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75

  ..续本文上一页之动机也;

  

  “初生者,最初自相、他相、共相,合集缘起”,最初的那个一切法缘起之后和合集起,产生一个相(自相),就是这个“生”。那么这个我们打比喻,海公上师打的比喻就是说,我们在锅里边,把一块冰丢下去烧,开始的时候冰是开始融化了,但是水的温度并没有升高,虽然下边生火了,水的温度还是那么低,还是零度,但是冰在融化了。那就是说生,生相微细,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温度没有升高,但是不是没有变化呢?有变化,冰在不断地小下去。那么这个“生”就是表面现象显出来了,冰化完了,水的温度上升了,这是“起”,我们就感觉了,水的温度感觉,我们就感到它是升高了,本来是冰硬的,后来碰上去就不浸手了,是温和的水来了,慢慢地还滚起来了。那么这是“起”是容易见得到的,而微行,就是说生的那个微细的,一般人的感觉是感觉不到,但是不是没有变化,这个冰的融化就是微行,表面上看不出来,但是里边在变化,温度是没有升,但是冰块不断地小下去了。那么这个我们感不到。

  

  有的人修定,开始有一点感触,很欢喜,但是再修下去没有了。没有了,他以为这个法就不再现了,灰心了,放下了,不知道这个第一次生起了,就是你感觉,后来的第二次的生起,就是微行还没有提升到起的那个阶段,里边还是在变化,但是里边的变化你感觉不到,认为就修了之后,很久没有感觉,就感到没有名堂了,不想修了,那么你放弃了就可惜了。到一定的时候,微行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产生一个质变,就是说温度升高了,那时候境界还是会现,但是你不要着急,一着急的话,本来里边有一些微细的变化,不是马上可以“助苗”,把这个苗拔起来,把它长高,这是不可能的。它一定要经过内部的酝酿,慢慢地转化,才能够显出表面现象出来,那你不能操之过急。所以修定的人不要操之过急,你只要方法对的,照这个修下去就可以了,不要执着于今天现了什么相,明天得什么触,没有了就感到不对头,这个是就迷惑于表面现象,内部的变化就不知道。那么“最初刹那之动机”,这个“动机”就是说我们在这个冰块在水里边化的时候,这是“动机”,但是温度并没有高,我们看不出来。

  

  

  

  

  正生者,此生剎那即灭,相续复生,剎那剎那,不断不常,无间相续之时中,名曰正生;

  

  “正生者,此生刹那即灭”,这个“生”,一切法因缘和合起一个生,生了之后马上就消灭了,再一个和合起来又生,就是不断地生,不断地灭,但是相似相续地连续下去,就像这个法稳定下。这个我们看灯焰就可以了,蜡的焰,蜡的焰是一滴油上去了,它现个火花,这滴油烧完了,火花也没有了,但是第二滴油又上去了,又现一个火花。那么油不断上去,这个火花不断地继续地生,我们看这个蜡就像没有熄掉,就是继续地在燃烧,实际上这个是不断地在生灭,刹那刹那生灭,但是后边的不断刹那刹那继上去,相似相续,就像河水一样的,前面的水早就流走了,但是后面水马上跟上来了。整个的一条河,早上的河跟下午的河,根本不是一样的,早上的水都流光了,下午新的水来了,但是河的样子还是一个河。那么就是不断地生灭,里边在生灭,外相还是差不多的。我们人也是这样的,我们的细胞不断地在生灭,新的细胞生出来,旧的是灭掉,但是这个人我们从早上看到晚上,假使从今年看到明年,还是差不多,所以细胞早就换掉了,他们说十二年整个的细胞都换得完,全部换完了,但是十二年之后看这个人还是那个人,这是相似相续的意思,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

  

  这是讲空的空性的道理,非要仔细讲不可,因为在禅定里边,空的道理不知道,那就会出毛病。所以说我们仪轨的时候,这个讲仪轨传法不能太讲仔细,这个正修必定要通达空性,最好是能够证空性,也是这个道理。那么这里就要反复辩这个空的道理。

  

  “刹那刹那,不断不常”,前一刹那灭,后一刹那生,它既没有断,表面上没有断,但也不是常的,不是一个的,所以说“不断不常”,就是这个意思。“无间相续之时中,名曰正生”,从前一刹那,这个是生,生之后,后的一刹那又生,又生又生,把前面的生灭掉了,后头的生又起来,不断地顶上去,就像蜡的这个火焰一样,前面那个火焰灭掉了,后面火焰接上去(16B)整个的蜡就在那里点下去,看起来相似相续,无间地相续,中间没有间断地继续下去,这个就叫“正生”,就是不断地生。

  

  

  

  

  起者,表显出生体相,初起名起;正起者,因缘相续,所起发展,无间相续,不常不断之相,名曰正起

  

  “起者,表显, 出生体相”,“起”就是它的体相现了,我们就感觉得到了。初起的时候叫起,起了之后它马上灭了,第二个又起,第二个灭了,第三个又起,不断地接上去,这就叫“因缘相续,所起发展,无间相续”,也是“不常不断之相,名曰正起”。反正“生”是微细的,在内部的变化,“起”是比较粗一点,是外边感觉得到的变化。这就是禅定的时候,他的“津液徧满”,开始从生,慢慢到起。生了之后不断生,如果生了一刹那,不生了,那个起也起不来了,冰块是化了一点点,不化了,那也不行。化了一点,继续又化,化、化、化,化到后来这个冰块化完了,起就出来了,这个温度就上升了。那么这个就是不断地上升,如果起了,一上升一点点,那又停下来了,又上不下去了。不断地生,那么最后,不断地起,那个温度就不断地上升了。这个都是表面上看得到的东西,这个叫“正起”。

  

  

  

  

  触者,五识相应名身触,意识相应名心触,与圣智相应名明触;此云触者,即此离生喜乐与身相应故,故名触也;

  

  “触者”,那么什么叫“触”呢?“五识相应名身触,意识相应名心触”。我们说根境相对生识,识就要缘触,这个触,识一起来,触就要起来,触起来么就受起来,喜乐受就来了,先要生触,有这个触才生喜乐。“与圣智相应名明触”,触有几种,这里也讲给大家知道一下。五识相应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相应的叫“身触”,意识相应的叫“心触”,圣智(无漏智)相应的就叫“明触”,这个是修行里边的一个名相,这个触不是一般的触,是明触,对无明是相反的。“此云触者,即此离生喜乐与身相应故,故名触也”。这里所谓的触就是这个“离生喜乐”,因为这个“离生喜乐”跟身相应的,叫做触。

  

  

  

  

  证者,如实知见,谓于所证能证,如实知见故;

  

  那么什么叫“证”呢?“如实知见”。一个法证了,证实了,那就是踏踏实实地知道了。我们听人家说,还是传闻的,这个自己亲见了之后,证到了,那就当下是看到了,所以说“如实知见”,如实的,不是假的。我们证都是现量,都显现的,又是现在当时的,你说盖起的呢,也不如实,显在外边的。这个是如实的知见。“谓于所证能证”,所证的法证到了,如实地知道了,那么就叫“证”。

  

  我们现在的学法,不能叫证,只能是一个知见——知道了,知道跟证是差得很远。知道了,仅仅是大概的样子知道了,就是说水中的月,真正天上的月你还没有梦见到。那么天上第二月见到之后,才能够见到第一月,那么第二月还不是真的月。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听人家说的,那是依稀恍惚的,假使个瞎子从来没有见过太阳的,你给他再说太阳是光明的,亮得很,照起来怎么,他心里有个亮得很什么东西,他有,但是什么叫亮得很,他不知道的。我们学法一样的,尽管你说了很多名相,你也知道这个名相,但是真正是什么东西,你还是跟个瞎子听那个太阳一样的,不知道。那么你真正眼睛睁开来了,那就太阳知道了。你说了这么亮的,能照东西,刺眼睛的,这个时候你不说他也知道了。就是见了道之后,这些法是亲自知道了。但是你要说,还得要后得智,就是说你有的人开悟了,见了道了,跟人家讲他讲不清楚的,他只有自己的境界,这些离言说的,那言说要给他人家知道,他这一个方便善巧没有,他只能自度,不能度人。那你还得要学法相,学了法相之后才能够把自己证到的,用语言的开演的方式使人家得到一个理解,这才是度人的方法有了。你不能说自己证到了,也说也说不来,这个现个神通就完了,这个度不了众生的。所以说“证”呢,“如实知见”,“谓于所证”,法能够证到了,如实地看见了。

  

  

  

  

  身者,此之触证所依之身,与此离生喜乐能依之触法和合相应之身也;

  

  “身者,此之触证所依之身”。那么我们触证在哪里生起来呢?当然有一个东西,是一个器,这个器就是我们的身体。“与此离生喜乐能依之触法和合相应之身也”,这个身就是跟离生喜乐这个触和合一起相应的身,这个就是说离生喜乐就在这个身上生起的。

  

  

  

  

  即此之时,名曰尔时;尔时身法触证相应,名津;总此等离生喜乐,从身生起触证之时,名津。

  

  “即此之时”,就是这个么叫“尔时”。

  

  “尔时身法触证相应”,这时候我们的身体跟触、证两个相应了,叫“津”,是开始相应,还没有很大地相应,叫“津”。

  

  “总此等离生喜乐,从身生起触证之时,名津”。总的一句话,离生喜乐从身上开始生起的时候叫“津”。

  

  那么这里讲了很多没有自性,就是说不要执着那个身体,外道就执个身,当身生了触证之后,他就是非常高兴,把这个身抓得紧紧的,那么希望再再地不断地要生出其它触,那么不但是进不了,执得太过分会生毛病。那么这就是“津”。我们讲了很多的空性道理呢,就不要执着身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离生喜乐也是和合因缘而生的,那么这个身体更是假的,但是作用是有的,不能说这个假的,…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