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也要知,也要善具足。那么前面是坚稳地自行,后面就是利他的。波罗提木叉的范围就大一点,包括利他的事情。“住处”,为了正法久住,也是利他的。
“又廿一种五法分全”,这是戒律里边,做和尚的人,就是要做和尚阿阇黎,都要具足二十一种五法都要会,不会的话,那就没有资格了,那就是更微细的。这是二十一种五法,“分”、“全”——一部分或者全部。“增上道之指要”,这是要“增上道”,就是再殊胜的这个要点,给你指出来。就是我们学戒的里面,内涵很多,最基本的是“戒、见、威仪、正命”,再上去就是波罗提木叉的四个内涵,“威仪、住处、行根、面首”,再上去还有二十一种五法要具足。开始是一部分具足,一部分有,最后是全部具足,这些都是增上道,一层一层上去的,殊胜的一些重要的地方,这些都要学,都要知道,具足。那是戒学的范围。
E2 定
定者,摄定助行因缘(亦曰定资粮),应善知、具足;又根本四静虑,正行因缘,应善知、具足,又广大定道道支,如加行道支、念处、道品、四空定、四无量、三空门、八解脱、胜处、徧处等,乃至四修定、神足、八万四千三昧门等,应善知、善具足。
下面是“定”。“定者,摄定助行因缘(亦曰定资粮)”,“助行”,我们说这里讲的都是助行。你修定前面要十三个因缘,这些都是助行,这些也叫定的资粮,定道资粮我们讲了很多了。这些东西,这是助行先要知道,要具足。那么这个“正行”就是“根本”的“四静虑”,这些“因缘”也要“善知”、“具足”。“又广大定道道支,如加行道支、念处、道品、四空定、四无量”,这是都属于定的一些功德,那么是“三空门”——三解脱门,“八解脱”,我们都看过了,“(八)胜处”、“(十)徧处”等等,乃至“四修定”、“(四)神足”、“八万四千三昧门”等等,都属在定的范围里面,要“善知”、“具足”。那就不容易了,这个四禅定已经不容易了,还要八万四千三昧的话,那更是不容易。但是这个范围,虽然多,我们不要自满,还是要不断地向上地求,知一点算一点,善知,善具足,最后要提到圆满。“定道道支”,我们就是前面讲过的,离生喜乐,内证凈,等等十一个道支,这些。“(四)念处”就是四念处;“道品”么三十七道品;“四空定”就是四个空徧处,识无边处等等;“四无量”,慈悲喜舍;“三空门”解脱,空无相无愿;“八解脱”、“(八)胜处”这些都讲过了,这些是属于定的。
E3 慧
慧者,闻思修三慧,是一切智慧之根力。如论之次第者,从学人离结使,圣心入圣道,乃至坚信、坚法、持修谛道等,及见学人,三果四向等,及修学人,乃至无学人,欲得无学果证,如是人等,若趣(能学之人)(明下趣入慧道之因相)、
“慧者,闻思修三慧,是一切智慧之根力”。一切的智慧,它的根本,它产生的力用,都在闻思修三个里面,总不能超越闻思修。“如论之次第者”,那么根据原论的次第,“从学人离结使,圣心入圣道,乃至坚信、坚法、持修谛道等,及见学人,三果四向等,及修学人,乃至无学人,欲得无学果证,如是人等”,这是修行的人,修行的人,下边说他的智慧。那么根据次第说,修行的人按照次第来,“学人”就是发心修学的人,“离结使”,就是他要发心要断烦恼,受戒开始,那么慢慢地以“圣心”,就是以修入圣道,修那些无漏的法,慢慢入圣道。“乃至坚信”,“坚信”是随信行,“坚法”是随法行。
随信行大家都知道,他信佛教,是他的信心好,人家说佛教怎么怎么好,他就相信了,他就去相信了之后就跟了修行了。那么这些人信心好,智慧差一点。随法行呢他的信心不太怎么好,智慧大,人家说得怎么怎么好,他不相信的,你怎么好,我亲自看到,亲自把道理搞透了,他就相信了。那么随法行的是利根,随信行的是钝根。随信行有个什么不好呢?人家说这个赞叹好了,你相信了,人家赞叹外道好,你还会相信,这个就麻烦了;随法行他是不听人家话的,你说再好,我也要看看到底好不好,你说再坏,我要看看到底坏不坏,那么这个就是利根。在见道的时候,十五刹那叫随信行、随法行,到了修道的时候叫“信胜解见至”,这个是名字不同。那么总的来说,就是修行的人位次不同,这在《俱舍》里面讲,我们不要讲那么多了。
“持修谛道等”,在修四谛五道等等,“及见学人”,就是见道的人,那么上去就是修行、修道、三果四向,所以“等”,“及修学人”就是修道的人。“乃至无学人”,阿罗汉、佛。那么多人,“欲得无学果证”,即开始要求证到无学果的人,那就是还没证到,要求证到的那些人。那么总的来说,修的人没那么多。“若趣”,那么这些人有个欢喜的趣向,趣向什么呢?趣向修智慧。“若趣”,就是能学的人,他有这个兴趣,要趣入,趣入什么呢?下面的,所趣入的“慧道之因相”,趣入到慧。
F1 闻慧
若择法、重择、究竟择、思惟、觉、了达自相、他相、共相(闻次)、
“若择法、重择、究竟择、思惟、觉、了达自相、他相、共相”。那么这就是说“闻次”,就是闻慧的次第是这么说的:开始是“择法”,拣择法的自相;“重择”,再再地辨析;“究竟择”是究竟地去抉择那个道理;“思惟”,心里去思惟它;“觉”是作意;那么乃至“了达自相”、了达“他相、共相”。“自相”呢,假使我们就是说,一本书,它的自相是书,那么书后头的书架子等等,是它的他相,乃至下面的桌子也是一个他相。那么这个就书来说,它由线、纸、印刷等等搞拢来的,每一个都是自相,合拢来,每一个书呢,其他的东西,一切因缘都是他相,合拢来之后,共相,共相就是显出自相来了,这些都是一切法缘起的一些过程。那么这是闻慧的次第。
F2 思慧
思、念、辩、观(思次)、
那么思慧的次第就是说,“思惟”、“念”,就是念了之后……,这个念不但是念,久念之后他会了义。我们说儒家有这个话,“书读百徧,其义自出”,这个书,你不懂的书,你念它一百徧,道理就自己也出来了,不要老师教就出来了。那么这个道理,用在我们修这个仪轨一样的。我们修仪轨,有的时候“我这个仪轨不懂,念了没有兴趣”,但是你要把这个道理,儒家都相信,我们佛家更要相信,你好好地念,天天念,道理会出来的。当然了这个道理出来之后,有的名相还不懂,如果名相给你一串的话,那就全部了解了。所以说仪轨是开始修行的下手方法,有些不懂的道理,念了念了之后会自己明白,甚至于会本尊加持你明白,梦中、定中会加持你,就看你念得好不好,如法地念的话,就会有这些加持。“思”,“念”,念了久之后,意思就会了。“辩“,自己心里边自己辩论,不是对外辩论,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自己在辩论,自己心里边辩论。“观”就是观察。就是思慧的次第。
F3 修慧
生自在智慧、知见、解射方便、术焰光相、照耀(修次)、
那么下边是“修慧”的。这个修慧高一步,生起自在的智慧,自然通达了,就是“机黠通达”这一类的,“审察聪睿”等等,自己能够产“生”一个很“自在”的“智慧”就是说一通百通,自在了,生成“知见“,正的知见也出来了。我们开始的时候,我们一样的,开始学法的时候,我就看到那个时候,我那时才开始学,那时候有个大雄书店。一个陈海量大家知道,他是在那里办公的,那么我到大雄书店去请书,就进去顺便地看看,去拜访一下陈海量。他在写字,我就看到他的脑袋,我说这个人这么高级的,他的脑袋那么灵呢,什么东西都讲得下来,着了那么多书,不知道他就是也是积累起来的。你多学多学呢,你自己脑袋也就灵起来了。所以说“自在智慧”,“知见”,这个知见,也是从学而来的。
我们学《广论》,第一步学知见,如果你《广论》学了半天,知见是差的,跟《广论》是背道而驰的,那么你学了白白学了,不但是没有得到好处,可以说得了坏处,怎么?自己骄傲了,认为我《广论》学过五徧、六徧,我是学了很多了,好象以为闻慧是很丰富了,自己是好象可以能人家面前说一套了,但是说的都不在点子上的,都是私心作解,都是你用《广论》的法相名词来维护你自己的烦恼的知见,那个就是危害性很大。干脆你没有学《广论》,你这个烦恼的心,知见,人家一看就是烦恼,你用法相名词装饰了很多,可以欺骗一些老太婆,或者是学的少的人,“哦,这个人法相学的很好”,结果都是烦恼的知见,没有一点点正知正见,这个就是不好了。那么真的正知正见,要从前面的闻思以后,就产生知见了,这个是属于修的次第。
“解射方便”,解射方便就是前面讲的,能够在修止观的时候,有这个智慧,能够进入止观。“术焰光相”,前面讲的,没有讲的,这里讲一下。“术”,就是密法里面那些神通变化的事情。 “焰”呢,是我们的心,智慧,达到,就是像第四禅一样的,密室的灯焰,这个房间里面这个灯没有风吹,一点风也没有,这个灯是照得非常明亮,没有风的话,也不高不下,有风一吹呢,灯也要闪动,一高一下的,这个智慧就不够了,看不清楚了,在密室里面的灯焰,不高不下的,照得最清楚,那个时候,就以焰来比喻。“光”就是说全身光明充满,这个是修定的境界,我们来说光明就是智慧。第二禅就是……我们说四个禅,四个修定,四个修定里边,第一个就是……反正这四个名字一下儿记不起来了,第二个是光明的,…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