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俗讥嫌,接近恶友,远诸贤善,忘却后来恶道诸苦,死时空手无善可依”,这是说不见过患,因为这个事是贪着这个世间上的一些享受的味道,就不管世间的讥嫌,因为你作这些邪命,当然有正见的人也是要讥嫌你的,但是你就贪了这个味道,贪了这个福报,就对世间讥嫌也不管了。经常——因为要做这些事情,接近的都是恶友,好友就碰不上,好友不做这些事情,你也没有办法展开这些事情,所以要做这些坏事,都是接近恶友。“远诸贤善”,好的那些就越来越远,恶的越来越近,结了帮之后,后来,却是在将来感恶道苦的那些事情,丢得远远的,忘掉了,真正到死了之后,“空手无善可依”,两手空空见阎王,一点善法也拿不出来,那就是该恶道受苦去了。
那么这个恶友的问题,确实很严重。我们在温州的时候,有一家,他们两个,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他们都信都皈依三宝了,哥哥好象还懈怠一些,那个弟弟非常精进,每天做早晚课,人家不做,他还说他,那么很好,看起来好象很有希望。他们家里好象他的弟弟是最用功的,好象善根最好的。后来我离开温州了,那么他们也就是,寺庙里也就少走了,结果他的父母亲跟哥哥总算还在佛教里边,总算早晚课还做一些,那个弟弟碰了恶友了,学校里的那些恶友碰到之后,外边赌博,什么东西都干起来了,一赌赌了输的钱总是不是少数了,输了成千上万的,要他父母赔。不只一次两次的教育,都改不了,一直到现在还欠了人家几万块钱,他父母,他们家里很穷的没有钱的,只好把他赶出去了,不要他了。那么这样子呢,恶友,很好一个人,因为他没有正见,年纪太小,碰了恶友之后就成了个大坏蛋了,成个流氓了。
第六,“佛法难遭,出家本求道法,而邪命行为,与道背驰,不俗不僧,究属何等?”这是海公上师很感叹了。他说你修行,本来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遇,你好容易碰了佛法,出家了之后,应当要好好求道,父母都舍掉了,你怎么道不去求,你干什么呢?而反而“邪命行为”,去做邪命去了,“与道背驰”,背道而驰了,不行道了,那就不是很可惜嘛?“不俗不僧”,又不像俗人,又不像僧人,到底属于什么呢?就是不伦不类了。那么这个里边,海公上师他举了一个喻,这个经上,经里边也有把这个不僧不俗的那些人作了个比喻,一个驴,我们毛驴啦,它跑在牛群里边,他自己混了牛里边,就是外道,这些不僧不俗的那些东西。它混在牛群里边,它自己说自己也是个牛,但是牛都有两个角,它没有。那个毛驴哪里有角呢?那么就是说威仪外相不像比丘,外相尽管你冒充比丘,混在牛群里边,但是人家一看你没有角的,不是牛,外相不像。你喊起来呢,牛的声音跟驴的声音也不一样的,声音又不像牛,那就是说比丘都能说法,都能讲佛道,你说的是不三不四的,都是世间法。那就是你虽然混在里边,却跟比丘迥然不同的,不僧不俗的。这一些就是在僧团里边坏僧的,自己也是失福报的东西,所以海公上师对这一类人非常感叹,就是说以邪命的人就有这六种过失。
C3 断邪命行正命
若比丘,离如是等邪命,如法得衣钵医药卧具所需受用食啖,不以此系染贪着,不凌蔑他人;不堪忍非法,深见过患,知出世,是谓断邪命,行正命。
那么反过来,把邪命的那些都去掉,那么就是正命了,所以说邪命地、非法地(这前面五个非法)得到衣钵医药卧具,所需受用的、食啖的东西,如今我们现在反过来,不用这个非法的方法得到,如法的去得到,那么这是第一行。“不以此系染贪着”,得到了之后,即使是非常好的,也不贪着,也不执了不放。“不凌蔑他人”,自己得了好的,并没有对人家看不起,认为人家福报不够,自己功德很大,超越于人,这个心也不生起来。“不堪忍非法”,这些坏的事情不做。“深见过患”,对坏事将来感的后果的一些恶报看得很清楚。那么他最后“知出世”,出家人修行只是出世,自己要出离,也要度一切众生出离,你这个大前提不能忘掉了,你出了家之后,你又干起那些世俗的事情来了,那就是忘本了。那么你父母都不管了,你去搞其他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我们说一些出家人,糊涂得……,开始的时候很有志气,父母了家庭等等都舍完了,亲属朋友都舍掉了,结果到出了家之后,又去结帮了,等于说又去交新朋友了,又跟朋友甚至生死交,结得很紧,这样子的话,你出家干什么呢?完全背了一个出家的初心,完全违背了。那么我们这个正规的就是要“知出世”,一定不要忘记,出家的目的是要修道出离的,要出世的,不是顺了世间去做那些世俗法的。这样子做是“断邪命,行正命”。
论意反上邪命,即名正命。
这个反了上面的邪命就是正命。
(7A)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以五种的方式,《菩提道次第》也是讲五个邪命,但是《俱舍》里边就讲得更透彻一点。那么康萨仁波卿里边讲的,海公上师也举了很多例,他就是说邪命不仅仅只属于五种粗的方式就是邪命,一切不如法的都是邪命。《俱舍》里边就是说,贪心所生的一切身业、语业都属于邪命,哪怕你看人家下棋,你对下棋欢喜了,看,这也算邪命。这个你说没有得利养,怎么叫邪命呢?你就是说以贪着的心来活命的,你把这段时间,生命的时间,以这个贪心占去了,那也叫邪命。所以说这个真正的邪命是很细致的。“贪生身语业”都叫邪命,这是《俱舍》里的。那么这是高层次的邪命,那么我们现在,初步把五种邪命去掉,然后慢慢提高。凡是由贪心所产生的身语的行动全部属于邪命的,这个我们要知道。那么就是看戏不要说了,贪着什么东西,都属于邪命的。
B7 云何善知识
C1 持戒
云何善知识?谓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
下边又一科,新的一科。“云何善知识?谓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这个婆罗门,当然,我们说要根据经上的讲,也是修行人,沙门也好婆罗门也好,这不是说印度的婆罗门种的那个婆罗门,是属于修行的人,他是持戒的、贤善的,这个就是善知识。这是第一个总科。那么这个善知识我们在《菩提道次第》大家都很熟悉了,有十个功德,第一条就是调伏,就是持戒。那么这里要配的话,就是说“持戒”是第一条,“贤善”,这两个字,就包含后边的九条。我们这个《菩提道次第》的善知识的十个功德,并不是说单是求善知识的时候要用,自己还是要用,为什么原因?自己要成就善知识,就要向十个功德方面去追求。如果这十个功德得不到的话,那你永远不能当善知识,永远不能度众生了,你要度众生的话,你不是善知识哪个来听你的话呢?你怎么度呢?所以说自己在学的时候就应该把这十个标准,自己要去树立个榜样起来,要向它追求。
那么“持戒”就是调伏。那么其他的,寂静就是定,断伏惑是慧,那么还有德增,还有有勇,调伏弟子要有勇。这个我们说对弟子,不管你学问大的也好,你世间地位高的也好,你做大官的也好,就是该调伏的时候就要调伏,不要客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要害弟子。我记得印光法师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有个聂云台是做大官的,一个大居士,跟他一桌吃饭。吃饭的时候,因为他们做大官的人,吃饭的时候习气呢就把饭、米掉了几颗在桌子上。结果印光法师看了之后大骂,当了面,当了那么多人面前把他大骂一顿,训了一顿。一般人受不了,但他毕竟是大居士,他非常之感谢印光法师呵斥。那么这就是要有勇气,调伏弟子要有勇气。那么还要经要多,学的经法、经论要多。还是要能够通达空性,最好是证到空性。还要是善于说法,善巧说法。还要是有悲心。最后还要对度众生无退,就是不怕疲厌的。那么这样子的功德,这九个都包在“贤善”里面。第一个“持戒”是特别重要的,也就看出了,持戒这一条是特殊的,所以说特别立一行,其他的可以括在一起。
那么我们康萨仁波卿的这个教诫,就是说善知识的要求,十条满的,现在这时候去求,恐怕是求不到,绝无仅有。那么不能说一个也没有,即使有我们也不知道。那么这个我们怎么办呢?善知识还要不要求呢?当然还是要求,那就降低标准,降低标准的话,这个十条里边有八条没有都可以,但是这两条是不能少一点点,就是一个调伏(持戒)跟悲心。如果没有持戒的人,你其他的再好,又能说法,又是怎么能说空性,又是能有勇,又是能够经论说得很多、学得很多,又是什么不疲厌等等——不能亲近,这个很厉害了,不能亲近。那么还一个悲心,没有悲心的,为自私自利的,当然不能亲近了。假使有两个,有调伏、有悲心的,即使其他都没有,可以亲近,至少你不会受害。那么至少你还在学习,他的戒、他的悲心都值得学习的。那么假使你有其他八条,这两个没有的话,不能亲近!再好也不能亲近。所以说现在人的标准就是都是错的,他就是看神通,看你说的头头是道,那么就趋之若骛,拼命地去追求,戒律有没有不管你的,甚至于他说戒可以不受的,可以不要的,他也不管的,只要你是能说大话。所以说现在的人就是说,你不怕下地狱的人,你要号召弟子是多得不可数,你只要说大话好了,自己说自己有神通,是法王,是什么,是什么都会等等,那么这个弟子就不断地会涌现出来,但是自己将来的后果却是不堪说。我们说真正的规矩就是说要调伏、悲心,这是不能少的,其他的都无所谓,有是最好,没有也没有关系,而调伏、悲心却不能少,这两个一少的话,其他八个全的都不行,不能依止。
持戒者,爱护别解脱,成就威仪行,行己行处,爱护微戒,惧若金刚,受持戒,舍邪命行正命,如是等是名持戒。
那么这里说“持戒者”,就是调伏,…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