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做到,那麼初禅就得到了,這是因緣具足則能得定,這五支七義的因緣沒有,你的定也就得不了。那麼下邊是講法喻,今天還有幾分鍾,我們講一點點。
D5 法喻行相
E1 身
若比丘身,離生喜樂,津液徧滿。
這就是說得了定之後的觸的相,有四個階段——津、液、徧、滿,津就是開始生起來,液麼慢慢地增加,徧是大部分有了,滿呢周身全部得了這個喜樂的觸。那麼是定呢,真正得定,就要津液徧滿的四個階段。
此先明身義。身者,我執之實現,五蘊惑業緣生無體,實無我及我所有身。但初修行人,無此身相,法無所依,以幻離幻故。
“此先明身義”,“若比丘身”,我們先說身,什麼叫身?“我執之實現”,我們現在就是“我”,薩迦耶見,我執,我執所執到的一個現實的東西就叫身。“五蘊惑業緣生無體”,這個身是五蘊,煩惱業所感的,它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個體,實際上沒有自性的,所以沒有自性的體,是沒有的,是因緣和合而生,由過去的煩惱造業,感到現在的五蘊身,這個呢業惑果,十二因緣。那麼他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的。
這個要爲什麼呢?我們說最重要的就是修定的人不能執著身。外道就執身,執這個身上的樂觸,要執這個身,要羅漢不壞身等等,你執著這個身的話,一切毛病均從此起。修禅定的人,一定要知道自性空。“我”的這個“我”、這個身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雖然它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是有自性的,不能執著,一執著的話就會生毛病。所以說先要明白,我們說正修的時候要通達一切法空自性,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指修正修,不是加行,是真的這個正修的禅。正修的時候,初禅的時候如果你法自性空的道理不知道,就成外道了,執著自己身了。這個喜樂觸生起來非常舒服的,不要看輕了,好象文字上看看,生了個喜觸、樂觸,好象沒有什麼,真正生到的時候,就是大喜若狂,踴躍,這個不能靜下來了,那這個東西你執著這個身體的話,那就成外道了。身體上起了極大的變化,也可以發一點小的通。那麼這個一定要知道五蘊是假合之體,沒有自性的,否則的話就會執著身相,就變外道。“實無我及我所有身”,這個我體主宰沒有的,那麼我所有的身體也是沒有的,這個一定要知道。
“但初修行人,無此身相,法無所依”,但是修行的人,你身你說沒有的,那麼離生喜樂從何而起呢?這個法就沒有所依靠的地方了。“以幻離幻故”,以幻的身體來離如幻的那些煩惱、業、生死。“以幻離幻”,這個法相裏邊名字很多,以楔出楔,這個兩個枝,這個《圓覺經》等等說,兩個樹枝互相地磨擦生火,結果兩個枝都燒掉了,那麼證到自性空了。在沒有空之前,你說那個磨擦的樹枝不要磨,那你這個煩惱的樹枝你怎麼會空掉呢?以修觀的覺觀的樹枝跟煩惱去磨擦,結果磨擦生火了之後,覺觀,煩惱燒掉了,空了,覺觀也空掉了,這個叫無修無證。沒有證到煩惱空之前,你說無修無證,把覺觀丟掉了,把戒定慧丟掉了,那就永遠是生死流轉受苦的人了。所以這些我們要空性的道理,雖然不能全部把中觀掌握到,至少要懂一點,否則的話就是外道,要生執著的。所以這裏海公上師特別地強調,書上沒有講的,他就講了很多,這個身的問題,書後邊還是講了一些,他把後面的搬到前頭來講了。
又此身者,非受行五欲之身,是聖心入聖道,離欲惡不善法,無垢之比丘身(或同此性者),律儀中住之比丘人,由斷離欲惡法出生之喜樂受受者,假名比丘身。離生喜樂,即是津液徧滿。
“又此身者,非受行五欲之身,是聖心入聖道,離欲惡不善法,無垢之比丘身(或同此性者)”,這個身並不是我們享受五欲的身,是依聖心,就是依無漏的心進入聖道,順了無漏的心修無漏的道,最後證入聖道,“離欲惡不善法”,沒有垢的比丘身,就是修行的人。“或同此性者”,同此性就是包括七種,假使佛弟子有解脫的那個心的,就是發了這個出離心的,都能證這些,那麼發菩提心的證這個菩提果。就是只要有這個比丘身的、解脫的、菩提的,指這一些心的人,都算在裏頭,這個身。就是說這個如幻的身作用還是要起,我們要起什麼?起好的作用,“聖心入聖道”,不要拿這個身去享受五欲。那麼同樣一個身就看你怎麼用。修行的人,就把這個身修行去了,離惡不善法,最後證果證道,那是有暇的圓滿的身得到恰當的用處。如果你把這個身,可貴的難得人身去享受五欲了,現在的人都這麼說,好容易得了個身,就幾十年,趕快盡量享受,享受完了,兩眼一瞪,以後就享受不了了,這是最庸俗的一些無知愚癡的話,他不知道有叁世,也不知道這個身從何而來。要得到人身,都是過去在叁寶前培了極大的福,也做了很大的供養,也發了很好的願,希望將來得人身,修佛法等等,才碰到一個人身得到,又好容易滿過去的願碰到佛法了,你再糊裏糊塗,那這糟糕了,這個是不要怪人家,佛是加持你的,你自已不要加持就完了。
“律儀中住之比丘人”,這個身指就是在律儀中的比丘。那麼假使說律儀中的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等等,都可以包在裏頭,只要有堅強的出離心、菩提心的都在這個裏頭。“由斷離欲惡法出生之喜樂受受者”,就是有斷、離欲界的五欲,還有惡法,所出生的這個喜樂受,這個受者,能夠受這個喜樂受的那個人,就是一個比丘,或是其他的佛弟子。這個“假名比丘身”,這個受者,這個身體我們假安個名字叫比丘身,這裏是再叁強調我們這個身假安立的,不要像外道一樣執著這個身,不但是現在要享受樂觸,還要什麼羅漢不壞身等等,天地同壽等等,都是把這個身執得非常緊,這個就是毛病的出來就在這個裏頭。所以海公上師經常,海公上師因爲他禅定功夫極好,很多外道出了毛病了都要找他,海公上師就經常跟他們指出,你們這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執身,如果你把身放下,那才解決得了問題,身執不放下的話,病越來越厲害的。那麼外道能把身執放下的畢竟還是少數,所以他們聽了毛骨悚然,但是能夠改過來的有還是有,但並並是全部,算少數。得了海公上師威信之下勸化過來的不少,但是沒有碰到海公上師,或者即使跟他說了不相信的也有不少。
那麼這樣子,這個身我們就要搞清楚,因爲下面津液徧滿都是觸的一些相,如果你把這個身執著之後,那就成了外道去了,所以一定要把身是五蘊假安立的,沒有實在的體的,但是要修行又必須要假這個幻體來修如幻的法,那麼才能夠得到證果證道。所以這個身要知道是這麼回事,不要起執著的心。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十二講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離生喜樂,津液徧滿”。那麼著重的說一個身不要執著,是緣起和合而有的,不是實在有的,那麼這樣子就不會落入外道。但是這個身我們說並不是說不要,還是要利用,但是利用呢,不要執著,就是說作用是有的,自性是沒有的。
E2 離生喜樂
此身盡離生喜樂,津液徧滿,無有減少。
此身盡者,謂此離生喜樂之行相,徧滿眼等諸根,身支骨節肉體,脈系精血,風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潤,諸身處處調適悅愉,無余剩處,故名盡。
即此離生喜樂之津液偏滿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動止在念,無有減少。
此下以喻顯法,務必善思,法喻和合。
今天接下去,“此身盡離生喜樂,津液徧滿,無有減少”。
“此身盡”,整個的身體充滿了這個喜樂,離生喜樂,這是盡。“謂此離生喜樂之行相,徧滿眼等諸根,身支骨節肉體,脈系精血,風息等道,莫不充洽和潤,諸身處處調適悅愉,無余剩處,故名盡”。就是說這個離生喜樂,津液徧滿,把全身充滿了,所有的六根,“眼等諸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支”,我們的身,支節、骨、肉、脈系、精血,“風息”就是等于呼吸的出入道,這個毛孔、鼻息等等,全部充滿這個津液徧滿的喜樂的情況,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充洽和潤。“諸身處處調適悅愉”,全身舒服,那麼這個打比喻,就是說一個人等于說身體好象處在兜羅綿裏面,兜羅綿是最軟的棉花,全部是和潤的,這個是非常的舒服的一個感覺。“無余剩處”全身充滿,沒有地方剩下來,沒有的。所以叫“盡”,“盡”就是徧滿全身的意思。
“即此離生喜樂之津液徧滿之相,在定出定,存想微行,動止在念,無有減少。”那麼這個就是護持這個津液徧滿,不要給它失掉。即使你在定也好,出定也好,心裏微行要把它保持好。微行就是什麼呢?這個念頭不要放下,你是修禅定的,即使出定之後,禅定的這個念,並不是在定中一樣修,就是要修定的這個念不要把它停下來。等于說老母鶏孵蛋一樣的,即使它去找食物吃的時候,或者是其它的要大小便的時候,要離開它的窩,但是它心裏總系念著那個窩裏的小的那個蛋。這個我們說即使在不是修定的時候,還是把定的這個味道系念在心,只要心裏存念就有微行,如果你心裏頭放下了,不准備修了,那麼這個微行也就斷掉了。所以說“動止在念”,動也好止也好這個念不要停下來,“無有減少”,這個就是護持。在出定的時候,只要存念,這個微行還是繼續地流下去,不會停下來的。那麼假使你說這個出了定之後全部忘掉了,把這個定忘掉了,去搞其它事情去了,那麼這個定就減退了。
“此下以喻顯法”,下邊打個比喻,“務必善思”,這個法、喻兩個有很密切的意思在裏頭,所以說要“善思”,善巧地思惟,把法跟喻兩個是配合起來。
E3 以喻…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