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76

  ..续本文上一页就不要它了,那么你修行靠什么呢?还得要靠这个身。我们在这个话,就是《金刚经》那个话实在是很重要,就是说如筏喻者,你说这个筏你是不要的,但是你没有过河的时候,你不能不要,你不要它你过不了河,你如果跳了水里你会淹死的,有了船的话你就过了,但是你不要把船执着是实在的,一定要的,那过了河说背起船走,那又走不动了。船那么大一个,你怎么背起走呢?那就过了之后是不要了,没有过之前是要的,那么过了之后你说不要了吗?你还度人,度人还是要用他一下。

  

  

  

  

  E2 液

  

  

  

  住禅时,离生喜乐,渐开微行,未能增广,身离生喜乐,尔时名液。

  

  “住禅时,离生喜乐,渐开微行”。这个就是说,第一个最初的层次过了之后,慢慢地扩大了,住禅的时候,还是这个比丘,在禅定的时候,这个“离生喜乐,渐开微行”,它表面上看起来好象没有动,但是内部不断地转化。后边要讲的一个比喻就是农民灌田,灌田的话,开始水灌下去,水,那个水管冲进去,这个水管碰到的地方固然打湿了,表面打湿了,那么这个水就沁入地下去了,那周围的远一点的地还是干的。但是是不是干的呢?它地下的泥土里边不断地把这里的水气都吸到里边去了,表面上,表面还是干的,但是下边都是微行,看不到的水在地下已经慢慢浸、浸,浸过去了,这叫做微行,表面是看不出的。那么住禅的时候,离生喜乐开始生起之后,表面上还没有很快地一下就“徧”,但是内部的变化不断地在产生,微行,地下的那些水,从这个水槽里边、泥土里边的缝缝眼眼里都钻进去了,那么这个叫做微行。“未能增广”,但是微行是开始了,还没有很大地增,增长得很多很广大,那么这个时候的离生喜乐叫“液”。“初生”就是只一块地方,慢慢扩散去了,就是说表面上没有动,但是内部的微行已经在开动了,这个叫“液”,这是第二个层次。

  

  

  

  

  渐者,非顿然而起;开者,湿性浸润,向彼余方发展微行;微行者,隐细之动机也,以前触证之性相,识心种子与种子引起转变相续之等无间缘,起增上作用故,又意识中诸心心数之潜行念力也;

  

  “渐者,非顿然而起”,这个“渐”很重要,按到次第的,不是一下子都满了,不会的,总是从近处到远处,一点点来的。所以说始终不要忘记有次第。这个是“渐”,一点点来的,不是说这里灌水,那边水就满出来了,没有那么可能性的。所以灌水的时候慢慢灌,附近的慢慢浸润起来,再一点点扩大,向外边出去,不是顿然而起的。

  

  “开者,湿性浸润,向彼余方发展微行”.就是说地面上还看不到,地下的水气,潮湿的湿性,已经从泥土的缝缝里到处发展了,起了微行,慢慢地表面上还会得显出滋润的那个水气也就出来了。

  

  “微行者,隐细之动机也”,这个微行就是说很隐秘的那些“动机”,就是伏流,它里边在动,里边在变化,表面上看不到的。那么这个微行,它一开始之后,就不断增长,我们就不要操之过急,因为修这个法表面上没有什么感觉,认为这个法对我不相应,丢了,那么把微行也丢掉了。本来微行已经开始了,开始之后,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现出它的,表面上就现出来了,但是你微行还没有动了好久,你就把这个法停下来不修了,那那个微行就作用也起不了了。所以说修行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尽是看触证的那个有没有,你如法地修下去就对了,不要去执着那些现象。

  

  “微行者,隐细之动机也,以前触证之性相,识心种子与种子引起转变相续之等无间缘”,“等无间”就是继续不断。这个微行是心里边的东西,我们说潜意识的里边的,也就是种子的问题,识心的种子跟种子里边产生的变化。这个种子变了现行之后,表面现象就出来了。那么这个不断的“等无间缘”,不断地相续,不断。“起增上作用”,增上就是助把力,“又意识中诸心心数之潜行念力也”,也就是说我们心里边的心王、心所,它微细地潜伏在里边的念力,这个念力只要你念念不断,定就不断地增长,念力放下了,你说这个定修了跟我不相应,那么放下之后,这个定也就完了,停下来了。那么所以说微行我们不知道的,要知道里边还有微行,不要着意表面。

  

  

  

  

  但此离生喜乐,未得增广,周徧全身,其时名液。此之喜乐法性,一处多处,一支多支,发起触证,润育增长,未能全徧故。

  

  “但此离生喜乐,未得增广,周徧”,虽然微行是已经在打开了,但是表面上还没有全部得到这个全身的充,还没有很大地扩展出去,所以说“但此离生喜乐”并没有马上就增长广大,“周徧全身”,这时候叫“液”。就是说开始生起离生喜乐,那么第二个阶段,微行开始了,已经在向周围发展出去了,但是表面上还没有很大的生起,这个叫“液”。

  

  “此之喜乐法性,一处多处,一支多支,发起触证,润育增长,未能全徧故。”这时候,这个喜乐的法性(现相),“一处”,一处就是说我们六根、六处,或者是眼根发生一些变化,或者耳根发生变化,或者是身根,或者是香味道。

  

  这个海公上师举了很多例。施剑翘大家知道,是以前一个很有名的女人。她是因为报父仇,把一个大军阀孙传芳打死的,但是她后来很感到杀人是不好,晚年是经常来跟海公上师求忏悔法,修行的,她这个鼻子里边经常闻到香味道,那这就是说,离生喜乐的在鼻根里边起作用了。那么还有一个,上师一个弟子,叫李晓峰,经常提起的,这个人,我们没有看到过,是四川的弟子,我们五台山是没有见过,但是这个人海公上师的随身弟子。他就是说耳根得到离生喜乐了,他住在太原,但是五台山上师在念经、摇鼓的声音,他咚咚咚咚都听到,那就是说他得到这个津液徧满的作用,有一些了。那么这个我们说也不是很奇怪的,爱坐的人都会有。昭觉寺就有一个师父,他坐在那里,他感到第二天要出什么事了,打架了,结果第二天果然出现了,都是他所观察到的一模一样的。那么这些就是说得了禅定的人有一定的离生喜乐起来了,“一处多处”,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一支多支”,那就是四肢,某个地方,或者很多的支分都能够产生。这么几个是,还没“徧”,就是说某些地方起触证,某些地方还没有起。“发起触证”了,“润育增长,未能全徧”,一点点发展了,还没有全部徧全身,那么这是第二个阶段,叫“液”。

  

  

  

  

  E3 徧

  

  

  

  住禅时,离生喜乐,能增广,未至彼岸,身离生喜乐,尔时名徧。

  

  第三个阶段,“住禅时,离生喜乐,能增广”,离生喜乐能够发展、增广了,但是没有到“彼岸”,没有究竟的圆满,“身离生喜乐,尔时名徧”。

  

  

  

  

  微行正修,离生喜乐,行中能得增广,未至诸根处处,其身所起喜乐,名曰徧,渐成周徧故。

  

  这个时候,“微行正修”,微行也好、正修也好,离生喜乐在那个里边能够增长了。“未至诸根处处”,基本上都能够大部分生起了,但是没有徧全身,每一个根的一个全部满——没有。“其身所起喜乐,名曰徧,渐成周徧故”。这个时候,他的身上所生的喜乐叫“徧”,因为快要圆满了,叫“徧”。那么我们说要离生喜乐增长,也有因缘的,就是三学调和,戒定慧要调和,戒定慧不调和的话,增长因缘就没有。

  

  那么外道的定就是没有慧的,我们的这个教义,尤其是般若的空性他没有的,既然没有慧,单是个定,你要他增长,增长不了。所以说死的执着要增长,结果是出毛病。所以他的毛病的原因就是没有慧,那么戒也没有,要三学(戒定慧)调和了,那么是才能够增长。而外道的追求于功能,他就知道定能生功能,只着眼于定,对这个戒也好、慧也好,他不注意的,那么他要增长是极端困难的。三个条件里边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没有戒定的调和,也是个支分不具的,是不如法的一个定,你说要得到怎么样怎么样的果,当然不可能。

  

  外道也知道佛教好,他们知道佛教的定能增长,但是他们尽量地向佛教的取宝,如果你把自己的那个外道的见全部去掉了,佛教的宝你也就得到了,如果外道的见,那个执着的见你去不掉,佛教的宝对你说也没有用。不但是你外道没有用,就是佛教内部的,他不能把戒定慧的关系看出它的一定的联系的话,有的是执着于看学教,有的是执着于盲修瞎炼,都不能得到增长。

  

  这个里边两个偏向我们是经常有的,就是有的人他专欢喜不要学教,学教要花脑筋,又是要文化,他感到“我坐下来,心又清净,又舒服,我何必去学教呢,我一开悟什么都会知道”,那么就这样子修禅,戒定慧缺少支分,这个定不会得到圆满的定,智慧也开不了。那么还有一些,另一个偏见,你坐在那里呆呆地坐,海公上师就是说有些没有教的定,呆呆地坐在那里,就是养身,就是疗养身体,身体是养得好好的,滋润了,但是你浪费时间在那里,教没有的。他有些人,就看到有些人盲修瞎炼,净坐坐坐,坐了半天,坐了几年,什么都没有收获,看看就都划不来,“我不要去走这个路,我就专门学教”,但是学教又偏到于学的一方面去了,对禅定就忽略了,那么你教是干巴巴的知识,知识得了,跟身上又起不了作用,说了半天慢慢地产生怀疑了,“佛说怎么怎么的会有得到怎么的效果的,我学了那么多东西,怎么还没有效果出现呢?”等等等等。你不知道出现的因缘你不具足,你定没有。教理学多了,知见又产生怀疑了,甚至于反方向了,这些人还是有的。

  

  不要说学了教之后就稳下来了,没有定的证验的出现,不会稳下来的。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我们照经上说的,要见道之后得四证净,或者叫四不坏信,对于佛法僧戒定慧的功德,真正证到了,佛法…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