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进。“但不可以为得证”,要求学习,对它知道,能够得到胜解,不要只安于愚昧,但是不要自己说未证谓证,你仅仅是知道,并没有证到,不好说自以为证。
“应止处不止者,如已得四念处”,或者得了身念处,或者得了受念处,不以为足,还要往上进。这是应止的,本来得了一个很好了,人家一个也没有,你得了一个身念处了,这个受用无边,但是不以为足,还要进取,完整,假使四念处完成之后,也不满足,还要向上,四正勤、四如意足都要一个个修上去,“更能向上进修”。“应受处不受者,已得触受共味定等,不受,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应受者,得了禅定之后,决定有轻安的禅触,共味定就是禅里边有一种定,它贪着禅味的,会退的,这个定。那么你既然证了禅定之后,得了禅触了,这是你该受的东西,但是不受,不要去贪着这个禅触,这个轻安的快乐,因为一贪着的话,就会退。不执着,才能够上进,所以说“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你能够不执着,再往上进的话,更深的定能得到,如果你执着这个禅的触,贪着它的味道,那不但是不会上进还会退下来。
那么这个外道,就是他的目的就是禅触,他就是修定,修什么,他就修,都是有他的功,只要身体上得跳动了,哪里舒服了,等等,就是求这个东西,求这个东西的话,注定它是要退的,要出毛病的。因为这个不能执着的东西,你一执着之后,那决定会退。
那么如何不执着呢?要观空,你说你明明是很舒服的东西,你说我不执着不执着,你这个骗人,你真正观了空了,那就不执着了。那么外道能不能观空呢?我们就是说,我们讲这个仪轨的时候,正修这一段,修密法的决定要把一切法自性空道理搞彻底,能够证到更好,那就不会出毛病。外道,一切法自性空懂也不懂,那么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所以说外道里边,执着那个禅触,他们高明的也能够得到一些禅触,但是他就是贪着那个东西,那么注定他将来是要出毛病的。而这个真正修行的人,就是对着禅触,共味定等等出现之后,根本不要执着,不要去贪着它的受,而把它舍掉,向上,得到更上的禅定。这是“应受处不受”。
“复次”,这个四种,都可以从戒上讲,“总为显示增上持戒之相”,就是说可以开的地方不开。本来戒里边开遮持犯,那么你这个“应受不受”,就是说,迦旃延 ,海公上师举一个例,迦旃延尊者功德很大,他说法是辩才无碍,国王非常佩服他,供养他很多的象、马、金银宝贝,这个是该受的,是你的供养,他不受。这是从戒上说“应受处不受”等等。“应止处不止”,就是应该要学到这里可以够了,不够,还得要学。“应痴处不痴”,你说这个东西你不知道可以的,但是你还要求知。“应染处不染”,当然了,你是自己的享受就不要去享受了。
这样呢,就是说从戒律上讲,也可以讲,从其他地方讲,也可以讲,总之你不要满足于执着于这个现状,这是善知识的相。如果你有这些相,就不是善知识了,就不配做善知识资格,这个要求很高。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自己作善知识,但是我们自己要求自己善知识的条件要做到。我们经常想到有些人,他就是要上师的帽子、上师的三衣、上师的鞋、鼓、铃,执着得很,想拿到之后么可以登上师位,但是你想一想上师的功德你有没有?你即使把上师的帽子、鞋子、袜子、三衣、钵、鼓、铃全部拿你手里了,人家问你一个法,你说不出来,上师有禅定,你没有,那么你这个上师怎么当呢?所以说不要去着外相,要从功德上下手。那么这些功德是要求的,不但是做师的时候要拿出来,在作学僧的时候就得要学,那么这才是踏踏实实地学法,否则的话就是骗人。
“落盗戒人数中”,盗戒人并不是偷盗的盗戒,就是戒律里边,盗戒是什么呢?就是盗这个持戒之名的人,他说么说持戒,但是专门钻空子,假使说,过时不食,他就钻空子了,这个有部里边,他说的,供过佛的东西可以吃的,不但是吃一天,可以吃七天。那么他这个碰到什么东西,有哪一部的可以开的等等,总是在戒律里边钻空子钻。讲道理讲起来,是,戒律里边是有这些开许的,但是对你自己来说,就是随心所欲,带了一个空的持戒名,实际上还是随了烦恼来走路,这些就是叫盗戒的人。就是我们不要随便开许,可以开的时候也不要随便开。那么当然了,非开不可的时候,对三宝,对这个正法有关的事情,那么开一开也可以,而为自己的方便来开呢,不要开好一些,否则的话,就落于那个盗了持戒之名的人,实际上没有持戒,而持戒名却挂起了,这里边就不好了。
“必令三业纯洁无垢,正命清净,事定不苟,而心亦自定”,三业身口意都要纯粹的干净,一点脏都不要有。那么这样子“正命清净”,正命是要求很高的,三业清净跟正命清净,这两个东西加起来,那我们的三业就是绝对的不会染污。“事定不苟”,既然是要三业清净、正命清净,那事情就不能乱作了,根据规矩作,根据规矩作呢,一丝不苟的,那心不要乱打主意,那就是心亦能自定,心也能趋向定了。所以说要三业清净、正命清净,才能趋向定,否则的话,你心里乱打主意,到处想办法如何邪命得利养的话,你要得定的话,不会得到的,如果你得到定了,这是魔的加持,这是邪定,这个更可怕。
故云:
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
三业清净,正命清净,是断德之大全也。
下边,“三业清净,正命清净,是断德之大全也”。我们说佛的功德主要的分三科:一是断德,二是智德,三是悲德。那么第一个断德是最重要的,在断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断的功德没有,你智慧再大,帮助你的烦恼,你悲心也不会纯粹的大悲心,都是夹了烦恼的悲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这样子的悲心,这个也是不究竟的,不能利人的。所以说第一个下功夫要断德。那么你假使三业能清净,正命也清净的话,断德就全部在里边了,成“大全”,全部的断德都包含在这两个项目里边。那么这样子呢,就是断德这一科讲了,下边要讲学持的功德,这个明天讲。
我们又讲一个正命、邪命的问题。海公上师很微细地给我们举个例,那个时候我们是在清凉桥,是五台山,细粮是很少的,一个人配的粮几乎都是粗粮,偶尔就是碰到过年过节是给点细粮。海公上师就打个比喻,假使说你配点细粮,是大米,我是只有五斤的,配我们五斤,那么我们买五斤,而那个搞帐的人搞错了,配了你六斤,还沾沾自喜,这个也是邪命。这个不要说我出了钱买的,我是以细粮的钱买的,但是邪命,不该你得的,你却得到了。虽然错误是这个算帐的人他搞错了,但是你知道你是一个月五斤的,怎么拿六斤呢?你该还给他了。那么你没有还过来,你沾沾自喜了,这个就是邪命了,这也属于邪命的一项,这地方就是很微细了,这个,海公上师是举了一个例。我们自己在生活上赚便宜的,自己不知不觉,还觉得很高明,赚了好便宜了,实际上邪命已经犯掉了。
那么能够自己经常观察自己的话,把这些微小的事情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断德就是说已经是,虽然是我们还不是阿罗汉,没有完全,至少是已经上路了,方向有了,不会走大的错误,不会犯了。否则的话,断德是什么叫断德还搞不清楚,粗的断,断烦恼,不要贪,不要瞋,这个或者懂一点,细的还不知道,那么你个断德的断就不完全的、不全面的,那还不知道该断什么哩。那么这些都是很微细的,但是你要是得定,这些微细事情不注意的话,定是来不了的,“因缘不具,不能得定”,这个话一定要记住。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六讲
昨天我们讲到“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这是断德的大全。这一切断呢,这个烦恼的习气,在这个三业的清净、正命的清净里就断完了。那么正命跟身语意,它的差别,一般就是说,这个在《俱舍》里边就是说,贪生的身语业,“贪生身语业”叫邪命,为什么?“难除故”。这个特别把它提出来,这个叫邪命,所以说邪命不但是这个五邪命,五个邪命非法养生当然是邪命,但是从贪所生的身语业一切都叫邪命,那么这个很微细。那么身语业里边,那就是说把邪命的贪生的身语业除掉之外,另外的就是从瞋、痴所生的身语业,这叫是身业、语业清净了。
C4 学持功德
D1 功德七种
此下明学持功德者,
信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
那么下边我们要讲一个功德的事情。“信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这个就是说,善知识要具这些功德。“信信,惭……”,这个里边就是说,七圣财里边有六个,七圣财是信、戒、惭、愧、闻、舍、慧,那么这里就是说戒没有,舍也没有,那么其他都是有的。还有一个名相叫七个力,七个力是信、精进、惭、愧、念、定、慧,那么这里又少一个定,而多一个多闻。那么在七圣财5里边少一个舍,那么在这个七力里边少一个定,而多一个什么呢?七圣财里多个念, ,在七力里边多一个多闻,这两个。那么它的内涵就是说,这两个里边都把它含在里的。
E1 信信
信,言信根,过现之信种子也,依此更信,乃至究竟信,故言信信。
“信信”,第一个信,根据我们的海公上师注解,第一个信是信根,过去现在的信心的种子,依此更加增上,“乃至究竟信”,所以叫信信。那就是说我们的信根本来有的,不能是以此为足,还要使它更增上去,那么这就叫信信。我们说信在我们百法里边学过了,“心净为性”,对三宝、那些业果的这一方面能够相信的叫信,那么…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