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進。“但不可以爲得證”,要求學習,對它知道,能夠得到勝解,不要只安于愚昧,但是不要自己說未證謂證,你僅僅是知道,並沒有證到,不好說自以爲證。
“應止處不止者,如已得四念處”,或者得了身念處,或者得了受念處,不以爲足,還要往上進。這是應止的,本來得了一個很好了,人家一個也沒有,你得了一個身念處了,這個受用無邊,但是不以爲足,還要進取,完整,假使四念處完成之後,也不滿足,還要向上,四正勤、四如意足都要一個個修上去,“更能向上進修”。“應受處不受者,已得觸受共味定等,不受,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應受者,得了禅定之後,決定有輕安的禅觸,共味定就是禅裏邊有一種定,它貪著禅味的,會退的,這個定。那麼你既然證了禅定之後,得了禅觸了,這是你該受的東西,但是不受,不要去貪著這個禅觸,這個輕安的快樂,因爲一貪著的話,就會退。不執著,才能夠上進,所以說“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你能夠不執著,再往上進的話,更深的定能得到,如果你執著這個禅的觸,貪著它的味道,那不但是不會上進還會退下來。
那麼這個外道,就是他的目的就是禅觸,他就是修定,修什麼,他就修,都是有他的功,只要身體上得跳動了,哪裏舒服了,等等,就是求這個東西,求這個東西的話,注定它是要退的,要出毛病的。因爲這個不能執著的東西,你一執著之後,那決定會退。
那麼如何不執著呢?要觀空,你說你明明是很舒服的東西,你說我不執著不執著,你這個騙人,你真正觀了空了,那就不執著了。那麼外道能不能觀空呢?我們就是說,我們講這個儀軌的時候,正修這一段,修密法的決定要把一切法自性空道理搞徹底,能夠證到更好,那就不會出毛病。外道,一切法自性空懂也不懂,那麼怎麼會不出毛病呢?所以說外道裏邊,執著那個禅觸,他們高明的也能夠得到一些禅觸,但是他就是貪著那個東西,那麼注定他將來是要出毛病的。而這個真正修行的人,就是對著禅觸,共味定等等出現之後,根本不要執著,不要去貪著它的受,而把它舍掉,向上,得到更上的禅定。這是“應受處不受”。
“複次”,這個四種,都可以從戒上講,“總爲顯示增上持戒之相”,就是說可以開的地方不開。本來戒裏邊開遮持犯,那麼你這個“應受不受”,就是說,迦旃延 ,海公上師舉一個例,迦旃延尊者功德很大,他說法是辯才無礙,國王非常佩服他,供養他很多的象、馬、金銀寶貝,這個是該受的,是你的供養,他不受。這是從戒上說“應受處不受”等等。“應止處不止”,就是應該要學到這裏可以夠了,不夠,還得要學。“應癡處不癡”,你說這個東西你不知道可以的,但是你還要求知。“應染處不染”,當然了,你是自己的享受就不要去享受了。
這樣呢,就是說從戒律上講,也可以講,從其他地方講,也可以講,總之你不要滿足于執著于這個現狀,這是善知識的相。如果你有這些相,就不是善知識了,就不配做善知識資格,這個要求很高。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要自己作善知識,但是我們自己要求自己善知識的條件要做到。我們經常想到有些人,他就是要上師的帽子、上師的叁衣、上師的鞋、鼓、鈴,執著得很,想拿到之後麼可以登上師位,但是你想一想上師的功德你有沒有?你即使把上師的帽子、鞋子、襪子、叁衣、缽、鼓、鈴全部拿你手裏了,人家問你一個法,你說不出來,上師有禅定,你沒有,那麼你這個上師怎麼當呢?所以說不要去著外相,要從功德上下手。那麼這些功德是要求的,不但是做師的時候要拿出來,在作學僧的時候就得要學,那麼這才是踏踏實實地學法,否則的話就是騙人。
“落盜戒人數中”,盜戒人並不是偷盜的盜戒,就是戒律裏邊,盜戒是什麼呢?就是盜這個持戒之名的人,他說麼說持戒,但是專門鑽空子,假使說,過時不食,他就鑽空子了,這個有部裏邊,他說的,供過佛的東西可以吃的,不但是吃一天,可以吃七天。那麼他這個碰到什麼東西,有哪一部的可以開的等等,總是在戒律裏邊鑽空子鑽。講道理講起來,是,戒律裏邊是有這些開許的,但是對你自己來說,就是隨心所欲,帶了一個空的持戒名,實際上還是隨了煩惱來走路,這些就是叫盜戒的人。就是我們不要隨便開許,可以開的時候也不要隨便開。那麼當然了,非開不可的時候,對叁寶,對這個正法有關的事情,那麼開一開也可以,而爲自己的方便來開呢,不要開好一些,否則的話,就落于那個盜了持戒之名的人,實際上沒有持戒,而持戒名卻挂起了,這裏邊就不好了。
“必令叁業純潔無垢,正命清淨,事定不苟,而心亦自定”,叁業身口意都要純粹的幹淨,一點髒都不要有。那麼這樣子“正命清淨”,正命是要求很高的,叁業清淨跟正命清淨,這兩個東西加起來,那我們的叁業就是絕對的不會染汙。“事定不苟”,既然是要叁業清淨、正命清淨,那事情就不能亂作了,根據規矩作,根據規矩作呢,一絲不苟的,那心不要亂打主意,那就是心亦能自定,心也能趨向定了。所以說要叁業清淨、正命清淨,才能趨向定,否則的話,你心裏亂打主意,到處想辦法如何邪命得利養的話,你要得定的話,不會得到的,如果你得到定了,這是魔的加持,這是邪定,這個更可怕。
故雲:
身口意業清淨,正命清淨。
叁業清淨,正命清淨,是斷德之大全也。
下邊,“叁業清淨,正命清淨,是斷德之大全也”。我們說佛的功德主要的分叁科:一是斷德,二是智德,叁是悲德。那麼第一個斷德是最重要的,在斷的前提下,才能求智慧,才能有悲心,才能起作用。如果斷的功德沒有,你智慧再大,幫助你的煩惱,你悲心也不會純粹的大悲心,都是夾了煩惱的悲心,“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是這樣子的悲心,這個也是不究竟的,不能利人的。所以說第一個下功夫要斷德。那麼你假使叁業能清淨,正命也清淨的話,斷德就全部在裏邊了,成“大全”,全部的斷德都包含在這兩個項目裏邊。那麼這樣子呢,就是斷德這一科講了,下邊要講學持的功德,這個明天講。
我們又講一個正命、邪命的問題。海公上師很微細地給我們舉個例,那個時候我們是在清涼橋,是五臺山,細糧是很少的,一個人配的糧幾乎都是粗糧,偶爾就是碰到過年過節是給點細糧。海公上師就打個比喻,假使說你配點細糧,是大米,我是只有五斤的,配我們五斤,那麼我們買五斤,而那個搞帳的人搞錯了,配了你六斤,還沾沾自喜,這個也是邪命。這個不要說我出了錢買的,我是以細糧的錢買的,但是邪命,不該你得的,你卻得到了。雖然錯誤是這個算帳的人他搞錯了,但是你知道你是一個月五斤的,怎麼拿六斤呢?你該還給他了。那麼你沒有還過來,你沾沾自喜了,這個就是邪命了,這也屬于邪命的一項,這地方就是很微細了,這個,海公上師是舉了一個例。我們自己在生活上賺便宜的,自己不知不覺,還覺得很高明,賺了好便宜了,實際上邪命已經犯掉了。
那麼能夠自己經常觀察自己的話,把這些微小的事情都能搞得清清楚楚,斷德就是說已經是,雖然是我們還不是阿羅漢,沒有完全,至少是已經上路了,方向有了,不會走大的錯誤,不會犯了。否則的話,斷德是什麼叫斷德還搞不清楚,粗的斷,斷煩惱,不要貪,不要瞋,這個或者懂一點,細的還不知道,那麼你個斷德的斷就不完全的、不全面的,那還不知道該斷什麼哩。那麼這些都是很微細的,但是你要是得定,這些微細事情不注意的話,定是來不了的,“因緣不具,不能得定”,這個話一定要記住。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六講
昨天我們講到“身口意業清淨,正命清淨”,這是斷德的大全。這一切斷呢,這個煩惱的習氣,在這個叁業的清淨、正命的清淨裏就斷完了。那麼正命跟身語意,它的差別,一般就是說,這個在《俱舍》裏邊就是說,貪生的身語業,“貪生身語業”叫邪命,爲什麼?“難除故”。這個特別把它提出來,這個叫邪命,所以說邪命不但是這個五邪命,五個邪命非法養生當然是邪命,但是從貪所生的身語業一切都叫邪命,那麼這個很微細。那麼身語業裏邊,那就是說把邪命的貪生的身語業除掉之外,另外的就是從瞋、癡所生的身語業,這叫是身業、語業清淨了。
C4 學持功德
D1 功德七種
此下明學持功德者,
信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
那麼下邊我們要講一個功德的事情。“信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這個就是說,善知識要具這些功德。“信信,慚……”,這個裏邊就是說,七聖財裏邊有六個,七聖財是信、戒、慚、愧、聞、舍、慧,那麼這裏就是說戒沒有,舍也沒有,那麼其他都是有的。還有一個名相叫七個力,七個力是信、精進、慚、愧、念、定、慧,那麼這裏又少一個定,而多一個多聞。那麼在七聖財5裏邊少一個舍,那麼在這個七力裏邊少一個定,而多一個什麼呢?七聖財裏多個念, ,在七力裏邊多一個多聞,這兩個。那麼它的內涵就是說,這兩個裏邊都把它含在裏的。
E1 信信
信,言信根,過現之信種子也,依此更信,乃至究竟信,故言信信。
“信信”,第一個信,根據我們的海公上師注解,第一個信是信根,過去現在的信心的種子,依此更加增上,“乃至究竟信”,所以叫信信。那就是說我們的信根本來有的,不能是以此爲足,還要使它更增上去,那麼這就叫信信。我們說信在我們百法裏邊學過了,“心淨爲性”,對叁寶、那些業果的這一方面能夠相信的叫信,那麼…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