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74

  ..续本文上一页个抟,“不干不湿,内外和润”,里边外边一样。有的人糅得不好,外边看起来蛮好看的,里边还是干的,这个是粉粉一样,这个就是内外不一样。这个内外都要和润,全部一样的,内外一样,不干不湿。

  

  

  

  

  此抟,务同津液徧满之定身和擦。干者,定少法义多;湿者,定多法义少;务必止观均等调善,定中出定,内外和润,水不见水,物不见物,但一抟相,糅练功成,出生五支七义之功德,名曰初禅。

  

  “此抟,务同津液徧满之定身和擦”,这个比喻我们的身体津液徧满,定跟教理和成一抟了。“干者”,什么叫“干”呢?“定少法义多”,就是说法义很多,定少;“湿”就是定太多,法义少。那么这个作用就不大了。我们说欲界的人是法义很多,定是几乎没有,那么这样子的人就这个法义虽然多,不起作用,你见了境来了顶不过。那假使你定太多了,那个他心止下去了,智慧开不大,开不大的话,那么这个作用也还是不够。一定要“止观均等调善”,务必止观要均等。“定中出定,内外和润”,“内外”就是说,在定中的时候当然要调好,出定的时候也要调好。那么“定”就是内,“出定”是外,就像一个抟,不能说表面上很好,里边却干的,那就不好,那么出定入定都能够调和。

  

  调得怎么样子呢?“水不见水,物不见物”,面粉的粉看不到了,水也看不到了,就只看见一个抟。那就是说修行,修的那些样子也见不到了,教理的样子也看不到了,就是微行,在里边完全和合了一个。“但一抟相”,只有一个抟的相,那就是津液徧满的相。

  

  “糅练功成”,假使这样子你弄得功成之后,就是说成功了,那么就产生“五支七义”的功德。这“五支七义”,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定水跟那个教理和合得很好,还有戒的规范把它加进去,这样子弄得最圆满的时候,初禅的五支的七义的功德就可以出生了。那个“五支七义”前面都讲过了。

  

  

  

  

  如是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如是比丘”,这是比喻,那么回到法上来。同样,“比丘,此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那么我们的这个身体,就像这个澡豆的抟子一样,他的定跟教义和合,又加上戒的规范,这样子产生一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在定、出定都能够保持。

  

  

  

  

  此下得定已,保持之法也。任何境界现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动,不落喜爱忧苦之情怀,了知一切境界,皆属缘生无性,剎那生灭无常,内体无我我所,时时依止正法为我,善作主宰。

  

  以下分别津液徧满之四相也。

  

  那么“此下得定已”,你要保持这个定,得了定之后就是要保养,如何保养呢?下边就是要说了。

  

  “任何境界现前,身心依定依法不动”,境界,什么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的身也好心也好,根据法,根据你的定,不要去动摇。有的人定中见一些恐怖境界动摇了,或者见到一个喜乐的境界执着了,那就是动摇了。只要是依定,定上怎么说就怎么做,其他的什么境界来了,不要去管它,还是照定的方法去修就完了。“不落喜爱忧苦之情怀”,不要堕入喜、爱、忧、苦,就是看到好的就喜爱,看到不好的,忧苦。定中的境界很多,尤其是看到很好的,贪着,不好的,忧苦,等等,这些不要有,知道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是如幻的境界,那是天上的云一样的,一会儿化什么,一会儿化什么,当下就是空的,不要以为这个真的龙来了,真的什么来了,没有那个事。

  

  “了知一切境界,皆属缘生无性”,都是缘生无性,因缘和合就产生那个相。我们心里边的烦恼种子很多,真正入了深定的时候,就会起各式各样的境界的相现出来,那个时候自己要能把握,不要动情怀,喜爱、忧苦的情怀一点不能动。“刹那生灭无常”,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无常的,“内体无我我所”,它里边既没有我个主宰,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我,当然就没有我所了。“时时依止正法为我”,那么这个没有我了,哪个作主宰呢?以正法为主宰,一切依法,不要依“我”。这个“善作主宰”,这个法为主宰,“我”的主宰的意思。

  

  这个话大家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是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知道丛林里边要依法,不要依“我”,依大家的和合,不要个人,但是真正的碰到事上,就是要依我,不依众,依自己的烦恼,不依法。这个道理是很简单,做起来却极困难,这个为什么困难?要把自己的烦恼我执要减下去,你烦恼我执减不下去,就修不成行。那么你要减烦恼,就是割肉一样的,感到痛,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烦恼是坏东西,这个东西给你割掉了,对你有好处,你现在感到痛,实际上我们看看,“离生喜乐”,烦恼我执息下去,会生极大的喜乐的。你不要顾虑到过去的一些烦恼的那个执着的自在,以为这个就是好的,不能放弃,这一放弃了之后,真正法上的离生喜乐才起得来。你现在执着世俗的那个有苦之乐,那以后法上的离生喜乐是永远生不起的。

  

  所以说一定要把“我”这个烦恼魔要放下,要以正法为我,正法作主宰,法上该什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我的习气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个就是恰恰相反的两个方向,放下这个方向就是修行,放不起这个方向就不是修行,不管你头剃得光光的,身上袈裟穿得亮亮的,还不是一个修行人。你能够把自己的“我”放下了,把法拿起来作主宰了,那就是修行的,所以说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以下分别津液徧满之四相”。那么“津液徧满”前面讲了很多,为什么要说四个名字呢?这四个有层次的,“津”是第一个,最初的阶段,然后是“液”,然后是“徧”,最后是“满”,满了之后就是圆满的相了。

  

  

  

  

  D6 分别津液徧满四相

  

  

  

  云何津?云何液?云何徧?云何满?

  

  

  

  

  此初标名,以下依名释相。

  

  “此初标名”,“云何津?云何液?云何徧?云何满?”,前面说了很多“津液徧满”,到底什么叫“津”,什么叫“液”,什么叫“徧”,什么叫“满”,那么先立个名字,提出来,然后解释。

  

  

  

  

  E1 津

  

  

  

  如比丘住禅时,离生喜乐,初生、正生,起、正起,触证,身离生喜乐,尔时名津。

  

  “如比丘住……”,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注意,这个“津液徧满”是比丘身,那就是说修禅定的人身上起的。“如比丘”,前面说过的,比丘当然是一个代表,凡是佛弟子,七众弟子,有这个解脱心的,修禅定的,有菩提心的都在此内,那么是以比丘为主。“如比丘住禅时”,那么这个人,修行的比丘住禅定的时候,“离生喜乐”开始生了。“初生、正生,起、正起,触证”,就开始产生一个身上的触证,触证就是说已经触的感觉了。“身离生喜乐,尔时名津”,就是说这个“触证”,“离生喜乐”才开始生出来。“初生、正生,起、正起”,那么这个生是微细的,不可见的,觉察不到的,起是明显了。“生”,开始生,“正生”,不断地生;“起”,开始起来,不断地起来。

  

  

  

  

  即住定时,离生喜乐,初生名津。生者,从无而有名生,是依俗说有,真谛无生,和合因缘以出生故,无常不住故,此生相隐微,难知难解,以实无生故,缘起共相,合集安立,有此假名,实无自性;

  

  “即住定时,离生喜乐,初生名津”。离生喜乐开始生的时候,最初的阶段叫津。“生者,从无而有”,一切法就是从本来没有的到有,叫“生”。“是依俗说有”,这个“有”不是自性有,以世俗的眼光或者在世俗谛来说,缘生和合而后就有这个法。“真谛无生”,从胜义谛来说,本来没有自性,虽然因缘和合了,还是没有自性的,缘一散,它就要灭掉的,不会久住的。“和合因缘以出生故,无常不住故,此生相隐微,难知难解”,生的相极隐微,一切法自性从它无到有的时候是很微细,我们觉触不到的,“难知难解”。

  

  “以实无生故”,因为它本来是没有生,所以说我们要知道它的生呢,“缘起共相,合集安立,有此假名”。“缘起共相”,一个一个的缘起都是他相,一个个他相合拢来一个共相,这个共相显一个假的一个法的性就生出来了,这个法就叫自相。所以我们的法的自相,就是由他相而合集而生的,很多的他相(因缘),它和合起来了,成一个法,这个法我们把它叫自相。那么这个自相、他相呢,“合集安立,有此假名”,这个是假安立的名,实在没有自性的。

  

  这都是讲中观,因为什么?正修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一切法没有自性,如果你执着有自性的话,就流入外道。佛教与外道的分界岭,最高的就是有自性、没有自性的空。佛教是讲无自性、空,外道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就是佛教里边这个空的层次也有好几个,有经部的空,有唯识的空,乃至于中观的空;中观里边有自续派的空,有应成派的空;最高的空:一切法无自性空,应成派的空,最高的就是格鲁的空,格鲁巴的手印就在这里。那么这个东西,从这个三法印来说呢,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三个东西,实际上就是空性。空性从缘起的表面上看,是无常的,它从自性来说,是没有我的,就没有自性的,最后它灭掉,这个如幻的那些烦恼灭掉之后,得到涅槃是最高的,是最清净的。那么这就是空性的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那就是法印。我们佛教的法印,三法印、实相印就是空性,两个都是一贯的。那么“有此假名,实无自性”,这个要再三地辩,就是不要执着那个法有自性,外道就执着有自性,所以后来不断出毛病,要知道一切法没有自性,那就是把你毛病无形中都祛除了,不会生的。

  

  

  

  

  初生者,最初自相、他相、共相,合集缘起,最初剎那…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