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不要它了,那麼你修行靠什麼呢?還得要靠這個身。我們在這個話,就是《金剛經》那個話實在是很重要,就是說如筏喻者,你說這個筏你是不要的,但是你沒有過河的時候,你不能不要,你不要它你過不了河,你如果跳了水裏你會淹死的,有了船的話你就過了,但是你不要把船執著是實在的,一定要的,那過了河說背起船走,那又走不動了。船那麼大一個,你怎麼背起走呢?那就過了之後是不要了,沒有過之前是要的,那麼過了之後你說不要了嗎?你還度人,度人還是要用他一下。
E2 液
住禅時,離生喜樂,漸開微行,未能增廣,身離生喜樂,爾時名液。
“住禅時,離生喜樂,漸開微行”。這個就是說,第一個最初的層次過了之後,慢慢地擴大了,住禅的時候,還是這個比丘,在禅定的時候,這個“離生喜樂,漸開微行”,它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沒有動,但是內部不斷地轉化。後邊要講的一個比喻就是農民灌田,灌田的話,開始水灌下去,水,那個水管沖進去,這個水管碰到的地方固然打濕了,表面打濕了,那麼這個水就沁入地下去了,那周圍的遠一點的地還是幹的。但是是不是幹的呢?它地下的泥土裏邊不斷地把這裏的水氣都吸到裏邊去了,表面上,表面還是幹的,但是下邊都是微行,看不到的水在地下已經慢慢浸、浸,浸過去了,這叫做微行,表面是看不出的。那麼住禅的時候,離生喜樂開始生起之後,表面上還沒有很快地一下就“徧”,但是內部的變化不斷地在産生,微行,地下的那些水,從這個水槽裏邊、泥土裏邊的縫縫眼眼裏都鑽進去了,那麼這個叫做微行。“未能增廣”,但是微行是開始了,還沒有很大地增,增長得很多很廣大,那麼這個時候的離生喜樂叫“液”。“初生”就是只一塊地方,慢慢擴散去了,就是說表面上沒有動,但是內部的微行已經在開動了,這個叫“液”,這是第二個層次。
漸者,非頓然而起;開者,濕性浸潤,向彼余方發展微行;微行者,隱細之動機也,以前觸證之性相,識心種子與種子引起轉變相續之等無間緣,起增上作用故,又意識中諸心心數之潛行念力也;
“漸者,非頓然而起”,這個“漸”很重要,按到次第的,不是一下子都滿了,不會的,總是從近處到遠處,一點點來的。所以說始終不要忘記有次第。這個是“漸”,一點點來的,不是說這裏灌水,那邊水就滿出來了,沒有那麼可能性的。所以灌水的時候慢慢灌,附近的慢慢浸潤起來,再一點點擴大,向外邊出去,不是頓然而起的。
“開者,濕性浸潤,向彼余方發展微行”.就是說地面上還看不到,地下的水氣,潮濕的濕性,已經從泥土的縫縫裏到處發展了,起了微行,慢慢地表面上還會得顯出滋潤的那個水氣也就出來了。
“微行者,隱細之動機也”,這個微行就是說很隱秘的那些“動機”,就是伏流,它裏邊在動,裏邊在變化,表面上看不到的。那麼這個微行,它一開始之後,就不斷增長,我們就不要操之過急,因爲修這個法表面上沒有什麼感覺,認爲這個法對我不相應,丟了,那麼把微行也丟掉了。本來微行已經開始了,開始之後,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會現出它的,表面上就現出來了,但是你微行還沒有動了好久,你就把這個法停下來不修了,那那個微行就作用也起不了了。所以說修行的時候不要操之過急,不要盡是看觸證的那個有沒有,你如法地修下去就對了,不要去執著那些現象。
“微行者,隱細之動機也,以前觸證之性相,識心種子與種子引起轉變相續之等無間緣”,“等無間”就是繼續不斷。這個微行是心裏邊的東西,我們說潛意識的裏邊的,也就是種子的問題,識心的種子跟種子裏邊産生的變化。這個種子變了現行之後,表面現象就出來了。那麼這個不斷的“等無間緣”,不斷地相續,不斷。“起增上作用”,增上就是助把力,“又意識中諸心心數之潛行念力也”,也就是說我們心裏邊的心王、心所,它微細地潛伏在裏邊的念力,這個念力只要你念念不斷,定就不斷地增長,念力放下了,你說這個定修了跟我不相應,那麼放下之後,這個定也就完了,停下來了。那麼所以說微行我們不知道的,要知道裏邊還有微行,不要著意表面。
但此離生喜樂,未得增廣,周徧全身,其時名液。此之喜樂法性,一處多處,一支多支,發起觸證,潤育增長,未能全徧故。
“但此離生喜樂,未得增廣,周徧”,雖然微行是已經在打開了,但是表面上還沒有全部得到這個全身的充,還沒有很大地擴展出去,所以說“但此離生喜樂”並沒有馬上就增長廣大,“周徧全身”,這時候叫“液”。就是說開始生起離生喜樂,那麼第二個階段,微行開始了,已經在向周圍發展出去了,但是表面上還沒有很大的生起,這個叫“液”。
“此之喜樂法性,一處多處,一支多支,發起觸證,潤育增長,未能全徧故。”這時候,這個喜樂的法性(現相),“一處”,一處就是說我們六根、六處,或者是眼根發生一些變化,或者耳根發生變化,或者是身根,或者是香味道。
這個海公上師舉了很多例。施劍翹大家知道,是以前一個很有名的女人。她是因爲報父仇,把一個大軍閥孫傳芳打死的,但是她後來很感到殺人是不好,晚年是經常來跟海公上師求忏悔法,修行的,她這個鼻子裏邊經常聞到香味道,那這就是說,離生喜樂的在鼻根裏邊起作用了。那麼還有一個,上師一個弟子,叫李曉峰,經常提起的,這個人,我們沒有看到過,是四川的弟子,我們五臺山是沒有見過,但是這個人海公上師的隨身弟子。他就是說耳根得到離生喜樂了,他住在太原,但是五臺山上師在念經、搖鼓的聲音,他咚咚咚咚都聽到,那就是說他得到這個津液徧滿的作用,有一些了。那麼這個我們說也不是很奇怪的,愛坐的人都會有。昭覺寺就有一個師父,他坐在那裏,他感到第二天要出什麼事了,打架了,結果第二天果然出現了,都是他所觀察到的一模一樣的。那麼這些就是說得了禅定的人有一定的離生喜樂起來了,“一處多處”,都會産生一定的作用,“一支多支”,那就是四肢,某個地方,或者很多的支分都能夠産生。這麼幾個是,還沒“徧”,就是說某些地方起觸證,某些地方還沒有起。“發起觸證”了,“潤育增長,未能全徧”,一點點發展了,還沒有全部徧全身,那麼這是第二個階段,叫“液”。
E3 徧
住禅時,離生喜樂,能增廣,未至彼岸,身離生喜樂,爾時名徧。
第叁個階段,“住禅時,離生喜樂,能增廣”,離生喜樂能夠發展、增廣了,但是沒有到“彼岸”,沒有究竟的圓滿,“身離生喜樂,爾時名徧”。
微行正修,離生喜樂,行中能得增廣,未至諸根處處,其身所起喜樂,名曰徧,漸成周徧故。
這個時候,“微行正修”,微行也好、正修也好,離生喜樂在那個裏邊能夠增長了。“未至諸根處處”,基本上都能夠大部分生起了,但是沒有徧全身,每一個根的一個全部滿——沒有。“其身所起喜樂,名曰徧,漸成周徧故”。這個時候,他的身上所生的喜樂叫“徧”,因爲快要圓滿了,叫“徧”。那麼我們說要離生喜樂增長,也有因緣的,就是叁學調和,戒定慧要調和,戒定慧不調和的話,增長因緣就沒有。
那麼外道的定就是沒有慧的,我們的這個教義,尤其是般若的空性他沒有的,既然沒有慧,單是個定,你要他增長,增長不了。所以說死的執著要增長,結果是出毛病。所以他的毛病的原因就是沒有慧,那麼戒也沒有,要叁學(戒定慧)調和了,那麼是才能夠增長。而外道的追求于功能,他就知道定能生功能,只著眼于定,對這個戒也好、慧也好,他不注意的,那麼他要增長是極端困難的。叁個條件裏邊只有一個,只有一個,沒有戒定的調和,也是個支分不具的,是不如法的一個定,你說要得到怎麼樣怎麼樣的果,當然不可能。
外道也知道佛教好,他們知道佛教的定能增長,但是他們盡量地向佛教的取寶,如果你把自己的那個外道的見全部去掉了,佛教的寶你也就得到了,如果外道的見,那個執著的見你去不掉,佛教的寶對你說也沒有用。不但是你外道沒有用,就是佛教內部的,他不能把戒定慧的關系看出它的一定的聯系的話,有的是執著于看學教,有的是執著于盲修瞎煉,都不能得到增長。
這個裏邊兩個偏向我們是經常有的,就是有的人他專歡喜不要學教,學教要花腦筋,又是要文化,他感到“我坐下來,心又清淨,又舒服,我何必去學教呢,我一開悟什麼都會知道”,那麼就這樣子修禅,戒定慧缺少支分,這個定不會得到圓滿的定,智慧也開不了。那麼還有一些,另一個偏見,你坐在那裏呆呆地坐,海公上師就是說有些沒有教的定,呆呆地坐在那裏,就是養身,就是療養身體,身體是養得好好的,滋潤了,但是你浪費時間在那裏,教沒有的。他有些人,就看到有些人盲修瞎煉,淨坐坐坐,坐了半天,坐了幾年,什麼都沒有收獲,看看就都劃不來,“我不要去走這個路,我就專門學教”,但是學教又偏到于學的一方面去了,對禅定就忽略了,那麼你教是幹巴巴的知識,知識得了,跟身上又起不了作用,說了半天慢慢地産生懷疑了,“佛說怎麼怎麼的會有得到怎麼的效果的,我學了那麼多東西,怎麼還沒有效果出現呢?”等等等等。你不知道出現的因緣你不具足,你定沒有。教理學多了,知見又産生懷疑了,甚至于反方向了,這些人還是有的。
不要說學了教之後就穩下來了,沒有定的證驗的出現,不會穩下來的。我們對叁寶的信心,我們照經上說的,要見道之後得四證淨,或者叫四不壞信,對于佛法僧戒定慧的功德,真正證到了,佛法…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