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釋,何謂“禅”?
165、 何謂“舍心垢”?
166、 觀禅行功德、智慧深淺,當于何處觀?
167、 何謂“現世樂行”?
168、 “明了”、“熾盛”、“清淨”指何?
169、 何謂“甚深妙義”、“專著智慧”?
170、 “複次,行人行覺觀”至“及余隨色”指什麼?
171、 何謂“隨法非禅,是禅隨法”?
172、 得初禅定已,該怎麼辦?
173、 論中釋“比丘身”應如何解釋?
(第十二講)
174、 何謂“此身盡離生喜樂”?
175、 “善洗浴師,善洗浴師弟子”喻何法?
176、 “澡豆作抟”喻何法?
177、 何謂“不幹不濕,內外和潤”?
178、 得定已,如何保持?
179、 雲何“津”?
180、 雲何“液”?
181、 雲何“徧”?
182、 雲何“滿”?
183、 “生”與“起”何別?
184、 何謂“觸”?有幾種?
185、 何謂“證”?
186、 何謂“微行”?
187、 農夫溉田喻配津液徧滿,如何配合?
188、 水還瀼水口,何喻?
189、 何謂“以皮住血”?
190、 論中如何“製止味定”?
191、 論中津液徧滿時,不應以身爲境界,爲什麼?
192、 不應以身爲境界,應以何法爲境界?
193、 海公上師感歎信仰如來及尊者教法,以何生大歡喜?
194、 得禅定離生喜樂已,有何禅報?
195、 禅報與十叁助行,有何關聯?
196、 雲何出生“炙、暖、熱、燃、焦”等五法?
197、 雲何出生“厭惡”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礙之六法?
198、 雲何除“身炙”等乃至“得樂無煩惱金剛”?
199、 得禅定後,顯發之功德雲何?
200、 “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無有我”說此有何義利?
201、 何謂“七共欲染”?
202、 自觀內心,七共欲染斷否?該如何對治?
1《律海十門》:結戒十義:一,攝取于僧;二,令僧歡喜;叁,令僧安樂;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長;六,難調者調;七,慚愧者安;八,斷現有漏;九,斷當有漏;十,正法久住。
2《俱舍論頌疏》卷第十六:“頌曰:惡身語意業,說名叁惡行,及貪瞋邪見,叁妙行翻此。釋曰:叁業不善,名叁惡行。意惡行中,非直意業,及取貪瞋邪見,亦名意惡行。”
3《俱舍論頌疏》卷第十六:“叁妙行者,翻叁惡行,謂身語意一切善業,及非意業,無貪無瞋正見也。亦名叁清淨,通有漏善及無漏善。”
4《印光大師文鈔》:“譬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大根則拂雲以蔽日。小根則長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隨心而勝劣。然善根苟種.佛果終成。縱不能即獲巨益,亦必以因茲度脫。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謂欤。”
5七聖財:謂信、戒、聞、慚、愧、舍、慧。
6《俱舍論頌疏》 :「不重賢善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假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謂慚,于罪見怖說名謂愧。翻第二釋,于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爲愧。」
7《法蘊足論》:“爾時世尊。告苾刍衆。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爲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贊歎喜足。不爲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于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淩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于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于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淩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謂我多聞賢聖弟子。成就如是四聖種者。若依東西南北方住。不樂居彼。而彼樂居。于樂不樂。俱能含忍。”
8《俱舍論頌疏》卷十叁:“勝義善解脫,自性慚愧根,相應彼相應,等起色業等,翻此名不善,勝無記二常。釋曰:勝義善解脫者,涅槃名解脫,以涅槃中,最極安隱,衆苦都寂,猶如無病,是善是常,故名爲勝;有實體故,複名爲義;故此涅槃,名勝義善。自性慚愧根者,根謂無貪等叁善根、及慚愧二,此之五法,體性是善,猶如良藥,名自性善。相應彼相應者,上相應是標,下相應是釋,謂彼前無貪等五余心心所,自性非善,與彼相應,而得善名,名相應善。如雜藥水。等起色業等者,色業謂身語表無表業等,等取不相應中四相及得,二無心定,此等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應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藥汁所引生乳。”
9《俱舍論頌疏》卷十叁:“翻此名不善者,翻此四善立四不善。勝義不善,謂生死法。由生死法,苦爲自性,極不安隱,猶如痼疾。自性不善,謂無慚愧及貪瞋等叁不善根,性是不善,猶如毒藥。相應不善,除無慚愧等外余心心所法,要與無慚愧等相應,方名不善,如雜毒水。等起不善,謂身語業,不相應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相應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藥汁所引生乳。”
10《俱舍論頌疏》卷十九:“頌曰:不善根欲界,貪瞋不善癡。釋曰:唯欲界系。一切貪瞋,及不善癡,簡身邊見相應癡也,名不善根。有叁義:一唯不善,二是煩惱,簡隨煩惱也,叁與一切不善爲根。由具叁義,名不善根。所余煩惱,非不善根,義准可知。”
11《俱舍論頌疏》卷二十二:“此下第一。列徧知名。且徧知有二。一智徧知。二斷徧知。智徧知者。謂無漏智。于四谛境。周徧而知。名智徧知也。斷徧知者。謂即諸斷。斷即是擇滅。由斷顯故。擇滅名斷。斷徧知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徧知是因。斷名爲果。故斷名徧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
論雲。爲一切斷立一徧知(問也)。不爾(答也)。雲何(征也)。
頌曰:斷徧知有九 欲初二斷一 二各一合叁 上界叁亦爾 余五順下分 色一切斷叁
論曰。諸斷總立九種徧知。謂叁界系見谛所斷煩惱等斷立六徧知。所余叁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叁徧知。且叁界系見谛所斷煩惱等斷立六雲何。謂欲界系初二部斷立一徧知。初二部言即顯見苦見集所斷。次二部斷各立一徧知。次二部言顯見滅道斷。如是欲界見谛所斷煩惱等斷立叁徧知。如欲界叁上界亦爾。謂色無色二界所系。亦初二斷一二各一合叁。是見苦集見滅見道所斷法斷合立叁義。如是名爲叁界見谛所斷法斷六種徧知。余叁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叁雲何。謂欲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徧知。應知即是五順下分結盡徧知。幷前立故。色界所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徧知。應知此即是色愛盡徧知。無色界系修道所斷煩惱等斷立一徧知。即一切結永盡徧知。此亦幷前合立一故。如是名爲叁界修道所斷法斷叁種徧知。以何因緣色無色界修道所斷煩惱等斷別立徧知非見所斷。以修所斷治不同故。如是所立九種徧知。”
《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