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叁個是智慧的,第四個是諸漏永盡,這四個四修定,這是《法蘊足論》裏廣講的。
那麼這裏就是說光明充滿全身,光明一充滿全身,智慧也就開了,光明是智慧的相貌,外相。那麼這個“光相”,大概錯了,可能是光明,“術焰光明”。“照耀”,本尊放光,加持等等。這些屬于密法裏邊的東西,但是出于根本教,所以說海公上師他晚年,非常注意學根本教,這個“舍利弗阿毗昙”,也是晚年做的《禅定品》,在59年,大家都知道,59年寫的稿,60年開始講的,後來又記了《增一阿含》的學記,又《雜阿含》的學記記了一半,沒有記完,就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海公上師就是學那些根本乘的教理的時候,就這麼給我們說,在這個《阿含經》裏邊,密教的道理都包在裏頭。那麼就是說真正能夠通密法的人,看到沒有一部書不是講密法的。
那麼印順大師他是通中觀的,他就是說,在《阿含經》裏邊,尤其是《雜阿含》,講了很多中觀道理,都在裏邊,那就是說他學中觀的人看到一切都是講在中觀。而一般的人,卻是說,《阿含經》是小乘,是講人空的,不講法空的,把中觀的空排斥不在《阿含經》裏邊,密法更不談了,這是根本乘。那麼這個就是說自己的知見狹隘,看的經書就狹隘了,如果自己的知見廣大,經書也就是廣大了。
在天臺教裏邊,有這個《四教儀》,裏邊有不定,有一個秘密不定,不定就是說不能以《阿含》麼小乘,《方廣》麼什麼等等,這是一般的說法,實際上你說沒有一定的,看根基的。什麼根基看得書,大乘看都是大法,小乘看最高的也是小乘法的,所以說這個是不定的。那麼這裏我們看下去。這是修的慧的次第,這麼多。
慧眼、慧根、慧力(能)、擇法、正覺、無癡、正見,是名慧根,亦名叁慧,善知具足。
總的來說,“慧眼”,慧眼就是佛的五個眼之中的一個,觀空。“慧眼、慧根、慧力(能)”,五根,五力,這些都是叁慧的,戒定慧的功能,這個“能”就是功能作用。那麼前邊說的是聞慧的次第、思慧的次第、修慧的次第,然後它們的功能作用。“擇法、正覺”,這是其他的名字,都叫作慧根。擇法也好,正覺也好,“無癡”(無癡就是明,癡嘛就是無明,無癡就是明),“正見”等等,都叫“慧根”,也叫叁慧。這個慧根就包的叁個慧,聞思修叁慧。這些都要善知,要善具足。這個“善知具足”,中間省了一個“善”,善知、善具足,是漏掉的呢?還是原來原文就沒有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因爲校對的時候不是我校對的。我自己的書都在文革的時候,都抄掉了,也沒有了,那麼這是人家校對的,但是從前面的文比起來,“善知、善具足”,這個善就是沒有麼,也要加進去,意思在裏頭的。那麼這是戒定慧。
E4 解脫
複次雲何解脫?身、心、慧叁種解脫;複有叁:心、慧、無爲叁種解脫。
“解脫”,“身、心、慧叁種解脫”,解脫有叁種: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複有叁:心、慧、無爲叁種解脫”,這裏海公上師舉了叁個解脫。兩個叁解脫。
F1 身解脫
雲何身解脫?學人欲離結使,聖心入聖道,依波羅提木叉戒,解脫世俗粗重惑縛,現身自在故。
那麼先說什麼叫“身解脫”?“學人”,就是我們開始學法的人,“欲離結使”,這個有高低的,開始發心要斷煩惱,受比丘戒,受具足戒等等開始,那麼“欲離結使”就是發心要離結使,那麼慢慢地一點點離開,見道斷八十八使,修道有九九八十一品,慢慢斷,這都是在裏頭。“聖心入聖道”,乃至證了見道以後,無漏心了,進無漏道。“依波羅提木叉戒”,就是前面的“威儀、住處、行根、面首”,“解脫世俗粗重惑縛,現身自在故”,這個重點,是身解脫依戒的,以戒來解脫世間上的粗重的煩惱的系縛,就是定中的在後頭(心解脫)。海公上師是這樣分的,身解脫是依戒,心解脫是定,慧解脫是慧,這叁個分的。而這叁個解脫,卻是一般書上還找不到的。把一切用波羅提木叉的四個意思,把世間上最粗的煩惱、系縛,能夠把它除掉、解開,那麼身體得自在,這就是身解脫。“雲何心解脫?”我們說身解脫的層次當然不是說單獨的,高一層的層次就要包含心解脫、慧解脫在裏面,互相摻雜地起作用的,單是個身解脫,也不能夠得到“聖心入聖道”,就要加上定慧。這個是分開來講,身、心、慧。
F2 心解脫
雲何心解脫?從須陀洹至阿那含,斷五順下分結盡,等持定心自在故。五順下分結者:欲貪、瞋恚、身見、戒禁取、疑。
“雲何心解脫?從須陀洹”,那是高一層的,見道以上,修道的須陀洹,“至阿那含”,“斷五順下分結盡”,還有一個煩惱的名字,五順下分結,這是屬于五個煩惱,結就是煩惱,這是順了下,下就是欲界,上界是色界、無色界,這五個煩惱,是不離開欲界的。阿那含,大家知道,欲界是不來了,不還了,不還果,欲界不來的;須陀洹,就是七返生死,還得要來七次;斯陀含,一來,還得要來一次,阿那含不來了。那麼就說五順下分結慢慢斷,斷到全部斷完了,就是阿那含了,就不來了。那麼斷一點就少了一點,從須陀洹開始,一點一點慢慢斷五順下分結。“等持定心自在故”,這是定的心,等持就是入定,入定,定心能夠自在。一個是身自在,一個是心自在了,定的心自在。
那麼什麼叫五順下分結呢?“欲貪”,欲界的貪,色界無色界的貪不在此中,因爲色界無色界是上界,這五順下分結都是欲界的。“瞋恚”的心當然只有欲界有,色界沒有瞋恚心的。所以說得到了初禅之後,你說他在發脾氣,這個,他的初禅靠不住的。初禅的人,把瞋恚心,這個五蓋裏面的,已經除掉了, 瞋恚已經除掉了,如果瞋恚心沒有除掉,你得不到禅定的,初禅得不到的。如果你得了初禅之後,還天天發脾氣的話,那這個初禅成問題了。那麼還有“身見、戒禁取、疑”,這幾個也斷掉,這個斷掉之後,可以得阿那含果了,欲界就不來了。這個五個結,順欲界的,把這五個結斷掉,欲界就不來了。那麼這是說心解脫。
F3 慧解脫
雲何慧解脫?斷五順上分結,並一切結使,成無學果,漏盡自在故。五順上分結者: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雲何慧解脫?斷五順上分結”,這裏五個結順上的,上就是色界無色界的。上界的,順了上,就是跟上界合得攏的這個結(煩惱),把這五個斷掉了,跟上界合不攏了,就超出去了,色界無色界就超出了。所以要把這五個順上分的結斷掉之後,那麼一切結使,就是所有的煩惱都斷完了,那麼就成無學果了,上分就是色界無色界。那麼“漏盡自在故”,這個時候,慧把一切煩惱都斷完了, 煩惱盡了,這是靠慧的作用,自在,漏盡自在。這叁個自在:慧解脫得到漏盡的自在;心解脫呢,定心的自在;身解脫呢,現身的自在。
那麼什麼叫“五順上分結”呢?“色貪、無色貪”,色界的貪心,無色界的。那天有個人提個問題,他說無色界沒有色聲香味觸,那麼叁界的五欲,這個無色界就沒有的,怎麼說(9A)叁界五欲呢?我們說,叁界五欲是總的名字,叁界裏邊有這麼五個欲,並不是說每一界都有,無色界裏邊沒有色的,那麼色聲香味觸當然沒有的。那麼我們說地獄裏邊有沒有五欲?大家學過《俱舍》的就知道,地獄裏邊人受苦很厲害,根本起不了貪心,即使對著男女看,他也不會起貪心,因爲他受苦受得迫得不得了,他也不會起五欲了,那麼地獄裏邊也不會起這些。那並不是說凡是叁界裏邊決定要有色聲香味觸,總的來說,就是叁界裏邊的五欲有這麼多,並不是說每一個地方都要有色聲香味觸。那麼這裏是這樣子的,色界的貪著,這個貪色界的定、色界的住處、宮殿、色界的人的色身;無色界的貪,那就是心理上邊的貪,無色界沒有色的,就貪無色界的味定,或者是無色界的那些舒服等等,那個外道就說,無色界能夠解脫。
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除掉,對于貪沒有了,就不投生了。我們就是說,欲界的貪,男女的貪爲重,那麼這就要投欲界身;色界的貪,貪著宮殿住處,那麼要投色界的身;無色界的貪,貪味定,等等,要投無色界的那個地方去。如果你叁界的貪都沒有了,你就不會投生了,你貪都不貪了,你就不要去投了。那麼這個是根本的投生的重點在貪心,那麼其他的煩惱呢,“掉舉”、“無明”、“慢”,這些呢,重要的幾個煩惱也斷掉了,乃至一切煩惱都斷完,這樣子就出叁界了。這五順上分結就是說,上界的煩惱重點就是這五個,這五個斷掉,再把一些其他的小煩惱斷掉,就成無學果。
如是一一解脫中,初中後時,各各兼攝余二應知。
那麼“如是一一解脫中,初中後時,各各兼攝余二應知”,每一個解脫並不是截然分割的,都是互相聯系的,有了身解脫,才能生起心解脫,心解脫裏邊又能增上身解脫,那麼心解脫之後,又能得慧解脫,慧解脫裏邊也不能離開心解脫及身解脫,都是有一定的聯系的。那麼這個分開來說,叁個解脫。那麼還有這個結,這個結呢有九結,結就是說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我們上次好象講過了。這個《俱舍》的一個表,九結,一百個體,那麼這個你可以去參考。這是五順上分結。五順上分結,五順下分結,《俱舍論》裏邊,可能筆記裏也有。那麼我們下一次找到再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這裏。
第七講
問題解答
在講之前,我們昨天來了很多的問題,我們一個一個解釋。第一個就是說,身解脫的問題。身解脫,它的這個注解就是:“學人欲離結使,聖心入聖道,…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