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也要知,也要善具足。那麼前面是堅穩地自行,後面就是利他的。波羅提木叉的範圍就大一點,包括利他的事情。“住處”,爲了正法久住,也是利他的。
“又廿一種五法分全”,這是戒律裏邊,做和尚的人,就是要做和尚阿阇黎,都要具足二十一種五法都要會,不會的話,那就沒有資格了,那就是更微細的。這是二十一種五法,“分”、“全”——一部分或者全部。“增上道之指要”,這是要“增上道”,就是再殊勝的這個要點,給你指出來。就是我們學戒的裏面,內涵很多,最基本的是“戒、見、威儀、正命”,再上去就是波羅提木叉的四個內涵,“威儀、住處、行根、面首”,再上去還有二十一種五法要具足。開始是一部分具足,一部分有,最後是全部具足,這些都是增上道,一層一層上去的,殊勝的一些重要的地方,這些都要學,都要知道,具足。那是戒學的範圍。
E2 定
定者,攝定助行因緣(亦曰定資糧),應善知、具足;又根本四靜慮,正行因緣,應善知、具足,又廣大定道道支,如加行道支、念處、道品、四空定、四無量、叁空門、八解脫、勝處、徧處等,乃至四修定、神足、八萬四千叁昧門等,應善知、善具足。
下面是“定”。“定者,攝定助行因緣(亦曰定資糧)”,“助行”,我們說這裏講的都是助行。你修定前面要十叁個因緣,這些都是助行,這些也叫定的資糧,定道資糧我們講了很多了。這些東西,這是助行先要知道,要具足。那麼這個“正行”就是“根本”的“四靜慮”,這些“因緣”也要“善知”、“具足”。“又廣大定道道支,如加行道支、念處、道品、四空定、四無量”,這是都屬于定的一些功德,那麼是“叁空門”——叁解脫門,“八解脫”,我們都看過了,“(八)勝處”、“(十)徧處”等等,乃至“四修定”、“(四)神足”、“八萬四千叁昧門”等等,都屬在定的範圍裏面,要“善知”、“具足”。那就不容易了,這個四禅定已經不容易了,還要八萬四千叁昧的話,那更是不容易。但是這個範圍,雖然多,我們不要自滿,還是要不斷地向上地求,知一點算一點,善知,善具足,最後要提到圓滿。“定道道支”,我們就是前面講過的,離生喜樂,內證凈,等等十一個道支,這些。“(四)念處”就是四念處;“道品”麼叁十七道品;“四空定”就是四個空徧處,識無邊處等等;“四無量”,慈悲喜舍;“叁空門”解脫,空無相無願;“八解脫”、“(八)勝處”這些都講過了,這些是屬于定的。
E3 慧
慧者,聞思修叁慧,是一切智慧之根力。如論之次第者,從學人離結使,聖心入聖道,乃至堅信、堅法、持修谛道等,及見學人,叁果四向等,及修學人,乃至無學人,欲得無學果證,如是人等,若趣(能學之人)(明下趣入慧道之因相)、
“慧者,聞思修叁慧,是一切智慧之根力”。一切的智慧,它的根本,它産生的力用,都在聞思修叁個裏面,總不能超越聞思修。“如論之次第者”,那麼根據原論的次第,“從學人離結使,聖心入聖道,乃至堅信、堅法、持修谛道等,及見學人,叁果四向等,及修學人,乃至無學人,欲得無學果證,如是人等”,這是修行的人,修行的人,下邊說他的智慧。那麼根據次第說,修行的人按照次第來,“學人”就是發心修學的人,“離結使”,就是他要發心要斷煩惱,受戒開始,那麼慢慢地以“聖心”,就是以修入聖道,修那些無漏的法,慢慢入聖道。“乃至堅信”,“堅信”是隨信行,“堅法”是隨法行。
隨信行大家都知道,他信佛教,是他的信心好,人家說佛教怎麼怎麼好,他就相信了,他就去相信了之後就跟了修行了。那麼這些人信心好,智慧差一點。隨法行呢他的信心不太怎麼好,智慧大,人家說得怎麼怎麼好,他不相信的,你怎麼好,我親自看到,親自把道理搞透了,他就相信了。那麼隨法行的是利根,隨信行的是鈍根。隨信行有個什麼不好呢?人家說這個贊歎好了,你相信了,人家贊歎外道好,你還會相信,這個就麻煩了;隨法行他是不聽人家話的,你說再好,我也要看看到底好不好,你說再壞,我要看看到底壞不壞,那麼這個就是利根。在見道的時候,十五刹那叫隨信行、隨法行,到了修道的時候叫“信勝解見至”,這個是名字不同。那麼總的來說,就是修行的人位次不同,這在《俱舍》裏面講,我們不要講那麼多了。
“持修谛道等”,在修四谛五道等等,“及見學人”,就是見道的人,那麼上去就是修行、修道、叁果四向,所以“等”,“及修學人”就是修道的人。“乃至無學人”,阿羅漢、佛。那麼多人,“欲得無學果證”,即開始要求證到無學果的人,那就是還沒證到,要求證到的那些人。那麼總的來說,修的人沒那麼多。“若趣”,那麼這些人有個歡喜的趣向,趣向什麼呢?趣向修智慧。“若趣”,就是能學的人,他有這個興趣,要趣入,趣入什麼呢?下面的,所趣入的“慧道之因相”,趣入到慧。
F1 聞慧
若擇法、重擇、究竟擇、思惟、覺、了達自相、他相、共相(聞次)、
“若擇法、重擇、究竟擇、思惟、覺、了達自相、他相、共相”。那麼這就是說“聞次”,就是聞慧的次第是這麼說的:開始是“擇法”,揀擇法的自相;“重擇”,再再地辨析;“究竟擇”是究竟地去抉擇那個道理;“思惟”,心裏去思惟它;“覺”是作意;那麼乃至“了達自相”、了達“他相、共相”。“自相”呢,假使我們就是說,一本書,它的自相是書,那麼書後頭的書架子等等,是它的他相,乃至下面的桌子也是一個他相。那麼這個就書來說,它由線、紙、印刷等等搞攏來的,每一個都是自相,合攏來,每一個書呢,其他的東西,一切因緣都是他相,合攏來之後,共相,共相就是顯出自相來了,這些都是一切法緣起的一些過程。那麼這是聞慧的次第。
F2 思慧
思、念、辯、觀(思次)、
那麼思慧的次第就是說,“思惟”、“念”,就是念了之後……,這個念不但是念,久念之後他會了義。我們說儒家有這個話,“書讀百徧,其義自出”,這個書,你不懂的書,你念它一百徧,道理就自己也出來了,不要老師教就出來了。那麼這個道理,用在我們修這個儀軌一樣的。我們修儀軌,有的時候“我這個儀軌不懂,念了沒有興趣”,但是你要把這個道理,儒家都相信,我們佛家更要相信,你好好地念,天天念,道理會出來的。當然了這個道理出來之後,有的名相還不懂,如果名相給你一串的話,那就全部了解了。所以說儀軌是開始修行的下手方法,有些不懂的道理,念了念了之後會自己明白,甚至于會本尊加持你明白,夢中、定中會加持你,就看你念得好不好,如法地念的話,就會有這些加持。“思”,“念”,念了久之後,意思就會了。“辯“,自己心裏邊自己辯論,不是對外辯論,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自己在辯論,自己心裏邊辯論。“觀”就是觀察。就是思慧的次第。
F3 修慧
生自在智慧、知見、解射方便、術焰光相、照耀(修次)、
那麼下邊是“修慧”的。這個修慧高一步,生起自在的智慧,自然通達了,就是“機黠通達”這一類的,“審察聰睿”等等,自己能夠産“生”一個很“自在”的“智慧”就是說一通百通,自在了,生成“知見“,正的知見也出來了。我們開始的時候,我們一樣的,開始學法的時候,我就看到那個時候,我那時才開始學,那時候有個大雄書店。一個陳海量大家知道,他是在那裏辦公的,那麼我到大雄書店去請書,就進去順便地看看,去拜訪一下陳海量。他在寫字,我就看到他的腦袋,我說這個人這麼高級的,他的腦袋那麼靈呢,什麼東西都講得下來,著了那麼多書,不知道他就是也是積累起來的。你多學多學呢,你自己腦袋也就靈起來了。所以說“自在智慧”,“知見”,這個知見,也是從學而來的。
我們學《廣論》,第一步學知見,如果你《廣論》學了半天,知見是差的,跟《廣論》是背道而馳的,那麼你學了白白學了,不但是沒有得到好處,可以說得了壞處,怎麼?自己驕傲了,認爲我《廣論》學過五徧、六徧,我是學了很多了,好象以爲聞慧是很豐富了,自己是好象可以能人家面前說一套了,但是說的都不在點子上的,都是私心作解,都是你用《廣論》的法相名詞來維護你自己的煩惱的知見,那個就是危害性很大。幹脆你沒有學《廣論》,你這個煩惱的心,知見,人家一看就是煩惱,你用法相名詞裝飾了很多,可以欺騙一些老太婆,或者是學的少的人,“哦,這個人法相學的很好”,結果都是煩惱的知見,沒有一點點正知正見,這個就是不好了。那麼真的正知正見,要從前面的聞思以後,就産生知見了,這個是屬于修的次第。
“解射方便”,解射方便就是前面講的,能夠在修止觀的時候,有這個智慧,能夠進入止觀。“術焰光相”,前面講的,沒有講的,這裏講一下。“術”,就是密法裏面那些神通變化的事情。 “焰”呢,是我們的心,智慧,達到,就是像第四禅一樣的,密室的燈焰,這個房間裏面這個燈沒有風吹,一點風也沒有,這個燈是照得非常明亮,沒有風的話,也不高不下,有風一吹呢,燈也要閃動,一高一下的,這個智慧就不夠了,看不清楚了,在密室裏面的燈焰,不高不下的,照得最清楚,那個時候,就以焰來比喻。“光”就是說全身光明充滿,這個是修定的境界,我們來說光明就是智慧。第二禅就是……我們說四個禅,四個修定,四個修定裏邊,第一個就是……反正這四個名字一下兒記不起來了,第二個是光明的,…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