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如是定住,甚深妙義,專著智慧,是名禅。
這樣子住在裏邊,開智慧了,定的作用,由定生慧麼,這個裏邊就來了。住在這個定裏邊,甚深的妙義,專門取著智慧的事情,叫禅。
前言止,此言觀,若得前說明了熾盛之止,自能決擇解了甚深妙義,乃至覺明慧行,專著通達,毗缽舍那。
“前言止”,這個叫觀。前面的止,大雲新雨之後,這是止的最圓滿的境界。那麼一切塵垢都沖掉,鳥獸也沒有出來,聲音一點也沒有,天上萬裏晴天,一片雲也沒有,全部下了雨之後都散掉了,雲都是下完了,那麼止的境界最高的就是這個情況,以這個比喻。
下邊說觀。“若得前說明了熾盛之止”,得了止之後就修觀,止觀雙運就是禅定。得到前面的熾盛的止之後,自然的功能會得“決擇解了甚深妙義”,法的妙義。我們現在的心不得止,所以說學的法都是粗皮,單表面上的,如果心得了止之後,就能夠深入到最甚深妙義,都闡發出來。
我們說印順法師他爲什麼那麼聰明,他就是說他們的同學,以前我南普陀碰到過,他就跟你說,他說他跟他同寮的,從小就年青的時候非常奇怪的,他可以早上看書,一直看到吃飯,中間不停,也不出去,頭也不歪,就是這麼專門看,吃了飯之後又可以一直看下去,看到晚上。這是這麼一個有定力的人,一個學者,他修定是沒有修,但從看書的研究法相的這個心,極細,極靜,其它東西不能打閑岔,他不會去對其他人生掉舉心,去看戲,看鬧熱,跟人家沖殼子,他不要的,他一天到晚抱到書本看的,所以他能夠深細,他的學問大。那麼定中的心更細了,那麼甚深妙義當然就出來了。那麼我們說由定生慧的道理就在此裏。
“乃至覺明”,先是抉擇,極簡擇,最極簡擇,乃至等等,“覺明慧行”,最後是“毗缽舍那”,最後通達到毗缽舍那,這是觀。那就是說禅定裏邊,先是舍煩惱,這是初步的把這障去掉,斷煩惱,然後産生喜樂,喜樂之後得止,得到最高的止,然後就有觀了。
複次,行人行覺觀,意喜心定,如(法)行人,若受、想、思惟、覺、觀、見慧、解脫、無癡、順、信、悅、喜、心進、心除、信欲、不放逸(等之)念、心舍、意界、意識界,及余隨色,是名禅。
“複次,行人行覺觀,意喜心定,如(法)行人”,這個“法”是海公上師加的,這個如法的行人,不是亂修的行人。“若受、想、思惟、覺、觀、見慧、解脫、無癡、順、信、悅、喜、心進、心除、信欲、不放逸(等之)”,這也加的。“念、心舍、意界、意識界”,這是心王,意界、意識界是心王,前面是心所。“及余隨色”,隨色就是定共戒,是色蘊,無表色。“是名禅”。這個裏邊就是說禅定的時候,它的隨行的心王心所,有定心所是一個,就是叁摩地。那麼跟叁摩地一起,必不孤行,有心所必有心王,有心王還有其它的徧行、別境等等,很多的心所法,這裏羅列了一些,入初禅定的一些心王心所法,跟它的“隨色”,就是定共戒,無表色。那麼這些法相名詞跟我們現在的有一些同的,有一些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就知道它是心王心所就對了。
此明法隨法行人,在此初禅中之心心數法也,從受想等念,乃至心舍,總意界,及意識界所屬諸心,並余心心所,所起之隨色無表等法,皆屬禅定之體,故名爲禅。
“此明法隨法行人”,就是按了這個初禅修行的人,“在此初禅中之心心數法”,心數法,“所以”的“所”也有,“數目”的“數”也有,過去舊譯就是這個“數”,那麼新譯就是“所”,那麼都是一樣的意思。“從受想等念,乃到心舍”等等,都是心所法。那麼心王,就是意界、意識界,這是心王。“並余心心所”。那麼所起的隨色,就是無表色,這就是定共戒。這些都屬于禅定的體,一個禅定的裏邊有那麼多的成員,都是它裏邊——禅。這個禅裏邊就包含有那麼多東西,不單是個叁摩地。叁摩地跟那個慧的觀,即止觀,這是特別重要的兩個,其它的還有那麼多。
複次,隨法非禅,是隨禅法。若心住、正住,此名禅。
這裏還有一個禅的特殊的意義。“隨法非禅”,就是說我們修禅的法,還沒有得到禅的那個,它只是隨順禅的,這個不叫禅,“是隨禅法”,是隨順了禅的一個法。一直到“心住“,“正住”,心能夠住下來,而且不斷地繼續能住下來,這個得到之後,就是心一境性了,這才叫禅。
若依法隨法行,非是禅,是隨修禅之法行故。要依法而得心住、正住,是此中之謂禅。心住者,無沈不掉,遠離蓋障,對境專精不逸也;正住者,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一心,五支中安住。得定以後,如何護持之法者,
“若依法隨法行”,我們根據初禅的法而修的時候,在修這個法的時候,開始是有覺有觀,要離一切惡不善法等等,這是隨法行,隨順了這個初禅的法的行,這個還不叫禅。“是隨修禅之法行故”,是修初禅的前面的一些該修的行。“要依法而得心住”,把這個隨法修成功了,得到心住的一個果來了,“心住、正住”,就是心一境性了,這個時候叫禅。那就是說還沒有成就之前不叫禅。那麼我們前面也講過,哪怕得了第九這個心一境性,還沒有得到輕安的時候也不能叫禅,要最殊勝的輕安相得到之後,才能叫禅,屬于初禅的未到地定的開始,以前的沒有得到圓滿輕安之前都叫欲界定,根本不是色界的法。這裏也是,在修行沒有達到最後的初禅的時候,這些法雖然是能夠産生禅定的法——隨禅法,但是不能叫禅,要一直到最後輕安定生了之後,心一境性,奢摩他得到之後,毗缽舍那得到之後,這才叫禅。所以說“要依法而得心住、正住,是此中之謂禅”。
“心住者,無沈不掉”,沈掉都沒有了,“遠離蓋障”,障蓋都離完了,“對境專精不逸”,對了那個境,就是說我們修定的那個境,專精,可以專門住在上邊,不會放逸了。“正住者,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一心,五支中安住”,心住在這邊,正住就再能夠繼續住下去,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一心,五支裏邊能夠繼續地安定地住下去,這個就是說初禅五支。那麼我看,還有幾頁?,再講一點。
得是定已,護持威儀住,行微行,是名成就初禅行。
得了定以後,如何護持這個法呢?得了定之後,你不護持的話會退。那麼你要護持,怎麼護持呢?就得了定之後,我們說長養聖胎,得了定之後不是隨心所欲,亂去搞起來了,這個酒館子,跳舞廳都可以跳,我這個得了定了,反正我不會亂了——不行的,得定之後,還要“護持威儀住”。還是以前的那些助緣,還不能放逸的,一放逸,這是得定的支持力,你把支持的力量舍掉了,你這個定就也舍掉了,也就是要退掉的。所以得了定之後,並不能放逸,還要“護持威儀住”,“行微行”,這個叫“成就初禅行”。得了定以後千萬不要“反正我已經定得到了,前面修的東西都可以放下了”,有的人就很自然地說,“啊,我已經到了彼岸了,我船不要了!”,你還沒有到彼岸,你還僅僅得了個初禅,初禅之後,初禅的那些法不能舍,一舍的話,初禅會退。你真正到彼岸,什麼呢?一切法空的道理全部證到了,那沒有退的地方了,這叫無退。你還有退的地方,你還會退,要看到退,所退的地方是自性空,根本無所謂進,也無所謂退,這個時候你就不會退了,那你還早得很,所以說還得要護持,不要給它離開。
得定以後,慎勿舍離法行,放逸自便,必當嚴護戒行,威儀無失,諸根如律而住,身定心定,遠離動搖;行微行者,多親近,淨細深入,精液微行不絕。
如是五支、七義,是名成就初禅之行法也。(以下顯示法喻行相)
“得定以後,慎勿舍離法行”,以前隨法行不能離開的,還得要仔細地護持,長養聖胎。“放逸自便”,不要放逸,得了定之後就自己什麼都可以了。有的人就是開了悟之後,什麼都行了,反正無修無證,什麼東西都亂說一套,真的開悟都還不行,長養聖胎,何況你假開悟,這是亂套。我們這裏初禅得到之後,這是舍利弗親自從佛口裏邊接下來的聖語,不能放逸。“必當嚴護戒行”,還得要持戒行。所以說你說不要持戒,這個話,得了定還得要持戒,你怎麼就現在定都沒有,怎麼不要持戒呢?“威儀無失”,威儀不能失。“諸根如律而住”,那麼就是根律儀。“身定心定”,身能夠定了之後,心自然趨定,那麼你得了定之後,心如果一亂的時候,定還會動亂的,所以說你心還是要維持,身還是維持定,維持你這個心定下去,不要動搖。“遠離動搖”,這樣子身定之後,心才能安定下來,不會動搖。如果說你得了初禅之後,你就前面的都不要了,心就是亂起來了,定就也靠不住了,心也就不住定了。
“行微行”,不但是順戒,嚴持威儀行,嚴持戒行。還要行微行的話,就是說前面所修的那些法都不要舍掉,多多地親近,多多地串習地修,不但是串習修,要“淨細深入”,一步一步地深入細修。“津液微行不絕”,就是前面說的(這個“津”字寫這個“精”了,前面是叁點水那個“津”,可能是印的印錯了,或者抄的時候,我們以前講的是手抄本,就是刻臘版的,這個就是“津液徧滿”的這個“津”,叁點水,天津的“津”)。“津液微行”,不要給它斷掉。就是說一個是戒要把它護持好,身要定,心才能維持定,一個呢前面所修的那一套東西更深入細致地去做,把津液微行把它維持到不要斷掉,一斷掉的話,那就定會退失。
“如是五支、七義”,這個五支,初禅的五支,七個道理,“是名成就初禅之行法也”。要成就初禅,這個五支七義一定要知道,而且…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