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缚,次第究竟,名曰涅槃。自能灭,自入解脱之道,乃有解脱知见。
“灭者,灭谛之道”,自灭就是求灭谛。“断离背舍”,要把这些烦恼断掉、要离掉。假使暂时离不掉,断不掉,“背舍”,不要给它靠近,给它背靠背,就是给它反方向走,慢慢地给它放下,先给它远离,然后断掉。“一切烦恼使结”,一切烦恼的“结”,烦恼的“使”,“使”大家知道,十个使——五钝使、五利使,贪瞋痴慢疑是五钝使,身见、边见、见取、邪见、戒禁取这是五个利使,五个利使好象主人,五个钝使听它招呼的,五个利使起了什么见了之后,五个钝使就会出来行动。那么这个“使”是什么?都是一个差使一样的,把我们抓到地狱里去的,这个是恶道去的。这个五钝使、五利使,大家知道。还有“结”,有九个结。
《讲义》注解:一切烦恼使结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一:“结九物取等,立见取二结。”
《顺正理论》云:“于境于生,有系缚能,故名为结。或有此故,令诸有情,合众多苦,故名为结。是众多苦恼安足处故。”
这个我们《俱舍论》的讲义也有,所以《俱舍论》讲义可以参考的地方很多。大家带了的,我们就看一看,在《烦恼品》里边,在四十五页,一开头上边,四十五页,“结九物取等 立见取二结”等等,这个颂我们暂时不要去讲他了。
1、爱结──────三界五部── 十五
2、恚结──────欲界五部── 五
3、慢结──────三界五部── 十五
4、无明结─────三界五部── 十五
身见───三界苦(三)
结九
5、见结 边见───三界苦(三) 十八
邪见───三界四部(十二)
6、取结 见取───三界四部(十二) 十八
戒禁取──三界苦、道(六)
7、疑结──────三界四部── 十二
8、嫉结──────欲界修─── 一
9、悭结──────欲界修─── 一
──────────────────────────
总:九结 ──────────── 一百事为体
我们先看下边的,《顺正理论》就是反对《俱舍》的那部论——《俱舍雹论》,原来叫。 《顺正理论》有这么一个解释,“于境于生,有系缚能”,对环境,对自己投生,能够系缚的功能的,这个就叫结,结就绳子把你系起来了,把你捆在这个境上,捆在投生的地方,叫结。“或有此故,令诸有情合众多苦,故名为结”。或者因为有这些烦恼,可以使有情,把很多的苦都结集起来,等于说跟苦把它联系在一起了,结在一起了。那么就是“众多苦恼安足处故”,是很多的苦恼的事情立足的地方,就是叫结。这个解释结的意思。
结有多少呢?有九个。第一是“爱结”,爱结就是贪。贪呢,“三界五部”,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五部大家可能有学到,以前我们讲过了。见道的有四部,见苦、见集、见灭——讲这个八十八使的时候就讲过了,见道的时候分四部,见苦谛的时候一部,见集谛的时候一部,见灭谛的时候又一部,见道谛的时候一部,修道总的一部。那么有五部,每一个界有五个部,三界有十五个爱结。
“恚结”就是瞋恨,也是三界,“欲界五部”,色界、无色界没有,瞋恚心没有的,只有欲界有,欲界有五部就一共五个。
“慢结”,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个慢,慢也是三界都有的,所以说每一部都有,三界都有,十五。
“无明结”,就是贪瞋痴慢疑,痴,就是说无明,这个结也是通三界、通五部(“三界五部”)的,也是十五个。
那么下边“见结”,见结包含身见、边见,这两个见合一个结,叫见结。那么“身见”,三界都有,苦里边三个,这个里边我看一看,“三界苦(三)”,三界的苦都有它。那么这个“边见”也是“三界苦(三)”,苦集灭,不是苦三,大概苦集灭三个谛里边有它。那么有三个,一个界三个,三个界是九个,那么边见也是一个界三个,三个界九个。这个“苦三”可能也写错了,可能是苦集灭三谛,道谛里边有戒禁取。
那么这个“取结”呢,有五个利使里边把“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个“成禁取”写错了,“戒”),这三个见,把它合了一个取结。这个“邪见”是“三界四部”,四部里边有,灭谛里边没有的;“见取”也是“三界四部”,四部么三四一十二;“戒禁取”,“三界苦、道(六)”,苦谛里边、道谛里边有,那么六个,三六一十八,三苦、道么,加起来六个——“三界苦三”对的,三界苦三是,三界的苦,每一个,苦一个,那么三界一共三个苦,对的,那么边见也是三界的苦谛里边都有它,一个苦谛是一个,三界的苦谛三个苦,色界、无色界、欲界一共三个,加上邪见十二个——十八。那么见取跟戒禁取,也是十二加六是十八。
“疑(结)”是“三界四部”有,灭谛没有的,那么有三四一十二。
“嫉(结)、悭(结)”这两个小烦恼,那么欲界修道有,见道没有的,那么嫉也是欲界修道有,见道没有,只有一个,一部,一个界一部,就一个。
那么这个加起来,就结呢有九个结,总的后边总的数字呢一百个,所以说九个结,它的体有一百个东西,这就是我们说什么叫结,就是这个结,我们这个是看过了。
一切烦恼,使也好,结也好,都要“断离背舍”,能够断掉最好,否则就离开,或者是跟它背道,不要跟它靠了它,不要顺它。那么先么自己趣入,自己趣入解脱道,解脱一切烦恼的系缚,“次第究竟,名曰涅槃”,按了这个次第慢慢地修下去到最后究竟,叫涅槃。所谓我们自己修行的道就是从趣入解脱道,慢慢地把烦恼按了次第断完了之后,就叫证涅槃。“自能灭,自入解脱之道,乃有解脱知见。”自己证了涅槃之后,就是自己入解脱道了,那么修行的道路上的一些解脱知见,修道的一些方便善巧,都才会有,自己没有经过修解脱道,解脱知见就不会有,那么不能教人了,你要教人的话,决定有解脱知见。所以说我们要修禅定,决定要依靠得了定的人,没有得定的人,去靠他的话,他自己都没有得定,你怎么得定?得定的知见没有。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得禅定呢要亲近得到禅定的人。那么要得解脱,要亲近那个正在解脱道走的人,已经走完的人最好,正在走,走了一段了比我们走的远的,那幺这一段路他的经验有,可以跟他学。
趣入之次第者,论云:
欲离欲,欲尽;乃至欲离痴,痴尽。
那么进入解脱道的次第是如何?“欲离欲,欲尽;乃至欲离痴,痴尽”。“欲离欲”,第一个欲是欲心所,我们的五别境,有个欲心所,要发这个好的心,善法欲,要离开那个三界的欲,三界的贪,先要发心离欲,然后把这个烦恼断,最后就断完,所以叫“欲离欲,欲尽”,“乃至……”,欲么贪、瞋、痴,乃至痴,先要发心离痴,然后慢慢地断,断掉之后,“痴尽”,贪瞋痴尽了,就最起码是阿罗汉。
欲离欲者,发心断离贪欲;欲尽者,对于贪欲能生尽智,乃至瞋恚愚痴亦尔。 “欲离欲者,发心断离贪欲”,这个贪欲,三界的贪欲都在里边,不但是欲界有贪欲。有的人说色界里男女都没有了,这有什么贪呢?色界有色界的贪,他的色香味触,还要色法,他的处所,都是宫殿等等,都是贪的对象,那么无色界,还贪自己的身,无色界虽然物质是没有了,精神的东西还有,还是有无色界的贪。所以说三界的贪都要把它除完。“欲尽者,对于贪欲能生尽智”,对贪欲把它除掉了,“尽智”,尽智就是说能够断、把它断完的智慧。那么海公上师说的,你断一个就得一个尽智,并不是说尽智是一定要阿罗汉才有,凡是烦恼断一个,就得一个尽智,阿罗汉就是断完了,尽智也就圆满了。“乃至瞋恚愚痴亦尔”,贪瞋痴,同样是欲离瞋,瞋尽,欲离痴,痴尽。
更增上者,乃至能于
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
“更增上者”,这样子把贪瞋痴都断完。(7B)再增上的,就是再往上的,“乃至能于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本来应该没有什么危害的,可以染的地方不去染污,你这个痴不会过的痴但是不痴,应该止的地方不止,应该受的地方不受,这就是更高一级了。那么具体内容下边讲。
应染处不染者,本我所有,而不染着;应痴处不痴者,无学果道等,非我现能明证,而亦学习,令知得解,不安愚昧,但不可以为得证;应止处不止者,如已得四念处,或一或多,而不以此为足,更能向上进修;应受处不受者,已得触受共味定等,不受,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复次,此之四种,总为显示增上持戒之相,凡可应开处,皆不自开,落盗戒人数中,必令三业纯洁无垢,正命清净,事定不苟,而心亦自定。
“应染处不染者”,本来是我所有的,这个是你可以染的东西,但是不染着,人家的东西染着是非法的,自己东西又无所谓,但是也不染着,这是“应染处不染”。
“应痴处不痴者”,就是有些东西你不知道的东西,你现在不知道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安于无知,还要求知,就是说,他举了个例,“无学果道”,无学果、修无学的道,这些我们凡夫现在是不能证到的,你嫌我痴,我不知道,这个应当可以说的,但是不能就是满足于不知道,还要学习,要知道,先是了解,了解之后慢慢要进去,“不安愚昧”,不要是“反正我们凡夫,我不知道没关系的”,这样的心要不得,还是要求…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