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如是定住,甚深妙义,专着智慧,是名禅。
这样子住在里边,开智慧了,定的作用,由定生慧么,这个里边就来了。住在这个定里边,甚深的妙义,专门取着智慧的事情,叫禅。
前言止,此言观,若得前说明了炽盛之止,自能决择解了甚深妙义,乃至觉明慧行,专着通达,毗钵舍那。
“前言止”,这个叫观。前面的止,大云新雨之后,这是止的最圆满的境界。那么一切尘垢都冲掉,鸟兽也没有出来,声音一点也没有,天上万里晴天,一片云也没有,全部下了雨之后都散掉了,云都是下完了,那么止的境界最高的就是这个情况,以这个比喻。
下边说观。“若得前说明了炽盛之止”,得了止之后就修观,止观双运就是禅定。得到前面的炽盛的止之后,自然的功能会得“决择解了甚深妙义”,法的妙义。我们现在的心不得止,所以说学的法都是粗皮,单表面上的,如果心得了止之后,就能够深入到最甚深妙义,都阐发出来。
我们说印顺法师他为什么那么聪明,他就是说他们的同学,以前我南普陀碰到过,他就跟你说,他说他跟他同寮的,从小就年青的时候非常奇怪的,他可以早上看书,一直看到吃饭,中间不停,也不出去,头也不歪,就是这么专门看,吃了饭之后又可以一直看下去,看到晚上。这是这么一个有定力的人,一个学者,他修定是没有修,但从看书的研究法相的这个心,极细,极静,其它东西不能打闲岔,他不会去对其他人生掉举心,去看戏,看闹热,跟人家冲壳子,他不要的,他一天到晚抱到书本看的,所以他能够深细,他的学问大。那么定中的心更细了,那么甚深妙义当然就出来了。那么我们说由定生慧的道理就在此里。
“乃至觉明”,先是抉择,极简择,最极简择,乃至等等,“觉明慧行”,最后是“毗钵舍那”,最后通达到毗钵舍那,这是观。那就是说禅定里边,先是舍烦恼,这是初步的把这障去掉,断烦恼,然后产生喜乐,喜乐之后得止,得到最高的止,然后就有观了。
复次,行人行觉观,意喜心定,如(法)行人,若受、想、思惟、觉、观、见慧、解脱、无痴、顺、信、悦、喜、心进、心除、信欲、不放逸(等之)念、心舍、意界、意识界,及余随色,是名禅。
“复次,行人行觉观,意喜心定,如(法)行人”,这个“法”是海公上师加的,这个如法的行人,不是乱修的行人。“若受、想、思惟、觉、观、见慧、解脱、无痴、顺、信、悦、喜、心进、心除、信欲、不放逸(等之)”,这也加的。“念、心舍、意界、意识界”,这是心王,意界、意识界是心王,前面是心所。“及余随色”,随色就是定共戒,是色蕴,无表色。“是名禅”。这个里边就是说禅定的时候,它的随行的心王心所,有定心所是一个,就是三摩地。那么跟三摩地一起,必不孤行,有心所必有心王,有心王还有其它的徧行、别境等等,很多的心所法,这里罗列了一些,入初禅定的一些心王心所法,跟它的“随色”,就是定共戒,无表色。那么这些法相名词跟我们现在的有一些同的,有一些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它是心王心所就对了。
此明法随法行人,在此初禅中之心心数法也,从受想等念,乃至心舍,总意界,及意识界所属诸心,并余心心所,所起之随色无表等法,皆属禅定之体,故名为禅。
“此明法随法行人”,就是按了这个初禅修行的人,“在此初禅中之心心数法”,心数法,“所以”的“所”也有,“数目”的“数”也有,过去旧译就是这个“数”,那么新译就是“所”,那么都是一样的意思。“从受想等念,乃到心舍”等等,都是心所法。那么心王,就是意界、意识界,这是心王。“并余心心所”。那么所起的随色,就是无表色,这就是定共戒。这些都属于禅定的体,一个禅定的里边有那么多的成员,都是它里边——禅。这个禅里边就包含有那么多东西,不单是个三摩地。三摩地跟那个慧的观,即止观,这是特别重要的两个,其它的还有那么多。
复次,随法非禅,是随禅法。若心住、正住,此名禅。
这里还有一个禅的特殊的意义。“随法非禅”,就是说我们修禅的法,还没有得到禅的那个,它只是随顺禅的,这个不叫禅,“是随禅法”,是随顺了禅的一个法。一直到“心住“,“正住”,心能够住下来,而且不断地继续能住下来,这个得到之后,就是心一境性了,这才叫禅。
若依法随法行,非是禅,是随修禅之法行故。要依法而得心住、正住,是此中之谓禅。心住者,无沉不掉,远离盖障,对境专精不逸也;正住者,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一心,五支中安住。得定以后,如何护持之法者,
“若依法随法行”,我们根据初禅的法而修的时候,在修这个法的时候,开始是有觉有观,要离一切恶不善法等等,这是随法行,随顺了这个初禅的法的行,这个还不叫禅。“是随修禅之法行故”,是修初禅的前面的一些该修的行。“要依法而得心住”,把这个随法修成功了,得到心住的一个果来了,“心住、正住”,就是心一境性了,这个时候叫禅。那就是说还没有成就之前不叫禅。那么我们前面也讲过,哪怕得了第九这个心一境性,还没有得到轻安的时候也不能叫禅,要最殊胜的轻安相得到之后,才能叫禅,属于初禅的未到地定的开始,以前的没有得到圆满轻安之前都叫欲界定,根本不是色界的法。这里也是,在修行没有达到最后的初禅的时候,这些法虽然是能够产生禅定的法——随禅法,但是不能叫禅,要一直到最后轻安定生了之后,心一境性,奢摩他得到之后,毗钵舍那得到之后,这才叫禅。所以说“要依法而得心住、正住,是此中之谓禅”。
“心住者,无沉不掉”,沉掉都没有了,“远离盖障”,障盖都离完了,“对境专精不逸”,对了那个境,就是说我们修定的那个境,专精,可以专门住在上边,不会放逸了。“正住者,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一心,五支中安住”,心住在这边,正住就再能够继续住下去,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一心,五支里边能够继续地安定地住下去,这个就是说初禅五支。那么我看,还有几页?,再讲一点。
得是定已,护持威仪住,行微行,是名成就初禅行。
得了定以后,如何护持这个法呢?得了定之后,你不护持的话会退。那么你要护持,怎么护持呢?就得了定之后,我们说长养圣胎,得了定之后不是随心所欲,乱去搞起来了,这个酒馆子,跳舞厅都可以跳,我这个得了定了,反正我不会乱了——不行的,得定之后,还要“护持威仪住”。还是以前的那些助缘,还不能放逸的,一放逸,这是得定的支持力,你把支持的力量舍掉了,你这个定就也舍掉了,也就是要退掉的。所以得了定之后,并不能放逸,还要“护持威仪住”,“行微行”,这个叫“成就初禅行”。得了定以后千万不要“反正我已经定得到了,前面修的东西都可以放下了”,有的人就很自然地说,“啊,我已经到了彼岸了,我船不要了!”,你还没有到彼岸,你还仅仅得了个初禅,初禅之后,初禅的那些法不能舍,一舍的话,初禅会退。你真正到彼岸,什么呢?一切法空的道理全部证到了,那没有退的地方了,这叫无退。你还有退的地方,你还会退,要看到退,所退的地方是自性空,根本无所谓进,也无所谓退,这个时候你就不会退了,那你还早得很,所以说还得要护持,不要给它离开。
得定以后,慎勿舍离法行,放逸自便,必当严护戒行,威仪无失,诸根如律而住,身定心定,远离动摇;行微行者,多亲近,净细深入,精液微行不绝。
如是五支、七义,是名成就初禅之行法也。(以下显示法喻行相)
“得定以后,慎勿舍离法行”,以前随法行不能离开的,还得要仔细地护持,长养圣胎。“放逸自便”,不要放逸,得了定之后就自己什么都可以了。有的人就是开了悟之后,什么都行了,反正无修无证,什么东西都乱说一套,真的开悟都还不行,长养圣胎,何况你假开悟,这是乱套。我们这里初禅得到之后,这是舍利弗亲自从佛口里边接下来的圣语,不能放逸。“必当严护戒行”,还得要持戒行。所以说你说不要持戒,这个话,得了定还得要持戒,你怎么就现在定都没有,怎么不要持戒呢?“威仪无失”,威仪不能失。“诸根如律而住”,那么就是根律仪。“身定心定”,身能够定了之后,心自然趋定,那么你得了定之后,心如果一乱的时候,定还会动乱的,所以说你心还是要维持,身还是维持定,维持你这个心定下去,不要动摇。“远离动摇”,这样子身定之后,心才能安定下来,不会动摇。如果说你得了初禅之后,你就前面的都不要了,心就是乱起来了,定就也靠不住了,心也就不住定了。
“行微行”,不但是顺戒,严持威仪行,严持戒行。还要行微行的话,就是说前面所修的那些法都不要舍掉,多多地亲近,多多地串习地修,不但是串习修,要“净细深入”,一步一步地深入细修。“津液微行不绝”,就是前面说的(这个“津”字写这个“精”了,前面是三点水那个“津”,可能是印的印错了,或者抄的时候,我们以前讲的是手抄本,就是刻腊版的,这个就是“津液徧满”的这个“津”,三点水,天津的“津”)。“津液微行”,不要给它断掉。就是说一个是戒要把它护持好,身要定,心才能维持定,一个呢前面所修的那一套东西更深入细致地去做,把津液微行把它维持到不要断掉,一断掉的话,那就定会退失。
“如是五支、七义”,这个五支,初禅的五支,七个道理,“是名成就初禅之行法也”。要成就初禅,这个五支七义一定要知道,而且…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