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P72

  ..续本文上一页要做到,那么初禅就得到了,这是因缘具足则能得定,这五支七义的因缘没有,你的定也就得不了。那么下边是讲法喻,今天还有几分钟,我们讲一点点。

  

  

  

  

  D5 法喻行相

  E1 身

  

  

  

  若比丘身,离生喜乐,津液徧满。

  

  这就是说得了定之后的触的相,有四个阶段——津、液、徧、满,津就是开始生起来,液么慢慢地增加,徧是大部分有了,满呢周身全部得了这个喜乐的触。那么是定呢,真正得定,就要津液徧满的四个阶段。

  

  

  

  

  此先明身义。身者,我执之实现,五蕴惑业缘生无体,实无我及我所有身。但初修行人,无此身相,法无所依,以幻离幻故。

  

  “此先明身义”,“若比丘身”,我们先说身,什么叫身?“我执之实现”,我们现在就是“我”,萨迦耶见,我执,我执所执到的一个现实的东西就叫身。“五蕴惑业缘生无体”,这个身是五蕴,烦恼业所感的,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一个体,实际上没有自性的,所以没有自性的体,是没有的,是因缘和合而生,由过去的烦恼造业,感到现在的五蕴身,这个呢业惑果,十二因缘。那么他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的。

  

  这个要为什么呢?我们说最重要的就是修定的人不能执着身。外道就执身,执这个身上的乐触,要执这个身,要罗汉不坏身等等,你执着这个身的话,一切毛病均从此起。修禅定的人,一定要知道自性空。“我”的这个“我”、这个身是因缘和合而生的,虽然它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有自性的,不能执着,一执着的话就会生毛病。所以说先要明白,我们说正修的时候要通达一切法空自性,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指修正修,不是加行,是真的这个正修的禅。正修的时候,初禅的时候如果你法自性空的道理不知道,就成外道了,执着自己身了。这个喜乐触生起来非常舒服的,不要看轻了,好象文字上看看,生了个喜触、乐触,好象没有什么,真正生到的时候,就是大喜若狂,踊跃,这个不能静下来了,那这个东西你执着这个身体的话,那就成外道了。身体上起了极大的变化,也可以发一点小的通。那么这个一定要知道五蕴是假合之体,没有自性的,否则的话就会执着身相,就变外道。“实无我及我所有身”,这个我体主宰没有的,那么我所有的身体也是没有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但初修行人,无此身相,法无所依”,但是修行的人,你身你说没有的,那么离生喜乐从何而起呢?这个法就没有所依靠的地方了。“以幻离幻故”,以幻的身体来离如幻的那些烦恼、业、生死。“以幻离幻”,这个法相里边名字很多,以楔出楔,这个两个枝,这个《圆觉经》等等说,两个树枝互相地磨擦生火,结果两个枝都烧掉了,那么证到自性空了。在没有空之前,你说那个磨擦的树枝不要磨,那你这个烦恼的树枝你怎么会空掉呢?以修观的觉观的树枝跟烦恼去磨擦,结果磨擦生火了之后,觉观,烦恼烧掉了,空了,觉观也空掉了,这个叫无修无证。没有证到烦恼空之前,你说无修无证,把觉观丢掉了,把戒定慧丢掉了,那就永远是生死流转受苦的人了。所以这些我们要空性的道理,虽然不能全部把中观掌握到,至少要懂一点,否则的话就是外道,要生执着的。所以这里海公上师特别地强调,书上没有讲的,他就讲了很多,这个身的问题,书后边还是讲了一些,他把后面的搬到前头来讲了。

  

  

  

  

  又此身者,非受行五欲之身,是圣心入圣道,离欲恶不善法,无垢之比丘身(或同此性者),律仪中住之比丘人,由断离欲恶法出生之喜乐受受者,假名比丘身。离生喜乐,即是津液徧满。

  

  “又此身者,非受行五欲之身,是圣心入圣道,离欲恶不善法,无垢之比丘身(或同此性者)”,这个身并不是我们享受五欲的身,是依圣心,就是依无漏的心进入圣道,顺了无漏的心修无漏的道,最后证入圣道,“离欲恶不善法”,没有垢的比丘身,就是修行的人。“或同此性者”,同此性就是包括七种,假使佛弟子有解脱的那个心的,就是发了这个出离心的,都能证这些,那么发菩提心的证这个菩提果。就是只要有这个比丘身的、解脱的、菩提的,指这一些心的人,都算在里头,这个身。就是说这个如幻的身作用还是要起,我们要起什么?起好的作用,“圣心入圣道”,不要拿这个身去享受五欲。那么同样一个身就看你怎么用。修行的人,就把这个身修行去了,离恶不善法,最后证果证道,那是有暇的圆满的身得到恰当的用处。如果你把这个身,可贵的难得人身去享受五欲了,现在的人都这么说,好容易得了个身,就几十年,赶快尽量享受,享受完了,两眼一瞪,以后就享受不了了,这是最庸俗的一些无知愚痴的话,他不知道有三世,也不知道这个身从何而来。要得到人身,都是过去在三宝前培了极大的福,也做了很大的供养,也发了很好的愿,希望将来得人身,修佛法等等,才碰到一个人身得到,又好容易满过去的愿碰到佛法了,你再糊里糊涂,那这糟糕了,这个是不要怪人家,佛是加持你的,你自已不要加持就完了。

  

  “律仪中住之比丘人”,这个身指就是在律仪中的比丘。那么假使说律仪中的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等等,都可以包在里头,只要有坚强的出离心、菩提心的都在这个里头。“由断离欲恶法出生之喜乐受受者”,就是有断、离欲界的五欲,还有恶法,所出生的这个喜乐受,这个受者,能够受这个喜乐受的那个人,就是一个比丘,或是其他的佛弟子。这个“假名比丘身”,这个受者,这个身体我们假安个名字叫比丘身,这里是再三强调我们这个身假安立的,不要像外道一样执着这个身,不但是现在要享受乐触,还要什么罗汉不坏身等等,天地同寿等等,都是把这个身执得非常紧,这个就是毛病的出来就在这个里头。所以海公上师经常,海公上师因为他禅定功夫极好,很多外道出了毛病了都要找他,海公上师就经常跟他们指出,你们这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执身,如果你把身放下,那才解决得了问题,身执不放下的话,病越来越厉害的。那么外道能把身执放下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他们听了毛骨悚然,但是能够改过来的有还是有,但并并是全部,算少数。得了海公上师威信之下劝化过来的不少,但是没有碰到海公上师,或者即使跟他说了不相信的也有不少。

  

  那么这样子,这个身我们就要搞清楚,因为下面津液徧满都是触的一些相,如果你把这个身执着之后,那就成了外道去了,所以一定要把身是五蕴假安立的,没有实在的体的,但是要修行又必须要假这个幻体来修如幻的法,那么才能够得到证果证道。所以这个身要知道是这么回事,不要起执着的心。

  

  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十二讲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那么着重的说一个身不要执着,是缘起和合而有的,不是实在有的,那么这样子就不会落入外道。但是这个身我们说并不是说不要,还是要利用,但是利用呢,不要执着,就是说作用是有的,自性是没有的。

  

  

  

  

  E2 离生喜乐

  

  

  

  此身尽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此身尽者,谓此离生喜乐之行相,徧满眼等诸根,身支骨节肉体,脉系精血,风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无余剩处,故名尽。

  

  即此离生喜乐之津液偏满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动止在念,无有减少。

  

  此下以喻显法,务必善思,法喻和合。

  

  今天接下去,“此身尽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无有减少”。

  

  “此身尽”,整个的身体充满了这个喜乐,离生喜乐,这是尽。“谓此离生喜乐之行相,徧满眼等诸根,身支骨节肉体,脉系精血,风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无余剩处,故名尽”。就是说这个离生喜乐,津液徧满,把全身充满了,所有的六根,“眼等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支”,我们的身,支节、骨、肉、脉系、精血,“风息”就是等于呼吸的出入道,这个毛孔、鼻息等等,全部充满这个津液徧满的喜乐的情况,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充洽和润。“诸身处处调适悦愉”,全身舒服,那么这个打比喻,就是说一个人等于说身体好象处在兜罗绵里面,兜罗绵是最软的棉花,全部是和润的,这个是非常的舒服的一个感觉。“无余剩处”全身充满,没有地方剩下来,没有的。所以叫“尽”,“尽”就是徧满全身的意思。

  

  “即此离生喜乐之津液徧满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动止在念,无有减少。”那么这个就是护持这个津液徧满,不要给它失掉。即使你在定也好,出定也好,心里微行要把它保持好。微行就是什么呢?这个念头不要放下,你是修禅定的,即使出定之后,禅定的这个念,并不是在定中一样修,就是要修定的这个念不要把它停下来。等于说老母鶏孵蛋一样的,即使它去找食物吃的时候,或者是其它的要大小便的时候,要离开它的窝,但是它心里总系念着那个窝里的小的那个蛋。这个我们说即使在不是修定的时候,还是把定的这个味道系念在心,只要心里存念就有微行,如果你心里头放下了,不准备修了,那么这个微行也就断掉了。所以说“动止在念”,动也好止也好这个念不要停下来,“无有减少”,这个就是护持。在出定的时候,只要存念,这个微行还是继续地流下去,不会停下来的。那么假使你说这个出了定之后全部忘掉了,把这个定忘掉了,去搞其它事情去了,那么这个定就减退了。

  

  “此下以喻显法”,下边打个比喻,“务必善思”,这个法、喻两个有很密切的意思在里头,所以说要“善思”,善巧地思惟,把法跟喻两个是配合起来。

  

  

  

  

  E3 以喻…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