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戒就是調伏,“愛護別解脫”戒,這個持戒就是前面我們說的愛護別解脫戒那一行,“成就威儀行,行己行處”,都在裏邊,攝在裏邊,“愛護微戒,懼若金剛,受持戒”,受持于戒,“舍邪命行正命”,等等。前面這裏講的幾科都攝在這個善知識的持戒裏頭,所以這個持戒就把前面的幾個包完了。
C2 賢善
賢善者,論雲:
斷貢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調。
“賢善”,什麼叫“賢善”?下邊就是有特殊的解說。“斷貢高放逸”,貢高放逸要斷掉,“忍辱,成就自調”,這個要修。就是說,要賢善的,裏邊它的條件,有該修的、該斷的。成就賢善該斷掉的是“貢高放逸”,該修的呢,“忍辱,成就自調”。
顯示有功勝人,名曰貢高,亦屬憍慢之類,應斷;縱心不治名放,隨身安適,不顧威儀名逸,應斷;且能學忍,先求自調,自調成就,亦名賢善。此善知識之根本性能也。
顯示有功勝人,名曰貢高”,自己有功德超過人家的叫貢高。“亦屬憍慢之類”,也是屬于憍跟慢的類,慢是對他比較而起,“慢對他心舉,憍由染自法”,自己心裏有感到可以值得驕傲的事情,自己認爲了不得,沒有跟人家比較的(指憍——整理者注);慢呢,自家跟人家一比,感到自己比人家高,這種有好幾種,七種慢,即使自己差的,他也認爲自己比人家高,這是過慢,還有慢過慢等等,這個都是慢呢對人家比較而來的,憍呢,不跟人家比較,自以爲自己了不得。但是一個貢高,又已經跟這個不同的,貢高就不露于面的,心裏自己感到很了不得,自恃,這個恃,這個貢高,要斷掉的。
那麼“縱心不治名放”,叫放逸,把心隨它去,到處亂跑,不對治它叫放。“隨身安適,不顧威儀名逸”,自己怎麼舒服就怎麼舒服,威儀不去管它的,躺也好,睡也好,那個靠也好等等,不講威儀,只要自己身體舒服的,這個叫逸。就是心裏邊到處亂想,不對治——放;身體隨自己的安逸,不顧威儀,叫逸。那麼放逸這兩個字就包得很多了,身心的功德都在裏頭了,這個也是要斷的。
那麼這裏邊我們就是說,貢高的事情,海公上師特意寫了一個頌,這個頌也是從舍利弗的《毗昙》裏邊節下來的,是《煩惱品》裏節下來的,我們看一看,在叁百零八頁,最後的一個附講。這個“恃”呢,爲什麼要講“恃”呢?上師就是說,你心裏有這麼一個東西,自己高舉的話,你心裏對外面就會感到不滿意,這個是隱暗魔,隱在心裏邊的一個魔,在《慧行刻意》裏叫隱暗魔。那麼“恃”就是說,“恃相叁十八”,從舍利弗毗昙《煩惱品》裏節出來的,原文是長行,海公上師是節了個頌。
“恃我慢憍勝,無明顛倒始”,恃自己有一些殊勝的法,他從我慢、驕傲,勝人家所産生的,“無明顛倒始”,最基礎是從無明、顛倒見産生這個“恃”。“煩惱諸行生”,從恃而生的就是煩惱,因爲有恃,就生了很多的煩惱。“內慧行自照”,那麼自己要有智慧,要自己照,這個恃不要去恃。
那麼下邊就說了很多的恃的相,這個恃的相,都是好事,本來有了它,不要執著,都是好事;如果有了它之後,就恃自己,認爲了不得,這就是壞事。那麼恃呢海公上師分了叁段。
第一段,從自己生恃産生的,“恃生”,恃自己生,有的人他生的是假使說跟菩薩的、佛的生是一天的,就了不得,自以爲了不得,或者生的時候有什麼瑞相的等等,這個就是“恃生”;“恃種姓”,生在大富、高貴的族姓裏邊;“恃色”,恃自己長得好,身體色力好,身體好,力量大;“恃財富”,自己有財富,大財大富;“恃貴”,這個地位高貴;“恃尊勝”,他有超過人家的地方,人家都尊重他;“恃豪族”,他家裏大姓之家,有很多的這個族姓的人,就是有大族,他是一個頭;“無病”,那就是他自己,身體好沒有病本來是功德,過去世的殺生業報少,但是他以此驕傲,那以此自恃就不好了;“恃年壯”,自己年輕,有力量,能幹一切,精神好;“命壯”,命長,等等。這個本來都是好事,但是不能執,一執要産生很多的煩惱。“皆屬生身執”,這些都從身上的身執産生的,就執自己個身體,産生的。“不可依作依”,不可依靠的東西,本來不可以依此爲高傲的,但是你去依它來做高傲的事情了,那就産生煩惱了。
第二個有十二個法,恃“工巧”;恃“多聞”;恃“辯才”;“得利養”;“得恭敬尊重”;“恃備足”,什麼條件都好;“師範”,他可以作人的師表;“恃徒衆”,他的徒弟多;恃“黨侶”,他的同黨的人多;“恃長宿”,自己年長、資格老;“恃力”,他的力量大,等等。“皆從我所生”,這是說,前面是我執生,這是從我所生的,這是我所,自己能幹,有工巧,有才能,等等,屬于我所,不從身上生的,是從他的我所所生的。
最後一個呢功德法,“後叚十六法”,“恃神足”,有神通,本來神通是很稀有,但是你不要以此爲自恃;有“禅定”,禅定是好事情,以禅定驕傲就不對了;“恃無求”,自己能夠少欲知足無求是好事,但是你以此自己驕傲了,也不好;“知足”也是好事,但是一恃就不行;“獨處”,一個人住山,也是修行,本來是好事,但是你一驕傲又不行了;“阿練若”,住在寂靜處,本來修行是好地方,但是你一恃又不對。
下邊是杜多行,“恃乞食”,恃“糞掃(衣)”,恃“離荒食”,恃“一受(食)”。一受食就是知量食,就是受了一次,再不要多了。“離荒食”這個東西我們字典查不到,什麼字典查焦了,都沒有。那麼就是我們根據杜多行裏邊呢,就是“一坐食”跟“不作余食法”,“離荒食”的意思我們就可以想象了,荒年的時候吃了又吃,“離荒食”不是吃了又吃,就是吃了又有其他東西來了,作余食法本來還可以吃的,他不作,不要吃,大概是指這一類的。“恃冢間(坐)”,“露處(坐)”,等等都是頭陀行,但是不能恃,“樹下(坐)”一樣,“常端坐”——常坐不臥,“隨坐”——隨處任坐,“但叁衣”,糞掃衣,但叁衣,都是衣服的事情。
這個十六法本來是功德事情,“皆叁學杜多”,都是戒定慧、杜多的功德,佛贊歎他的殊勝功德,但是不恃就是好,一恃那就要成了煩惱的根子了。“內慧行之基”,這些我們能夠經常地照,這叁類、十六個恃不要給它産生,這是我們慧行刻意,這是作基本的一個功夫。
那麼這個“恃”的害處,海公上師也舉了個例,他就是說以前,因爲海公上師是四川人,他在四川成都的近慈寺,當然他對成都的事情知道得很多了。他就舉一個例,他說以前成都文殊院有一個法師,他到高旻寺去參學,參學了很多年,很多年回來了,就是飽參了,回來之後,因爲他這個地位本來是法師,很高,又是經過長時期的參學,回來之後,他想這個老和尚快退位了,他看了這個文殊院裏邊只有他是最了不得,他想該是他要接方丈位的,他嘴裏不說,心裏有這個把握——恃,就是恃自己是參學了,又是法師,又是經過這個高旻寺,高旻(寺)這個以前禅宗是很出名的,高旻寺參了很多年了,他又想自己又是本寺法師出身,又能講經,又是有禅,禅教兩個都豐富的,決定是和尚的位,其他人都不行嘛。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和尚讓位了之後,另外傳了一個人,他沒有傳到,他當然心裏很氣,但是講修行呢表面上又不說,這樣子內心怄氣,沒有好久,就氣死了。那麼這就是恃的害處,這是害自己,害人家還有不少的。那麼這個心裏一個恃,就是說看是看不出來,但心裏這個東西要做怪,總自己以爲自了不得,好象是我是什麼出生的,我什麼的,你們怎麼這麼待我,等等,心裏好象是放不下了,結果還得害自己。所以這些東西,海公上師再再地給我們提出不要恃,這是斷貢高。
那麼就是貢高雖然是屬于憍慢之類,它就跟憍慢有些不一樣,就是隱在心裏頭,自己有一個,有一坨東西,結果外邊碰到世上不如自己的設想的時候,就會産生很大的煩惱,他那個是氣死了,他也可以起其他煩惱,或者是造反等等,都會幹,當然他講修行麼,不敢造反了,如果粗大漢嘛就會造起反來了,等等,或者是結幫,弄一批人反對和尚等等,都會搞起來了,這個都是煩惱。這個原因就是自恃,自以爲了不得。這些呢,放逸也好,貢高也好,是要斷的,善知識這些東西不能有。
那麼應當要學忍辱,忍辱是一切出家人非有不可的基本功,如果基本功沒有的話,出家人也當不長的,總是要堪忍。前面說過的,罵不報罵,打不報打等等。這個忍辱之後,才能自調,自己調伏自己。你要調伏人家,你先要調伏自己,自己都沒有調伏,如何調伏人家呢?所以說第一個要學忍辱,然後成就自調,自調就是自己修行,自己能夠修行,才能夠教人家修行,所以說自調成就之後,這就叫賢善了。自調的範圍就很多了,我們說善知識其他九個功德都屬于自調的範圍,當然自調的重點也是要順戒。“此善知識之根本性能也”。善知識根本的功能、功德就是要“忍辱”、“自調”。
C3 斷德
自滅,自入涅槃。
那麼下邊再進一步講,自調之後再趨向哪裏去呢?“自滅”,趨向于涅槃了,一切功德它的最後歸趣是涅槃,“涅槃爲上首”,這個是我們再叁地這個經論裏邊都這麼說。那麼你自調,慢慢地要趨向自滅,自己入涅槃。自己能解脫道、趣入涅槃,這個就是自己的修行的事情了,那麼下邊要調伏人家就是利他的事情。所以我們說做善知識,這個標准不是亂定的,最主要的是自己斷煩惱,趨解脫道,那麼這就是依戒下手,所以戒是不能少的。
滅者,滅谛之道,斷離背舍一切煩惱使結,先自趣入;解脫一切…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