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30

  ..续本文上一页持戒就是调伏,“爱护别解脱”戒,这个持戒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爱护别解脱戒那一行,“成就威仪行,行己行处”,都在里边,摄在里边,“爱护微戒,惧若金刚,受持戒”,受持于戒,“舍邪命行正命”,等等。前面这里讲的几科都摄在这个善知识的持戒里头,所以这个持戒就把前面的几个包完了。

  

  

  

  

  C2 贤善

  贤善者,论云:

  

  断贡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调。

  

  

  

  

  “贤善”,什么叫“贤善”?下边就是有特殊的解说。“断贡高放逸”,贡高放逸要断掉,“忍辱,成就自调”,这个要修。就是说,要贤善的,里边它的条件,有该修的、该断的。成就贤善该断掉的是“贡高放逸”,该修的呢,“忍辱,成就自调”。

  

  

  

  

  显示有功胜人,名曰贡高,亦属憍慢之类,应断;纵心不治名放,随身安适,不顾威仪名逸,应断;且能学忍,先求自调,自调成就,亦名贤善。此善知识之根本性能也。

  

  显示有功胜人,名曰贡高”,自己有功德超过人家的叫贡高。“亦属憍慢之类”,也是属于憍跟慢的类,慢是对他比较而起,“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自己心里有感到可以值得骄傲的事情,自己认为了不得,没有跟人家比较的(指憍——整理者注);慢呢,自家跟人家一比,感到自己比人家高,这种有好几种,七种慢,即使自己差的,他也认为自己比人家高,这是过慢,还有慢过慢等等,这个都是慢呢对人家比较而来的,憍呢,不跟人家比较,自以为自己了不得。但是一个贡高,又已经跟这个不同的,贡高就不露于面的,心里自己感到很了不得,自恃,这个恃,这个贡高,要断掉的。

  

  那么“纵心不治名放”,叫放逸,把心随它去,到处乱跑,不对治它叫放。“随身安适,不顾威仪名逸”,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舒服,威仪不去管它的,躺也好,睡也好,那个靠也好等等,不讲威仪,只要自己身体舒服的,这个叫逸。就是心里边到处乱想,不对治——放;身体随自己的安逸,不顾威仪,叫逸。那么放逸这两个字就包得很多了,身心的功德都在里头了,这个也是要断的。

  

  那么这里边我们就是说,贡高的事情,海公上师特意写了一个颂,这个颂也是从舍利弗的《毗昙》里边节下来的,是《烦恼品》里节下来的,我们看一看,在三百零八页,最后的一个附讲。这个“恃”呢,为什么要讲“恃”呢?上师就是说,你心里有这么一个东西,自己高举的话,你心里对外面就会感到不满意,这个是隐暗魔,隐在心里边的一个魔,在《慧行刻意》里叫隐暗魔。那么“恃”就是说,“恃相三十八”,从舍利弗毗昙《烦恼品》里节出来的,原文是长行,海公上师是节了个颂。

  

  “恃我慢憍胜,无明颠倒始”,恃自己有一些殊胜的法,他从我慢、骄傲,胜人家所产生的,“无明颠倒始”,最基础是从无明、颠倒见产生这个“恃”。“烦恼诸行生”,从恃而生的就是烦恼,因为有恃,就生了很多的烦恼。“内慧行自照”,那么自己要有智慧,要自己照,这个恃不要去恃。

  

  那么下边就说了很多的恃的相,这个恃的相,都是好事,本来有了它,不要执着,都是好事;如果有了它之后,就恃自己,认为了不得,这就是坏事。那么恃呢海公上师分了三段。

  

  第一段,从自己生恃产生的,“恃生”,恃自己生,有的人他生的是假使说跟菩萨的、佛的生是一天的,就了不得,自以为了不得,或者生的时候有什么瑞相的等等,这个就是“恃生”;“恃种姓”,生在大富、高贵的族姓里边;“恃色”,恃自己长得好,身体色力好,身体好,力量大;“恃财富”,自己有财富,大财大富;“恃贵”,这个地位高贵;“恃尊胜”,他有超过人家的地方,人家都尊重他;“恃豪族”,他家里大姓之家,有很多的这个族姓的人,就是有大族,他是一个头;“无病”,那就是他自己,身体好没有病本来是功德,过去世的杀生业报少,但是他以此骄傲,那以此自恃就不好了;“恃年壮”,自己年轻,有力量,能干一切,精神好;“命壮”,命长,等等。这个本来都是好事,但是不能执,一执要产生很多的烦恼。“皆属生身执”,这些都从身上的身执产生的,就执自己个身体,产生的。“不可依作依”,不可依靠的东西,本来不可以依此为高傲的,但是你去依它来做高傲的事情了,那就产生烦恼了。

  

  第二个有十二个法,恃“工巧”;恃“多闻”;恃“辩才”;“得利养”;“得恭敬尊重”;“恃备足”,什么条件都好;“师范”,他可以作人的师表;“恃徒众”,他的徒弟多;恃“党侣”,他的同党的人多;“恃长宿”,自己年长、资格老;“恃力”,他的力量大,等等。“皆从我所生”,这是说,前面是我执生,这是从我所生的,这是我所,自己能干,有工巧,有才能,等等,属于我所,不从身上生的,是从他的我所所生的。

  

  最后一个呢功德法,“后叚十六法”,“恃神足”,有神通,本来神通是很稀有,但是你不要以此为自恃;有“禅定”,禅定是好事情,以禅定骄傲就不对了;“恃无求”,自己能够少欲知足无求是好事,但是你以此自己骄傲了,也不好;“知足”也是好事,但是一恃就不行;“独处”,一个人住山,也是修行,本来是好事,但是你一骄傲又不行了;“阿练若”,住在寂静处,本来修行是好地方,但是你一恃又不对。

  

  下边是杜多行,“恃乞食”,恃“粪扫(衣)”,恃“离荒食”,恃“一受(食)”。一受食就是知量食,就是受了一次,再不要多了。“离荒食”这个东西我们字典查不到,什么字典查焦了,都没有。那么就是我们根据杜多行里边呢,就是“一坐食”跟“不作余食法”,“离荒食”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想象了,荒年的时候吃了又吃,“离荒食”不是吃了又吃,就是吃了又有其他东西来了,作余食法本来还可以吃的,他不作,不要吃,大概是指这一类的。“恃冢间(坐)”,“露处(坐)”,等等都是头陀行,但是不能恃,“树下(坐)”一样,“常端坐”——常坐不卧,“随坐”——随处任坐,“但三衣”,粪扫衣,但三衣,都是衣服的事情。

  

  这个十六法本来是功德事情,“皆三学杜多”,都是戒定慧、杜多的功德,佛赞叹他的殊胜功德,但是不恃就是好,一恃那就要成了烦恼的根子了。“内慧行之基”,这些我们能够经常地照,这三类、十六个恃不要给它产生,这是我们慧行刻意,这是作基本的一个功夫。

  

  那么这个“恃”的害处,海公上师也举了个例,他就是说以前,因为海公上师是四川人,他在四川成都的近慈寺,当然他对成都的事情知道得很多了。他就举一个例,他说以前成都文殊院有一个法师,他到高旻寺去参学,参学了很多年,很多年回来了,就是饱参了,回来之后,因为他这个地位本来是法师,很高,又是经过长时期的参学,回来之后,他想这个老和尚快退位了,他看了这个文殊院里边只有他是最了不得,他想该是他要接方丈位的,他嘴里不说,心里有这个把握——恃,就是恃自己是参学了,又是法师,又是经过这个高旻寺,高旻(寺)这个以前禅宗是很出名的,高旻寺参了很多年了,他又想自己又是本寺法师出身,又能讲经,又是有禅,禅教两个都丰富的,决定是和尚的位,其他人都不行嘛。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和尚让位了之后,另外传了一个人,他没有传到,他当然心里很气,但是讲修行呢表面上又不说,这样子内心怄气,没有好久,就气死了。那么这就是恃的害处,这是害自己,害人家还有不少的。那么这个心里一个恃,就是说看是看不出来,但心里这个东西要做怪,总自己以为自了不得,好象是我是什么出生的,我什么的,你们怎么这么待我,等等,心里好象是放不下了,结果还得害自己。所以这些东西,海公上师再再地给我们提出不要恃,这是断贡高。

  

  那么就是贡高虽然是属于憍慢之类,它就跟憍慢有些不一样,就是隐在心里头,自己有一个,有一坨东西,结果外边碰到世上不如自己的设想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烦恼,他那个是气死了,他也可以起其他烦恼,或者是造反等等,都会干,当然他讲修行么,不敢造反了,如果粗大汉嘛就会造起反来了,等等,或者是结帮,弄一批人反对和尚等等,都会搞起来了,这个都是烦恼。这个原因就是自恃,自以为了不得。这些呢,放逸也好,贡高也好,是要断的,善知识这些东西不能有。

  

  那么应当要学忍辱,忍辱是一切出家人非有不可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没有的话,出家人也当不长的,总是要堪忍。前面说过的,骂不报骂,打不报打等等。这个忍辱之后,才能自调,自己调伏自己。你要调伏人家,你先要调伏自己,自己都没有调伏,如何调伏人家呢?所以说第一个要学忍辱,然后成就自调,自调就是自己修行,自己能够修行,才能够教人家修行,所以说自调成就之后,这就叫贤善了。自调的范围就很多了,我们说善知识其他九个功德都属于自调的范围,当然自调的重点也是要顺戒。“此善知识之根本性能也”。善知识根本的功能、功德就是要“忍辱”、“自调”。

  

  

  

  

  C3 断德

  

  

  

  自灭,自入涅槃。

  

  那么下边再进一步讲,自调之后再趋向哪里去呢?“自灭”,趋向于涅槃了,一切功德它的最后归趣是涅槃,“涅槃为上首”,这个是我们再三地这个经论里边都这么说。那么你自调,慢慢地要趋向自灭,自己入涅槃。自己能解脱道、趣入涅槃,这个就是自己的修行的事情了,那么下边要调伏人家就是利他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做善知识,这个标准不是乱定的,最主要的是自己断烦恼,趋解脱道,那么这就是依戒下手,所以戒是不能少的。

  

  

  

  

  灭者,灭谛之道,断离背舍一切烦恼使结,先自趣入;解脱一切…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