,一心地爲利他的事情服務了。那麼這個是幾個次第,沒有自行,利他就談不上,要利他,先要隨順利他,小小地做,然後熾盛利他,大大地做。那麼這裏戒是“堅穩自行”的道,自己戒都沒有的話,自己都站不住,那怎麼利他呢?我們說跳水下去救人,自己得先會遊水,自己都遊不來,看見人家在水裏掙紮,你跳下去,兩個人一起死。那自己有把握了,自己能遊了,堅了,自己很能幹,穩,自己下去絕對能夠把他救起來的,有這個把握的,那就再跳下去才有用。所以自己修行要堅固,要穩當,然後才能夠做後邊利他的事情,如果自己還沒有堅、還沒有穩的話,最好還是自己先自己修,不要急于利他。“應善知、具足”,這些東西呢,戒就是說,這些內涵,要自己好好地學,好好地具足它。

  

  “又波羅提木叉戒”,這是解釋戒的,波羅提木叉戒,我們前面說過的,“攝持威儀、住處、行根、面首,是二利正行之要”,“攝持威儀、住處”,這個已經……,“行根、面首”更是利他的,所以說二利,自利利他的真正的這個要點都在這裏…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