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世俗譏嫌,接近惡友,遠諸賢善,忘卻後來惡道諸苦,死時空手無善可依”,這是說不見過患,因爲這個事是貪著這個世間上的一些享受的味道,就不管世間的譏嫌,因爲你作這些邪命,當然有正見的人也是要譏嫌你的,但是你就貪了這個味道,貪了這個福報,就對世間譏嫌也不管了。經常——因爲要做這些事情,接近的都是惡友,好友就碰不上,好友不做這些事情,你也沒有辦法展開這些事情,所以要做這些壞事,都是接近惡友。“遠諸賢善”,好的那些就越來越遠,惡的越來越近,結了幫之後,後來,卻是在將來感惡道苦的那些事情,丟得遠遠的,忘掉了,真正到死了之後,“空手無善可依”,兩手空空見閻王,一點善法也拿不出來,那就是該惡道受苦去了。

  

  那麼這個惡友的問題,確實很嚴重。我們在溫州的時候,有一家,他們兩個,兩個孩子,一個哥哥,他們都信都皈依叁寶了,哥哥好象還懈怠一些,那個弟弟非常精進,每天做早晚課,人家不做,他還說他,那麼很好,看起來好象很有希望。他們家裏好象他的弟弟是最用功的,好象善根最好的。後來我離開溫州了,那麼他們也就是,寺廟裏也就少走了,結果他的父母親跟哥哥總算還在佛教裏邊,總算早晚課還做一些,那個弟弟碰了惡友了,學校裏的那些惡友碰到之後,外邊賭博,什麼東西都幹起來了,一賭賭了輸的錢總是不是少數了,輸了成千上萬的,要他父母賠。不只一次兩次的教育,都改不了,一直到現在還欠了人家幾萬塊錢,他父母,他們家裏很窮的沒有錢的,只好把他趕出去了,不要他了。那麼這樣子呢,惡友,很好一個人,因爲他沒有正見,年紀太小,碰了惡友之後就成了個大壞蛋了,成個流氓了。

  

  第六,“佛法難遭,出家本求道法,而邪命行爲,與道背馳,不俗不僧,究屬何等?”這是海公上師很感歎了。他說你修行,本來是人身難得,佛法難遇,你好容易碰了佛法,出家了之後,應當要好好求道,父母都舍掉了,你怎麼道不去求,你幹什麼呢?而反而“邪命行爲”,去做邪命去了,“與道背馳”,背道而馳了,不行道了,那就不是很可惜嘛?“不俗不僧”,又不像俗人,又不像僧人,到底屬于什麼呢?就是不倫不類了。那麼這個裏邊,海公上師他舉了一個喻,這個經上,經裏邊也有把這個不僧不俗的那些人作了個比喻,一個驢,我們毛驢啦,它跑在牛群裏邊,他自己混了牛裏邊,就是外道,這些不僧不俗的那些東西。它混在牛群裏邊,它自己說自己也是個牛,但是牛都有兩個角,它沒有。那個毛驢哪裏有角呢?那麼就是說威儀外相不像比丘,外相盡管你冒充比丘,混在牛群裏邊,但是人家一看你沒有角的,不是牛,外相不像。你喊起來呢,牛的聲音跟驢的聲音也不一樣的,聲音又不像牛,那就是說比丘都能說法,都能講佛道,你說的是不叁不四的,都是世間法。那就是你雖然混在裏邊,卻跟比丘迥然不同的,不僧不俗的。這一些就是在僧團裏邊壞僧的,自己也是失福報的東西,所以海公上師對這一類人非常感歎,就是說以邪命的人就有這六種過失。

  

  

  

  

  C3 斷邪命行正命

  

  

  

  若比丘,離如是等邪命,如法得衣缽醫藥臥具所需受用食啖,不以此系染貪著,不淩蔑他人;不堪忍非法,深見過患,知出世,是謂斷邪命,行正命。

  

  那麼反過來,把邪命的那些都去掉,那麼就是正命了,所以說邪命地、非法地(這前面五個非法)得到衣缽醫藥臥具,所需受用的、食啖的東西,如今我們現在反過來,不用這個非法的方法得到,如法的去得到,那麼這是第一行。“不以此系染貪著”,得到了之後,即使是非常好的,也不貪著,也不執了不放。“不淩蔑他人”,自己得了好的,並沒有對人家看不起,認爲人家福報不夠,自己功德很大,超越于人,這個心也不生起來。“不堪忍非法”,這些壞的事情不做。“深見過患”,對壞事將來感的後果的一些惡報看得很清楚。那麼他最後“知出世”,出家人修行只是出世,自己要出離,也要度一切衆生出離,你這個大前提不能忘掉了,你出了家之後,你又幹起那些世俗的事情來了,那就是忘本了。那麼你父母都不管了,你去搞其他事情去了。有的人,就是我們說一些出家人,糊塗得……,開始的時候很有志氣,父母了家庭等等都舍完了,親屬朋友都舍掉了,結果到出了家之後,又去結幫了,等于說又去交新朋友了,又跟朋友甚至生死交,結得很緊,這樣子的話,你出家幹什麼呢?完全背了一個出家的初心,完全違背了。那麼我們這個正規的就是要“知出世”,一定不要忘記,出家的目的是要修道出離的,要出世的,不是順了世間去做那些世俗法的。這樣子做是“斷邪命,行正命”。

  

  

  

  

  論意反上邪命,即名正命。

  

  這個反了上面的邪命就是正命。

  

  (7A)那麼我們這裏就是說,以五種的方式,《菩提道次第》也是講五個邪命,但是《俱舍》裏邊就講得更透徹一點。那麼康薩仁波卿裏邊講的,海公上師也舉了很多例,他就是說邪命不僅僅只屬于五種粗的方式就是邪命,一切不如法的都是邪命。《俱舍》裏邊就是說,貪心所生的一切身業、語業都屬于邪命,哪怕你看人家下棋,你對下棋歡喜了,看,這也算邪命。這個你說沒有得利養,怎麼叫邪命呢?你就是說以貪著的心來活命的,你把這段時間,生命的時間,以這個貪心占去了,那也叫邪命。所以說這個真正的邪命是很細致的。“貪生身語業”都叫邪命,這是《俱舍》裏的。那麼這是高層次的邪命,那麼我們現在,初步把五種邪命去掉,然後慢慢提高。凡是由貪心所産生的身語的行動全部屬于邪命的,這個我們要知道。那麼就是看戲不要說了,貪著什麼東西,都屬于邪命的。

  

  

  

  

  B7 雲何善知識

  C1 持戒

  雲何善知識?謂沙門婆羅門,持戒,賢善。

  

  下邊又一科,新的一科。“雲何善知識?謂沙門婆羅門,持戒,賢善。”這個婆羅門,當然,我們說要根據經上的講,也是修行人,沙門也好婆羅門也好,這不是說印度的婆羅門種的那個婆羅門,是屬于修行的人,他是持戒的、賢善的,這個就是善知識。這是第一個總科。那麼這個善知識我們在《菩提道次第》大家都很熟悉了,有十個功德,第一條就是調伏,就是持戒。那麼這裏要配的話,就是說“持戒”是第一條,“賢善”,這兩個字,就包含後邊的九條。我們這個《菩提道次第》的善知識的十個功德,並不是說單是求善知識的時候要用,自己還是要用,爲什麼原因?自己要成就善知識,就要向十個功德方面去追求。如果這十個功德得不到的話,那你永遠不能當善知識,永遠不能度衆生了,你要度衆生的話,你不是善知識哪個來聽你的話呢?你怎麼度呢?所以說自己在學的時候就應該把這十個標准,自己要去樹立個榜樣起來,要向它追求。

  

  那麼“持戒”就是調伏。那麼其他的,寂靜就是定,斷伏惑是慧,那麼還有德增,還有有勇,調伏弟子要有勇。這個我們說對弟子,不管你學問大的也好,你世間地位高的也好,你做大官的也好,就是該調伏的時候就要調伏,不要客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要害弟子。我記得印光法師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有個聶雲臺是做大官的,一個大居士,跟他一桌吃飯。吃飯的時候,因爲他們做大官的人,吃飯的時候習氣呢就把飯、米掉了幾顆在桌子上。結果印光法師看了之後大罵,當了面,當了那麼多人面前把他大罵一頓,訓了一頓。一般人受不了,但他畢竟是大居士,他非常之感謝印光法師呵斥。那麼這就是要有勇氣,調伏弟子要有勇氣。那麼還要經要多,學的經法、經論要多。還是要能夠通達空性,最好是證到空性。還要是善于說法,善巧說法。還要是有悲心。最後還要對度衆生無退,就是不怕疲厭的。那麼這樣子的功德,這九個都包在“賢善”裏面。第一個“持戒”是特別重要的,也就看出了,持戒這一條是特殊的,所以說特別立一行,其他的可以括在一起。

  

  那麼我們康薩仁波卿的這個教誡,就是說善知識的要求,十條滿的,現在這時候去求,恐怕是求不到,絕無僅有。那麼不能說一個也沒有,即使有我們也不知道。那麼這個我們怎麼辦呢?善知識還要不要求呢?當然還是要求,那就降低標准,降低標准的話,這個十條裏邊有八條沒有都可以,但是這兩條是不能少一點點,就是一個調伏(持戒)跟悲心。如果沒有持戒的人,你其他的再好,又能說法,又是怎麼能說空性,又是能有勇,又是能夠經論說得很多、學得很多,又是什麼不疲厭等等——不能親近,這個很厲害了,不能親近。那麼還一個悲心,沒有悲心的,爲自私自利的,當然不能親近了。假使有兩個,有調伏、有悲心的,即使其他都沒有,可以親近,至少你不會受害。那麼至少你還在學習,他的戒、他的悲心都值得學習的。那麼假使你有其他八條,這兩個沒有的話,不能親近!再好也不能親近。所以說現在人的標准就是都是錯的,他就是看神通,看你說的頭頭是道,那麼就趨之若骛,拼命地去追求,戒律有沒有不管你的,甚至于他說戒可以不受的,可以不要的,他也不管的,只要你是能說大話。所以說現在的人就是說,你不怕下地獄的人,你要號召弟子是多得不可數,你只要說大話好了,自己說自己有神通,是法王,是什麼,是什麼都會等等,那麼這個弟子就不斷地會湧現出來,但是自己將來的後果卻是不堪說。我們說真正的規矩就是說要調伏、悲心,這是不能少的,其他的都無所謂,有是最好,沒有也沒有關系,而調伏、悲心卻不能少,這兩個一少的話,其他八個全的都不行,不能依止。

  

  

  

  

  持戒者,愛護別解脫,成就威儀行,行己行處,愛護微戒,懼若金剛,受持戒,舍邪命行正命,如是等是名持戒。

  

  那麼這裏說“持戒者”,就是調伏,…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