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何谓“禅”?
165、 何谓“舍心垢”?
166、 观禅行功德、智慧深浅,当于何处观?
167、 何谓“现世乐行”?
168、 “明了”、“炽盛”、“清净”指何?
169、 何谓“甚深妙义”、“专着智慧”?
170、 “复次,行人行觉观”至“及余随色”指什么?
171、 何谓“随法非禅,是禅随法”?
172、 得初禅定已,该怎么办?
173、 论中释“比丘身”应如何解释?
(第十二讲)
174、 何谓“此身尽离生喜乐”?
175、 “善洗浴师,善洗浴师弟子”喻何法?
176、 “澡豆作抟”喻何法?
177、 何谓“不干不湿,内外和润”?
178、 得定已,如何保持?
179、 云何“津”?
180、 云何“液”?
181、 云何“徧”?
182、 云何“满”?
183、 “生”与“起”何别?
184、 何谓“触”?有几种?
185、 何谓“证”?
186、 何谓“微行”?
187、 农夫溉田喻配津液徧满,如何配合?
188、 水还瀼水口,何喻?
189、 何谓“以皮住血”?
190、 论中如何“制止味定”?
191、 论中津液徧满时,不应以身为境界,为什么?
192、 不应以身为境界,应以何法为境界?
193、 海公上师感叹信仰如来及尊者教法,以何生大欢喜?
194、 得禅定离生喜乐已,有何禅报?
195、 禅报与十三助行,有何关联?
196、 云何出生“炙、暖、热、燃、焦”等五法?
197、 云何出生“厌恶”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碍之六法?
198、 云何除“身炙”等乃至“得乐无烦恼金刚”?
199、 得禅定后,显发之功德云何?
200、 “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说此有何义利?
201、 何谓“七共欲染”?
202、 自观内心,七共欲染断否?该如何对治?
1《律海十门》:结戒十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信;五,信已增长;六,难调者调;七,惭愧者安;八,断现有漏;九,断当有漏;十,正法久住。
2《俱舍论颂疏》卷第十六:“颂曰:恶身语意业,说名三恶行,及贪瞋邪见,三妙行翻此。释曰: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瞋邪见,亦名意恶行。”
3《俱舍论颂疏》卷第十六:“三妙行者,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意业,无贪无瞋正见也。亦名三清净,通有漏善及无漏善。”
4《印光大师文钞》:“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大根则拂云以蔽日。小根则长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佛果终成。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
5七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
6《俱舍论颂疏》 :「不重贤善名为无惭也。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假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谓惭,于罪见怖说名谓愧。翻第二释,于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7《法蕴足论》:“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圣种。是最胜。是种姓。是可乐。现无杂秽。曾无杂秽。当无杂秽。一切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无能以法而讥毁者。何等为四。谓我多闻贤圣弟子。随得衣服。便生喜足。赞叹喜足。不为求觅衣服因缘。令诸世间而生讥论。若求不得。终不懊叹。引颈悕望。拊胸迷闷。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着。耽嗜迷闷。藏护贮积。于受用时。能见过患。正知出离。彼由随得衣服喜足。终不自举凌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如是弟子。随得饮食。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随得卧具。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爱断乐断。精勤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勤随学。于修爱乐。彼由如是断修爱乐终不自举凌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谓我多闻贤圣弟子。成就如是四圣种者。若依东西南北方住。不乐居彼。而彼乐居。于乐不乐。俱能含忍。”
8《俱舍论颂疏》卷十三:“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翻此名不善,胜无记二常。释曰:胜义善解脱者,涅槃名解脱,以涅槃中,最极安隐,众苦都寂,犹如无病,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故此涅槃,名胜义善。自性惭愧根者,根谓无贪等三善根、及惭愧二,此之五法,体性是善,犹如良药,名自性善。相应彼相应者,上相应是标,下相应是释,谓彼前无贪等五余心心所,自性非善,与彼相应,而得善名,名相应善。如杂药水。等起色业等者,色业谓身语表无表业等,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二无心定,此等诸法,名等起善。以是自性及相应善所等起故而得善名。如良药汁所引生乳。”
9《俱舍论颂疏》卷十三:“翻此名不善者,翻此四善立四不善。胜义不善,谓生死法。由生死法,苦为自性,极不安隐,犹如痼疾。自性不善,谓无惭愧及贪瞋等三不善根,性是不善,犹如毒药。相应不善,除无惭愧等外余心心所法,要与无惭愧等相应,方名不善,如杂毒水。等起不善,谓身语业,不相应中四相及得,以是自性相应不善所等起。故如毒药汁所引生乳。”
10《俱舍论颂疏》卷十九:“颂曰:不善根欲界,贪瞋不善痴。释曰:唯欲界系。一切贪瞋,及不善痴,简身边见相应痴也,名不善根。有三义:一唯不善,二是烦恼,简随烦恼也,三与一切不善为根。由具三义,名不善根。所余烦恼,非不善根,义准可知。”
11《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二:“此下第一。列徧知名。且徧知有二。一智徧知。二断徧知。智徧知者。谓无漏智。于四谛境。周徧而知。名智徧知也。断徧知者。谓即诸断。断即是择灭。由断显故。择灭名断。断徧知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徧知是因。断名为果。故断名徧知者。是果上。立因名也。
论云。为一切断立一徧知(问也)。不尔(答也)。云何(征也)。
颂曰:断徧知有九 欲初二断一 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尔 余五顺下分 色一切断三
论曰。诸断总立九种徧知。谓三界系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六徧知。所余三界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三徧知。且三界系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六云何。谓欲界系初二部断立一徧知。初二部言即显见苦见集所断。次二部断各立一徧知。次二部言显见灭道断。如是欲界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三徧知。如欲界三上界亦尔。谓色无色二界所系。亦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是见苦集见灭见道所断法断合立三义。如是名为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徧知。余三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三云何。谓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徧知。应知即是五顺下分结尽徧知。幷前立故。色界所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徧知。应知此即是色爱尽徧知。无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徧知。即一切结永尽徧知。此亦幷前合立一故。如是名为三界修道所断法断三种徧知。以何因缘色无色界修道所断烦恼等断别立徧知非见所断。以修所断治不同故。如是所立九种徧知。”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