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法
如善洗浴師,善洗浴師弟子,
善洗浴師就是說等于澡堂子裏的專門服務的那些人,師父麼帶徒弟。
善洗浴師者,佛也,除衆生垢,令得解脫清涼故;善洗浴師弟子者,諸大聲聞上座,及後來傳演之師也,師師皆同一法一戒一性一解脫故。又此善洗浴師及衆弟子,皆以覺觀,斷洗身心垢染,令此行人,身心離生清淨喜樂自在之人也。
那麼這個善洗浴師比喻的是佛,他能夠除衆生的煩惱心垢,等于洗澡一樣的。洗澡是洗外身皮外的髒,而佛的這個洗浴師洗我們心裏的髒的。那“令得解脫清涼故”,使我們得到,除了心垢之後能夠得到解脫,清涼的涅槃的境界。煩惱是熱的,煩惱熾然的,(第16盒)這個叁毒的火,把它清涼之後,那個就是佛的教化弟子的目的,達到涅槃的清涼境界。
“善洗浴師弟子”,他的徒弟,那麼一般我們世間上不是師父帶徒弟嘛,這個徒弟帶的是什麼呢?“諸大聲聞上座”,就是後來的傳演之師,佛的大弟子,上座,還有後來的傳下來的那些傳演之師,就是講這個道理的法師,或者是禅師,能夠傳佛的教義的那些師。
“師師皆同一法”,這個師一代代傳下來,都是同一個法,都是佛法;一個“戒”,是同樣的別解脫戒、菩薩戒、叁昧耶戒;一個“性”,都是無漏的、善的;一個“解脫”,都是爲了達到最高的涅槃的解脫道。這個就是以“善洗浴師”跟“善洗浴師弟子”比喻佛跟他的大弟子等等曆代的祖師。
“又此善洗浴師及衆弟子,皆以覺觀,斷洗身心垢染,令此行人,身心離生清淨喜樂自在之人也。”那麼他普通的澡堂的洗浴師,他就是把人的身上的皮,外面的髒洗掉,佛就是洗內心的。用什麼來洗?用覺觀來洗。所以說覺觀是我們洗心垢的一個工具,你沒有覺觀的話,心垢就洗不掉。覺觀是什麼?就是研究教理。所以有的人說教理不要學的,眼睛閉起來,這個腿收起來,就會開悟的,這個恐怕是跟佛的說法又有一點不同,不符合的。佛的裏邊就是用覺觀,就是離除心垢,心垢除掉才能開悟,光明生了,智慧就生了,心垢在的話,光明起不了,智慧也生不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說以覺觀來洗衆生的心垢,使這個行人,修行的人,那就是洗澡的人,“身心離生清淨喜樂自在之人也”,身心離開了那些煩惱,欲惡不善法、五蓋,生出清靜的喜樂而得大自在,涅槃,這樣子的人。那麼這是一個比喻,“善洗浴師弟子”。後邊,怎麼洗呢?
以細澡豆,盛著器中,以水灑已,調適作抟。
“以細澡豆”,澡豆是古代沒有肥皂,是一個皂角,是一種植物。把它弄碎了之後,“盛著器中,以水灑已,調適作抟”,這個澡豆,就是說把它弄得很細,把它盛了一個器裏邊,一個碗或者一個什麼裏邊,然後灑點水,調和,再把它糅成一個極細的抟,就是糅面粉一樣的,糅一個抟抟,很細很柔和的抟。
細澡豆者,喻此斷離覺觀之法也。無澡豆法,雖洗難淨;有澡豆法,不洗亦不淨。又此斷離覺觀之澡豆,必細治之,再再沖磨,乃堪洗用,善受存在身心器中,勿令散失,加以定水灑和,雜糅捶練,教觀與禅定調和,輔之規範,調和溶適,堅緊作抟,合而爲一。
這個裏邊表什麼法呢?“細澡豆者”,這個細澡豆就是“斷離覺觀之法”,就是能夠斷能夠離的,就是覺觀。覺觀就是澡豆,澡豆是幹的,就是你單修這個覺觀、學教理,沒有定水的話,幹的,作用不起。那麼但是你沒有澡豆,單是修定,也不行。就是你沒有肥皂,沒有肥皂,單是水洗一洗,垢你洗不掉的。
所以說“無澡豆法”,假使你是澡豆沒有,就是覺觀沒有,或者是少聞,或者沒有多聞,或者是少聞,或者無聞,沒有,那麼你盲修瞎煉,雖然你拼命地洗,髒還是洗不掉。因爲沒有澡豆的話,你這個白白的。像我們這個,那天不是會供的一個什麼牛奶,撒了身上,撒了一點,肥皂洗都洗不掉,還是老樣子,那怎麼呢?汽油一擦就沒有了。所以說你沒有澡豆,就是沒有洗的一些方法,你再水洗是沒有用的。那麼你都洗了半天,盲修瞎煉,毫無用處。
那麼假使你反過來,“有澡豆法,不洗”,澡豆已經有了,聞思很多,學了很多的教,不修,不修定。“不洗”,澡豆擺在盒子裏,不拿來洗,不合了水洗的話,你個澡豆等于沒有用。那就是說你聞思很多,你不來修,你只是說食數寶,或者你拿去“哇哇哇”給人家說,把佛的法,販賣佛法,那也是反而有罪,走了邪命了。我們的法是拿來修的,你不修,你白澡豆有了,不去洗,白白的,澡豆沒有用。那麼這就是說,有了澡豆,還要有水,這才是洗得成功。
“又此斷離覺觀之澡豆,必細治之”,這個澡豆是幹的,皂角,你不去磨碎它,不沖磨,不弄得很細的話,跟粉一樣的話,還是洗不了,一塊一塊的,怎麼洗呢?“必細治之”,那就是說學教不可大而化之地學,要仔細地學,教理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地學了一陣,“啊,我懂了”,就算了,要非常仔細,阿毗達磨就是一個一個的界性都搞得清清楚楚。那麼要細治。“再再沖磨”,不斷地沖、不斷地磨,弄得它跟粉一樣,極細。“乃堪洗用”,那就是說學教要學得細,不能馬馬虎虎。
“善受存在身心器中”,“善受”,這個澡豆,就是我們的教理,要如法地受,就是得到傳承地受,不要自己東抓一把,西看一把,自己沒有傳承的憑自己我執的見解來做解的那些教理是沒有用的。 《菩提道次第》就是教我們放下自己的成見,這個聽聞正法才能得到益處,自己的成見不除,等于是一個杯子有蓋的,甘露水再多,倒進來,都蓋子給頂住了,裏邊一點也沒有。那麼要“善受”,就是如法地受。“存在身心器中”,那麼澡豆是粉,要好好地把它受下來,不要給它撒掉,把它盛在一個器裏邊,這個我們的教理存在什麼裏邊呢?我們的器就是身心,把個教學在心裏邊。“勿令散失”,那個教不要忘記了,不要忘念。
那麼然後這個教,單是教還不行,“加以定水灑和”,那麼這個澡豆要水把它灑了之後,把它糅一個抟,那麼你這個教理是澡豆,澡豆你擺在器裏邊,身心裏邊。那就是說我們的學教,要放在身心裏邊起作用。你如果教是教,人是人,當一個學問的看,這個你學教是冤枉了。學教在身心上起作用的,要擺在身心的器裏邊,不能夠就是當一個展覽品,給人家看看就算了,要去身心上起作用。那麼這個裏邊,不要給它散失,不要失念,不要忘念。然後要加定水,修定,修定是水,水跟澡豆,慢慢地糅,就糅像面粉一樣的。我們澡豆是沒有看過的,這是古代的東西,我們就去觀想面粉好了,幹的面粉,你如果水一灑上去,那麼你好好的糅的話,就成了一抟很柔的柔和的面粉,如果你糅得不好,那面粉這個筋是不好的,一碰就散掉的,要糅得很仔細。“雜糅捶練”,那就是要努力地精進地經過長時間的去糅這個面粉。那就是說我們教理,修定的時候,要定中努力地修這個止觀。
那麼“教觀與禅定調和”,這個教觀是慧,禅定是定,定慧兩個要和,就是止觀雙運。止多于定,那就是說這個智慧不開,假使慧多于定,那也是幹慧,沒有定水和,作用不起。一定要定慧均等,就是止觀,這個四禅就是定慧均等的。這個空,這個無色定,就是止多定少,欲界就是慧多,這個定沒有,所以這個都作用不大,一定要止觀均等,要調和,就是水跟面恰恰調和。“輔之規範”,那麼調的時候,還有調的方法。糅面粉不是哪個人都糅得來的,這個大寮裏邊的老師傅才能把面粉糅得很好,他有一定的規矩的,該怎麼糅。這個規範是什麼?就是戒。我們的教觀是慧,禅定是定,它的方法以戒的方法,就是十叁個助行,這樣子禅定跟教才合得攏來。那麼“調和溶適,堅緊作抟”,調和得很好的時候,這個抟是很緊,就是不會散開來的,很緊,你要它怎麼就怎麼,就是說調和了,你要做成爲糅一個什麼樣子,它就什麼樣子。幹的就僵的,就是你糅一個樣子,它散掉了,斷掉了,如果太濕了,粘手了,也糅不出個樣子。要幹濕正調和,正好,那麼你緊結作一個抟,這個澡豆跟水分不開了,“合而爲一”,哪是澡豆哪是水根本就分不開了,這個就一個抟。
那麼這個裏邊,海公上師就講了這個,不但是教觀跟禅定要調和,就戒的規範,就是糅面粉的方式也要靠教,那就是說該怎麼糅的,這個是面粉擺,要怎麼擺,這個手要怎麼用力,又怎麼子地去糅。還又要保持衛生,衛生就是不要夾雜煩惱。我們經常看到以前我們小時候,上海的這個馬路邊上,一早都有大餅攤,大餅攤呢,天冷,他在一邊糅面粉,一邊清水鼻子滿鼻子的會掉下來,如果清水鼻子掉了面粉裏去了,或者馬路上的灰塵糅進去了,那就是夾了煩惱,髒的東西在裏邊,那就不衛生了,吃下去會害病,也是味道不好。所以說這個戒的規範就是要幹幹淨淨的,不但要合適,方法還對頭,同時不要夾雜一些煩惱。那麼這一些條件,就是糅好之後,那這個抟,洗澡的時候用來,就非常能夠去髒的。
此抟津液徧滿,不幹不濕,內外和潤。
“此抟津液徧滿”,那麼這個抟糅得很好的時候,“津液徧滿”。什麼叫“津液徧滿”呢?水跟這個澡豆,我們當面粉來看好了,澡豆我們不知道。那麼這個面粉跟水,糅得恰恰好,面粉的樣子也不見了,水的樣子也不見了,這個抟是既不幹又不濕,非常調和。大家知道面粉調得好的,你要糅一個樣子,糅什麼都糅得出來,太幹了就糅不出來了,它要碎掉了,太濕了,又粘住了,又和不好了。那麼不幹不濕,還要糅得好,要多糅幾下,少糅幾下還是不沾的,裏邊要容易斷的。那麼這個用很好的方式,經過很仔細地努力地去修,就是糅,那麼這樣子糅成功一…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