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38

  ..续本文上一页第三个是智慧的,第四个是诸漏永尽,这四个四修定,这是《法蕴足论》里广讲的。

  

  那么这里就是说光明充满全身,光明一充满全身,智慧也就开了,光明是智慧的相貌,外相。那么这个“光相”,大概错了,可能是光明,“术焰光明”。“照耀”,本尊放光,加持等等。这些属于密法里边的东西,但是出于根本教,所以说海公上师他晚年,非常注意学根本教,这个“舍利弗阿毗昙”,也是晚年做的《禅定品》,在59年,大家都知道,59年写的稿,60年开始讲的,后来又记了《增一阿含》的学记,又《杂阿含》的学记记了一半,没有记完,就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海公上师就是学那些根本乘的教理的时候,就这么给我们说,在这个《阿含经》里边,密教的道理都包在里头。那么就是说真正能够通密法的人,看到没有一部书不是讲密法的。

  

  那么印顺大师他是通中观的,他就是说,在《阿含经》里边,尤其是《杂阿含》,讲了很多中观道理,都在里边,那就是说他学中观的人看到一切都是讲在中观。而一般的人,却是说,《阿含经》是小乘,是讲人空的,不讲法空的,把中观的空排斥不在《阿含经》里边,密法更不谈了,这是根本乘。那么这个就是说自己的知见狭隘,看的经书就狭隘了,如果自己的知见广大,经书也就是广大了。

  

  在天台教里边,有这个《四教仪》,里边有不定,有一个秘密不定,不定就是说不能以《阿含》么小乘,《方广》么什么等等,这是一般的说法,实际上你说没有一定的,看根基的。什么根基看得书,大乘看都是大法,小乘看最高的也是小乘法的,所以说这个是不定的。那么这里我们看下去。这是修的慧的次第,这么多。

  

  

  

  

  慧眼、慧根、慧力(能)、择法、正觉、无痴、正见,是名慧根,亦名三慧,善知具足。

  

  总的来说,“慧眼”,慧眼就是佛的五个眼之中的一个,观空。“慧眼、慧根、慧力(能)”,五根,五力,这些都是三慧的,戒定慧的功能,这个“能”就是功能作用。那么前边说的是闻慧的次第、思慧的次第、修慧的次第,然后它们的功能作用。“择法、正觉”,这是其他的名字,都叫作慧根。择法也好,正觉也好,“无痴”(无痴就是明,痴嘛就是无明,无痴就是明),“正见”等等,都叫“慧根”,也叫三慧。这个慧根就包的三个慧,闻思修三慧。这些都要善知,要善具足。这个“善知具足”,中间省了一个“善”,善知、善具足,是漏掉的呢?还是原来原文就没有的?我们就不知道了,因为校对的时候不是我校对的。我自己的书都在文革的时候,都抄掉了,也没有了,那么这是人家校对的,但是从前面的文比起来,“善知、善具足”,这个善就是没有么,也要加进去,意思在里头的。那么这是戒定慧。

  

  

  

  

  E4 解脱

  

  

  

  复次云何解脱?身、心、慧三种解脱;复有三:心、慧、无为三种解脱。

  

  “解脱”,“身、心、慧三种解脱”,解脱有三种: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复有三:心、慧、无为三种解脱”,这里海公上师举了三个解脱。两个三解脱。

  

  F1 身解脱

  

  

  

  云何身解脱?学人欲离结使,圣心入圣道,依波罗提木叉戒,解脱世俗粗重惑缚,现身自在故。

  

  那么先说什么叫“身解脱”?“学人”,就是我们开始学法的人,“欲离结使”,这个有高低的,开始发心要断烦恼,受比丘戒,受具足戒等等开始,那么“欲离结使”就是发心要离结使,那么慢慢地一点点离开,见道断八十八使,修道有九九八十一品,慢慢断,这都是在里头。“圣心入圣道”,乃至证了见道以后,无漏心了,进无漏道。“依波罗提木叉戒”,就是前面的“威仪、住处、行根、面首”,“解脱世俗粗重惑缚,现身自在故”,这个重点,是身解脱依戒的,以戒来解脱世间上的粗重的烦恼的系缚,就是定中的在后头(心解脱)。海公上师是这样分的,身解脱是依戒,心解脱是定,慧解脱是慧,这三个分的。而这三个解脱,却是一般书上还找不到的。把一切用波罗提木叉的四个意思,把世间上最粗的烦恼、系缚,能够把它除掉、解开,那么身体得自在,这就是身解脱。“云何心解脱?”我们说身解脱的层次当然不是说单独的,高一层的层次就要包含心解脱、慧解脱在里面,互相掺杂地起作用的,单是个身解脱,也不能够得到“圣心入圣道”,就要加上定慧。这个是分开来讲,身、心、慧。

  

  

  

  

  F2 心解脱

  

  

  

  云何心解脱?从须陀洹至阿那含,断五顺下分结尽,等持定心自在故。五顺下分结者:欲贪、瞋恚、身见、戒禁取、疑。

  

  “云何心解脱?从须陀洹”,那是高一层的,见道以上,修道的须陀洹,“至阿那含”,“断五顺下分结尽”,还有一个烦恼的名字,五顺下分结,这是属于五个烦恼,结就是烦恼,这是顺了下,下就是欲界,上界是色界、无色界,这五个烦恼,是不离开欲界的。阿那含,大家知道,欲界是不来了,不还了,不还果,欲界不来的;须陀洹,就是七返生死,还得要来七次;斯陀含,一来,还得要来一次,阿那含不来了。那么就说五顺下分结慢慢断,断到全部断完了,就是阿那含了,就不来了。那么断一点就少了一点,从须陀洹开始,一点一点慢慢断五顺下分结。“等持定心自在故”,这是定的心,等持就是入定,入定,定心能够自在。一个是身自在,一个是心自在了,定的心自在。

  

  那么什么叫五顺下分结呢?“欲贪”,欲界的贪,色界无色界的贪不在此中,因为色界无色界是上界,这五顺下分结都是欲界的。“瞋恚”的心当然只有欲界有,色界没有瞋恚心的。所以说得到了初禅之后,你说他在发脾气,这个,他的初禅靠不住的。初禅的人,把瞋恚心,这个五盖里面的,已经除掉了, 瞋恚已经除掉了,如果瞋恚心没有除掉,你得不到禅定的,初禅得不到的。如果你得了初禅之后,还天天发脾气的话,那这个初禅成问题了。那么还有“身见、戒禁取、疑”,这几个也断掉,这个断掉之后,可以得阿那含果了,欲界就不来了。这个五个结,顺欲界的,把这五个结断掉,欲界就不来了。那么这是说心解脱。

  

  F3 慧解脱

  云何慧解脱?断五顺上分结,并一切结使,成无学果,漏尽自在故。五顺上分结者: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云何慧解脱?断五顺上分结”,这里五个结顺上的,上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上界的,顺了上,就是跟上界合得拢的这个结(烦恼),把这五个断掉了,跟上界合不拢了,就超出去了,色界无色界就超出了。所以要把这五个顺上分的结断掉之后,那么一切结使,就是所有的烦恼都断完了,那么就成无学果了,上分就是色界无色界。那么“漏尽自在故”,这个时候,慧把一切烦恼都断完了, 烦恼尽了,这是靠慧的作用,自在,漏尽自在。这三个自在:慧解脱得到漏尽的自在;心解脱呢,定心的自在;身解脱呢,现身的自在。

  

  那么什么叫“五顺上分结”呢?“色贪、无色贪”,色界的贪心,无色界的。那天有个人提个问题,他说无色界没有色声香味触,那么三界的五欲,这个无色界就没有的,怎么说(9A)三界五欲呢?我们说,三界五欲是总的名字,三界里边有这么五个欲,并不是说每一界都有,无色界里边没有色的,那么色声香味触当然没有的。那么我们说地狱里边有没有五欲?大家学过《俱舍》的就知道,地狱里边人受苦很厉害,根本起不了贪心,即使对着男女看,他也不会起贪心,因为他受苦受得迫得不得了,他也不会起五欲了,那么地狱里边也不会起这些。那并不是说凡是三界里边决定要有色声香味触,总的来说,就是三界里边的五欲有这么多,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都要有色声香味触。那么这里是这样子的,色界的贪着,这个贪色界的定、色界的住处、宫殿、色界的人的色身;无色界的贪,那就是心理上边的贪,无色界没有色的,就贪无色界的味定,或者是无色界的那些舒服等等,那个外道就说,无色界能够解脱。

  

  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除掉,对于贪没有了,就不投生了。我们就是说,欲界的贪,男女的贪为重,那么这就要投欲界身;色界的贪,贪着宫殿住处,那么要投色界的身;无色界的贪,贪味定,等等,要投无色界的那个地方去。如果你三界的贪都没有了,你就不会投生了,你贪都不贪了,你就不要去投了。那么这个是根本的投生的重点在贪心,那么其他的烦恼呢,“掉举”、“无明”、“慢”,这些呢,重要的几个烦恼也断掉了,乃至一切烦恼都断完,这样子就出三界了。这五顺上分结就是说,上界的烦恼重点就是这五个,这五个断掉,再把一些其他的小烦恼断掉,就成无学果。

  

  

  

  

  如是一一解脱中,初中后时,各各兼摄余二应知。

  那么“如是一一解脱中,初中后时,各各兼摄余二应知”,每一个解脱并不是截然分割的,都是互相联系的,有了身解脱,才能生起心解脱,心解脱里边又能增上身解脱,那么心解脱之后,又能得慧解脱,慧解脱里边也不能离开心解脱及身解脱,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那么这个分开来说,三个解脱。那么还有这个结,这个结呢有九结,结就是说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我们上次好象讲过了。这个《俱舍》的一个表,九结,一百个体,那么这个你可以去参考。这是五顺上分结。五顺上分结,五顺下分结,《俱舍论》里边,可能笔记里也有。那么我们下一次找到再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这里。

  

  

  

  

  第七讲

  

  

  

  

  问题解答

  

  在讲之前,我们昨天来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解释。第一个就是说,身解脱的问题。身解脱,它的这个注解就是:“学人欲离结使,圣心入圣道,…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