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抟,“不幹不濕,內外和潤”,裏邊外邊一樣。有的人糅得不好,外邊看起來蠻好看的,裏邊還是幹的,這個是粉粉一樣,這個就是內外不一樣。這個內外都要和潤,全部一樣的,內外一樣,不幹不濕。
此抟,務同津液徧滿之定身和擦。幹者,定少法義多;濕者,定多法義少;務必止觀均等調善,定中出定,內外和潤,水不見水,物不見物,但一抟相,糅練功成,出生五支七義之功德,名曰初禅。
“此抟,務同津液徧滿之定身和擦”,這個比喻我們的身體津液徧滿,定跟教理和成一抟了。“幹者”,什麼叫“幹”呢?“定少法義多”,就是說法義很多,定少;“濕”就是定太多,法義少。那麼這個作用就不大了。我們說欲界的人是法義很多,定是幾乎沒有,那麼這樣子的人就這個法義雖然多,不起作用,你見了境來了頂不過。那假使你定太多了,那個他心止下去了,智慧開不大,開不大的話,那麼這個作用也還是不夠。一定要“止觀均等調善”,務必止觀要均等。“定中出定,內外和潤”,“內外”就是說,在定中的時候當然要調好,出定的時候也要調好。那麼“定”就是內,“出定”是外,就像一個抟,不能說表面上很好,裏邊卻幹的,那就不好,那麼出定入定都能夠調和。
調得怎麼樣子呢?“水不見水,物不見物”,面粉的粉看不到了,水也看不到了,就只看見一個抟。那就是說修行,修的那些樣子也見不到了,教理的樣子也看不到了,就是微行,在裏邊完全和合了一個。“但一抟相”,只有一個抟的相,那就是津液徧滿的相。
“糅練功成”,假使這樣子你弄得功成之後,就是說成功了,那麼就産生“五支七義”的功德。這“五支七義”,就是說你要把這個定水跟那個教理和合得很好,還有戒的規範把它加進去,這樣子弄得最圓滿的時候,初禅的五支的七義的功德就可以出生了。那個“五支七義”前面都講過了。
如是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津液徧滿,無有減少。
“如是比丘”,這是比喻,那麼回到法上來。同樣,“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津液徧滿,無有減少”。那麼我們的這個身體,就像這個澡豆的抟子一樣,他的定跟教義和合,又加上戒的規範,這樣子産生一個“離生喜樂,津液徧滿,無有減少”,在定、出定都能夠保持。
此下得定已,保持之法也。任何境界現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動,不落喜愛憂苦之情懷,了知一切境界,皆屬緣生無性,剎那生滅無常,內體無我我所,時時依止正法爲我,善作主宰。
以下分別津液徧滿之四相也。
那麼“此下得定已”,你要保持這個定,得了定之後就是要保養,如何保養呢?下邊就是要說了。
“任何境界現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動”,境界,什麼境界現前的時候,你的身也好心也好,根據法,根據你的定,不要去動搖。有的人定中見一些恐怖境界動搖了,或者見到一個喜樂的境界執著了,那就是動搖了。只要是依定,定上怎麼說就怎麼做,其他的什麼境界來了,不要去管它,還是照定的方法去修就完了。“不落喜愛憂苦之情懷”,不要墮入喜、愛、憂、苦,就是看到好的就喜愛,看到不好的,憂苦。定中的境界很多,尤其是看到很好的,貪著,不好的,憂苦,等等,這些不要有,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是如幻的境界,那是天上的雲一樣的,一會兒化什麼,一會兒化什麼,當下就是空的,不要以爲這個真的龍來了,真的什麼來了,沒有那個事。
“了知一切境界,皆屬緣生無性”,都是緣生無性,因緣和合就産生那個相。我們心裏邊的煩惱種子很多,真正入了深定的時候,就會起各式各樣的境界的相現出來,那個時候自己要能把握,不要動情懷,喜愛、憂苦的情懷一點不能動。“刹那生滅無常”,一切法都是刹那生滅無常的,“內體無我我所”,它裏邊既沒有我個主宰,也沒有我所有的東西,沒有我,當然就沒有我所了。“時時依止正法爲我”,那麼這個沒有我了,哪個作主宰呢?以正法爲主宰,一切依法,不要依“我”。這個“善作主宰”,這個法爲主宰,“我”的主宰的意思。
這個話大家都懂,但是做起來卻是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知道叢林裏邊要依法,不要依“我”,依大家的和合,不要個人,但是真正的碰到事上,就是要依我,不依衆,依自己的煩惱,不依法。這個道理是很簡單,做起來卻極困難,這個爲什麼困難?要把自己的煩惱我執要減下去,你煩惱我執減不下去,就修不成行。那麼你要減煩惱,就是割肉一樣的,感到痛,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煩惱是壞東西,這個東西給你割掉了,對你有好處,你現在感到痛,實際上我們看看,“離生喜樂”,煩惱我執息下去,會生極大的喜樂的。你不要顧慮到過去的一些煩惱的那個執著的自在,以爲這個就是好的,不能放棄,這一放棄了之後,真正法上的離生喜樂才起得來。你現在執著世俗的那個有苦之樂,那以後法上的離生喜樂是永遠生不起的。
所以說一定要把“我”這個煩惱魔要放下,要以正法爲我,正法作主宰,法上該什麼做就怎麼做,不要我的習氣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就是恰恰相反的兩個方向,放下這個方向就是修行,放不起這個方向就不是修行,不管你頭剃得光光的,身上袈裟穿得亮亮的,還不是一個修行人。你能夠把自己的“我”放下了,把法拿起來作主宰了,那就是修行的,所以說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以下分別津液徧滿之四相”。那麼“津液徧滿”前面講了很多,爲什麼要說四個名字呢?這四個有層次的,“津”是第一個,最初的階段,然後是“液”,然後是“徧”,最後是“滿”,滿了之後就是圓滿的相了。
D6 分別津液徧滿四相
雲何津?雲何液?雲何徧?雲何滿?
此初標名,以下依名釋相。
“此初標名”,“雲何津?雲何液?雲何徧?雲何滿?”,前面說了很多“津液徧滿”,到底什麼叫“津”,什麼叫“液”,什麼叫“徧”,什麼叫“滿”,那麼先立個名字,提出來,然後解釋。
E1 津
如比丘住禅時,離生喜樂,初生、正生,起、正起,觸證,身離生喜樂,爾時名津。
“如比丘住……”,這個時候我們都要注意,這個“津液徧滿”是比丘身,那就是說修禅定的人身上起的。“如比丘”,前面說過的,比丘當然是一個代表,凡是佛弟子,七衆弟子,有這個解脫心的,修禅定的,有菩提心的都在此內,那麼是以比丘爲主。“如比丘住禅時”,那麼這個人,修行的比丘住禅定的時候,“離生喜樂”開始生了。“初生、正生,起、正起,觸證”,就開始産生一個身上的觸證,觸證就是說已經觸的感覺了。“身離生喜樂,爾時名津”,就是說這個“觸證”,“離生喜樂”才開始生出來。“初生、正生,起、正起”,那麼這個生是微細的,不可見的,覺察不到的,起是明顯了。“生”,開始生,“正生”,不斷地生;“起”,開始起來,不斷地起來。
即住定時,離生喜樂,初生名津。生者,從無而有名生,是依俗說有,真谛無生,和合因緣以出生故,無常不住故,此生相隱微,難知難解,以實無生故,緣起共相,合集安立,有此假名,實無自性;
“即住定時,離生喜樂,初生名津”。離生喜樂開始生的時候,最初的階段叫津。“生者,從無而有”,一切法就是從本來沒有的到有,叫“生”。“是依俗說有”,這個“有”不是自性有,以世俗的眼光或者在世俗谛來說,緣生和合而後就有這個法。“真谛無生”,從勝義谛來說,本來沒有自性,雖然因緣和合了,還是沒有自性的,緣一散,它就要滅掉的,不會久住的。“和合因緣以出生故,無常不住故,此生相隱微,難知難解”,生的相極隱微,一切法自性從它無到有的時候是很微細,我們覺觸不到的,“難知難解”。
“以實無生故”,因爲它本來是沒有生,所以說我們要知道它的生呢,“緣起共相,合集安立,有此假名”。“緣起共相”,一個一個的緣起都是他相,一個個他相合攏來一個共相,這個共相顯一個假的一個法的性就生出來了,這個法就叫自相。所以我們的法的自相,就是由他相而合集而生的,很多的他相(因緣),它和合起來了,成一個法,這個法我們把它叫自相。那麼這個自相、他相呢,“合集安立,有此假名”,這個是假安立的名,實在沒有自性的。
這都是講中觀,因爲什麼?正修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一切法沒有自性,如果你執著有自性的話,就流入外道。佛教與外道的分界嶺,最高的就是有自性、沒有自性的空。佛教是講無自性、空,外道都不能達到這個高度。就是佛教裏邊這個空的層次也有好幾個,有經部的空,有唯識的空,乃至于中觀的空;中觀裏邊有自續派的空,有應成派的空;最高的空:一切法無自性空,應成派的空,最高的就是格魯的空,格魯巴的手印就在這裏。那麼這個東西,從這個叁法印來說呢,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叁個東西,實際上就是空性。空性從緣起的表面上看,是無常的,它從自性來說,是沒有我的,就沒有自性的,最後它滅掉,這個如幻的那些煩惱滅掉之後,得到涅槃是最高的,是最清淨的。那麼這就是空性的從叁個方面表現出來,那就是法印。我們佛教的法印,叁法印、實相印就是空性,兩個都是一貫的。那麼“有此假名,實無自性”,這個要再叁地辯,就是不要執著那個法有自性,外道就執著有自性,所以後來不斷出毛病,要知道一切法沒有自性,那就是把你毛病無形中都祛除了,不會生的。
初生者,最初自相、他相、共相,合集緣起,最初剎那…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