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惑縛,次第究竟,名曰涅槃。自能滅,自入解脫之道,乃有解脫知見。
“滅者,滅谛之道”,自滅就是求滅谛。“斷離背舍”,要把這些煩惱斷掉、要離掉。假使暫時離不掉,斷不掉,“背舍”,不要給它靠近,給它背靠背,就是給它反方向走,慢慢地給它放下,先給它遠離,然後斷掉。“一切煩惱使結”,一切煩惱的“結”,煩惱的“使”,“使”大家知道,十個使——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是五鈍使,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這是五個利使,五個利使好象主人,五個鈍使聽它招呼的,五個利使起了什麼見了之後,五個鈍使就會出來行動。那麼這個“使”是什麼?都是一個差使一樣的,把我們抓到地獄裏去的,這個是惡道去的。這個五鈍使、五利使,大家知道。還有“結”,有九個結。
《講義》注解:一切煩惱使結
《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一:“結九物取等,立見取二結。”
《順正理論》雲:“于境于生,有系縛能,故名爲結。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衆多苦,故名爲結。是衆多苦惱安足處故。”
這個我們《俱舍論》的講義也有,所以《俱舍論》講義可以參考的地方很多。大家帶了的,我們就看一看,在《煩惱品》裏邊,在四十五頁,一開頭上邊,四十五頁,“結九物取等 立見取二結”等等,這個頌我們暫時不要去講他了。
1、愛結──────叁界五部── 十五
2、恚結──────欲界五部── 五
3、慢結──────叁界五部── 十五
4、無明結─────叁界五部── 十五
身見───叁界苦(叁)
結九
5、見結 邊見───叁界苦(叁) 十八
邪見───叁界四部(十二)
6、取結 見取───叁界四部(十二) 十八
戒禁取──叁界苦、道(六)
7、疑結──────叁界四部── 十二
8、嫉結──────欲界修─── 一
9、悭結──────欲界修─── 一
──────────────────────────
總:九結 ──────────── 一百事爲體
我們先看下邊的,《順正理論》就是反對《俱舍》的那部論——《俱舍雹論》,原來叫。 《順正理論》有這麼一個解釋,“于境于生,有系縛能”,對環境,對自己投生,能夠系縛的功能的,這個就叫結,結就繩子把你系起來了,把你捆在這個境上,捆在投生的地方,叫結。“或有此故,令諸有情合衆多苦,故名爲結”。或者因爲有這些煩惱,可以使有情,把很多的苦都結集起來,等于說跟苦把它聯系在一起了,結在一起了。那麼就是“衆多苦惱安足處故”,是很多的苦惱的事情立足的地方,就是叫結。這個解釋結的意思。
結有多少呢?有九個。第一是“愛結”,愛結就是貪。貪呢,“叁界五部”,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五部大家可能有學到,以前我們講過了。見道的有四部,見苦、見集、見滅——講這個八十八使的時候就講過了,見道的時候分四部,見苦谛的時候一部,見集谛的時候一部,見滅谛的時候又一部,見道谛的時候一部,修道總的一部。那麼有五部,每一個界有五個部,叁界有十五個愛結。
“恚結”就是瞋恨,也是叁界,“欲界五部”,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恚心沒有的,只有欲界有,欲界有五部就一共五個。
“慢結”,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個慢,慢也是叁界都有的,所以說每一部都有,叁界都有,十五。
“無明結”,就是貪瞋癡慢疑,癡,就是說無明,這個結也是通叁界、通五部(“叁界五部”)的,也是十五個。
那麼下邊“見結”,見結包含身見、邊見,這兩個見合一個結,叫見結。那麼“身見”,叁界都有,苦裏邊叁個,這個裏邊我看一看,“叁界苦(叁)”,叁界的苦都有它。那麼這個“邊見”也是“叁界苦(叁)”,苦集滅,不是苦叁,大概苦集滅叁個谛裏邊有它。那麼有叁個,一個界叁個,叁個界是九個,那麼邊見也是一個界叁個,叁個界九個。這個“苦叁”可能也寫錯了,可能是苦集滅叁谛,道谛裏邊有戒禁取。
那麼這個“取結”呢,有五個利使裏邊把“邪見、見取、戒禁取”(這個“成禁取”寫錯了,“戒”),這叁個見,把它合了一個取結。這個“邪見”是“叁界四部”,四部裏邊有,滅谛裏邊沒有的;“見取”也是“叁界四部”,四部麼叁四一十二;“戒禁取”,“叁界苦、道(六)”,苦谛裏邊、道谛裏邊有,那麼六個,叁六一十八,叁苦、道麼,加起來六個——“叁界苦叁”對的,叁界苦叁是,叁界的苦,每一個,苦一個,那麼叁界一共叁個苦,對的,那麼邊見也是叁界的苦谛裏邊都有它,一個苦谛是一個,叁界的苦谛叁個苦,色界、無色界、欲界一共叁個,加上邪見十二個——十八。那麼見取跟戒禁取,也是十二加六是十八。
“疑(結)”是“叁界四部”有,滅谛沒有的,那麼有叁四一十二。
“嫉(結)、悭(結)”這兩個小煩惱,那麼欲界修道有,見道沒有的,那麼嫉也是欲界修道有,見道沒有,只有一個,一部,一個界一部,就一個。
那麼這個加起來,就結呢有九個結,總的後邊總的數字呢一百個,所以說九個結,它的體有一百個東西,這就是我們說什麼叫結,就是這個結,我們這個是看過了。
一切煩惱,使也好,結也好,都要“斷離背舍”,能夠斷掉最好,否則就離開,或者是跟它背道,不要跟它靠了它,不要順它。那麼先麼自己趣入,自己趣入解脫道,解脫一切煩惱的系縛,“次第究竟,名曰涅槃”,按了這個次第慢慢地修下去到最後究竟,叫涅槃。所謂我們自己修行的道就是從趣入解脫道,慢慢地把煩惱按了次第斷完了之後,就叫證涅槃。“自能滅,自入解脫之道,乃有解脫知見。”自己證了涅槃之後,就是自己入解脫道了,那麼修行的道路上的一些解脫知見,修道的一些方便善巧,都才會有,自己沒有經過修解脫道,解脫知見就不會有,那麼不能教人了,你要教人的話,決定有解脫知見。所以說我們要修禅定,決定要依靠得了定的人,沒有得定的人,去靠他的話,他自己都沒有得定,你怎麼得定?得定的知見沒有。所以說我們真正要得禅定呢要親近得到禅定的人。那麼要得解脫,要親近那個正在解脫道走的人,已經走完的人最好,正在走,走了一段了比我們走的遠的,那幺這一段路他的經驗有,可以跟他學。
趣入之次第者,論雲:
欲離欲,欲盡;乃至欲離癡,癡盡。
那麼進入解脫道的次第是如何?“欲離欲,欲盡;乃至欲離癡,癡盡”。“欲離欲”,第一個欲是欲心所,我們的五別境,有個欲心所,要發這個好的心,善法欲,要離開那個叁界的欲,叁界的貪,先要發心離欲,然後把這個煩惱斷,最後就斷完,所以叫“欲離欲,欲盡”,“乃至……”,欲麼貪、瞋、癡,乃至癡,先要發心離癡,然後慢慢地斷,斷掉之後,“癡盡”,貪瞋癡盡了,就最起碼是阿羅漢。
欲離欲者,發心斷離貪欲;欲盡者,對于貪欲能生盡智,乃至瞋恚愚癡亦爾。 “欲離欲者,發心斷離貪欲”,這個貪欲,叁界的貪欲都在裏邊,不但是欲界有貪欲。有的人說色界裏男女都沒有了,這有什麼貪呢?色界有色界的貪,他的色香味觸,還要色法,他的處所,都是宮殿等等,都是貪的對象,那麼無色界,還貪自己的身,無色界雖然物質是沒有了,精神的東西還有,還是有無色界的貪。所以說叁界的貪都要把它除完。“欲盡者,對于貪欲能生盡智”,對貪欲把它除掉了,“盡智”,盡智就是說能夠斷、把它斷完的智慧。那麼海公上師說的,你斷一個就得一個盡智,並不是說盡智是一定要阿羅漢才有,凡是煩惱斷一個,就得一個盡智,阿羅漢就是斷完了,盡智也就圓滿了。“乃至瞋恚愚癡亦爾”,貪瞋癡,同樣是欲離瞋,瞋盡,欲離癡,癡盡。
更增上者,乃至能于
應染處不染,乃至應癡處不癡,應止處不止,應受處不受。
“更增上者”,這樣子把貪瞋癡都斷完。(7B)再增上的,就是再往上的,“乃至能于應染處不染,乃至應癡處不癡,應止處不止,應受處不受。”本來應該沒有什麼危害的,可以染的地方不去染汙,你這個癡不會過的癡但是不癡,應該止的地方不止,應該受的地方不受,這就是更高一級了。那麼具體內容下邊講。
應染處不染者,本我所有,而不染著;應癡處不癡者,無學果道等,非我現能明證,而亦學習,令知得解,不安愚昧,但不可以爲得證;應止處不止者,如已得四念處,或一或多,而不以此爲足,更能向上進修;應受處不受者,已得觸受共味定等,不受,而能向上,更趣增上寂定。複次,此之四種,總爲顯示增上持戒之相,凡可應開處,皆不自開,落盜戒人數中,必令叁業純潔無垢,正命清淨,事定不苟,而心亦自定。
“應染處不染者”,本來是我所有的,這個是你可以染的東西,但是不染著,人家的東西染著是非法的,自己東西又無所謂,但是也不染著,這是“應染處不染”。
“應癡處不癡者”,就是有些東西你不知道的東西,你現在不知道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安于無知,還要求知,就是說,他舉了個例,“無學果道”,無學果、修無學的道,這些我們凡夫現在是不能證到的,你嫌我癡,我不知道,這個應當可以說的,但是不能就是滿足于不知道,還要學習,要知道,先是了解,了解之後慢慢要進去,“不安愚昧”,不要是“反正我們凡夫,我不知道沒關系的”,這樣的心要不得,還是要求…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