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爲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爲解脫。

  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這個“內”,對色貪著——身體的貪著的已經除掉,爲了使它鞏固,再堅固,還要觀外不淨,外色不淨再要觀。

  有的人說,我已經貪除掉,可以放心到處去遊覽,柳下惠一樣坐懷不亂,坐在我的懷抱裏也不會起壞念頭。你這樣子是不是保險?不敢說。碰到不好的話,煩惱發起來,比以前還要厲害。老修行,就是說,煩惱壓久了之後,要麼不爆發,一爆發的話,比凡夫一般人還厲害。這我們從瞋的煩惱經常看到的。有的人,老修行,不發脾氣,平時很好,但是一旦他要發脾氣來,比什麼人脾氣還厲害。這個就是老修行的煩惱壓久,他要麼不爆發,一爆發的話很厲害的。這是煩惱沒有斷掉,沒有保險,不敢放松。所以說,“內無色”——即使內心的色身貪著除掉,還要觀,觀得怎麼樣,觀得鞏固下來,再不會動搖,這個時候才可以說放心。

  

  第叁講

  

  《定道資糧頌 》。昨天兩組的討論有兩個問。

  

  問題解答

  

  什麼是共菩提?

  “共菩提”就是書上最後第叁行,“共菩提無量”,“共菩提”的“共”,是共聲聞緣覺的。這個叁十七道品、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等等是聲聞乘、菩薩乘都有的,共的。後面的十力、四無畏是不共法,只有佛有,是不共的。

  

  見道所斷的八十八使,修道所斷的是八十一品,那麼這十個纏在哪裏斷?

  這是這樣子的,根本煩惱有十個,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還有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見,這是五利使。這十個是根本煩惱。這些煩惱之外,其他還有些小的煩惱是跟隨大煩惱走的,大的煩惱斷了之後,小的也就斷了。那麼這裏十個纏,《俱舍》裏邊講得比較細的。我們這裏很多都是引《俱舍》的,所以《俱舍》學好,其他的書你都可以用《俱舍》作注解來講了。那麼這裏也同樣,十個纏裏邊無慚、無愧、昏沈、睡眠、掉舉這五個,假使你跟見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那麼見道的時候就斷了,假使這幾個煩惱跟修所斷的煩惱相應的時候,那麼修所斷的煩惱斷的時候,它也跟著斷掉——跟著大的,跟了根本煩惱一起斷的。就是修所斷的跟了修道的煩惱斷,假使跟見所斷相應的,見的八十八使斷的時候它也斷掉,這是前面五個。後邊,嫉、悭、忿、覆、悔,這五個修道的時候斷,不是見道所斷的。這些就是小隨煩惱,是自力起的,不跟其他煩惱相應的,是修道所斷的。

  

  ……見道不退?見道之後是否會有“隔陰之迷”?

  “隔陰之迷”是禅宗的話。禅宗的開悟,層次很多,小小的一點悟,也叫悟,大徹大悟是見道,這看你悟的什麼。在我們教下,見了道之後一般是不會退的,但是這個迷,見道之後,如果是初果的話,他還會成家的。因爲他見道的煩惱斷了,修道的煩惱沒有斷,他對這個男女的煩惱並沒有斷掉。但是因爲見道的煩惱斷掉,這個煩惱很輕,它起來之後只要有人一說,它就可以息下去。那麼初果以上的,他們投生以後,做居士的也有,不一定說都出家的。這一些是不是屬于禅宗的迷,我們就不一定去硬配,我們學教下,就教言教,就講教,不要去硬配。因爲禅宗的開悟層次很多。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說開了悟的,授了記的,那麼這些人到底是真的悟,怎麼悟的,這個就不好說了。

  

  八背舍解脫(續)

  第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就是說內裏邊對色身有貪著,這個貪心如何把它去掉?就是觀外面的色,外面的不淨觀、九想觀,還有外面的屍體變顔色、腐爛、化膿、生蛆,……最後化成白骨。這樣子對外邊觀察來除內心的煩惱。

  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因爲第一個既然已把內心的煩惱——貪煩惱解除,但是還不敢說鞏固。要使它更堅牢,還要繼續觀外色不淨。所以我們不要得少爲足,有的人得了一點點好處,就以爲自己沒有問題。不但是得了好處,甚至于沒有得好處——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這也是很現實的。我在寶光寺有一位學生,他是五臺山來的,他說:“男女這一關我是經過很多,這一關我是好保險,不會犯的。”這個才多少歲呢?才二十多歲的人說那麼大話。後來這個話傳到我這裏來,他們同學裏邊也說,我就問他,我說:“你得了叁果沒有?”他說:“沒有。”“沒有,你怎麼敢說這個話呢?你的煩惱還在。”

  我們說煩惱的發生,第一個是煩惱種子沒有斷,煩惱在,第二個順了煩惱的境起來,再一個非理作意,就是不能夠如理作意觀想。那麼第一個,你煩惱種子沒有斷掉,種子沒有斷,就是任何時候都有爆發的可能性。因爲你還沒有得禅定,也沒有證果,你的非理作意是可以起來的。那麼外邊的境更不要說,因爲你以前所看到的那些境,你認爲是不會動心的,那對你沒有緣的;如果是你有緣的境來,你非動心不可,甚至于一種很差的境,就是下劣的境,不是淨妙的境,但是過去有緣的,他會鈎上,就會起煩惱。這是因爲過去的習氣——等流果,對那個有情以前有很多的那些不清淨的關系的,那麼這一輩子你不要碰到她,碰到她之後你就沒有抵抗力。除非你是證果證道,有叁果以上的保險,種子斷掉;那麼叁果以下,如理作意提起來,也可以避免。如果你是凡夫,如理作意沒有,種子又沒有斷,這個境現前的時候你肯定打敗仗。

  那麼你要修。我們考試的那個題——“如何能夠遇到敵人不敗呢?”那就要修不淨觀,要修這些,或者是定共戒、道共戒,這些得到了就可以不會失敗的。道共戒是證果以上的;定共戒,得了定以上的。沒有得定的,不淨觀要多修,不淨觀真正要修成功,還得要得定,沒有定的不淨觀是沒有力的。所以說真正要保險的話,非要得定不可,要把這些不淨觀修好。

  那麼這個“內無色”,就是說定中把不淨觀修好,修好了他還不敢說橫話,還要再觀外色,再多觀一些,使它堅固,然後碰到境界就不會敗。不要說才得到定了就保險,也不敢說。所以說,第二個“內無色”,裏邊對色貪是沒有,但是還要再觀外色的不淨,然後使它鞏固、堅牢。

  

  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證得此淨解脫于身中,具足圓滿,安住于定,名身作證具足住。

  第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不淨色觀了之後,內的煩惱沒有,但是你觀淨色是不是煩惱還不起,這個還得要考驗。所以第叁個觀“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是觀淨色,你看到清淨的色、好的色,使內心不起貪心。

  這個是深一層的,我們說就是密法。海公上師說《阿含經》裏邊,密法都包在裏頭。印順法師說《阿含經》裏邊,中觀的道理都包在裏頭。那就是《阿含經》並不是我們漢地所說的就是小乘經,真正有智慧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印順大師是中觀家,他看到《阿含經》裏面包含很多中觀的道理;海公上師是密法的成就者,他看到《阿含經, 》裏邊很多密法在裏頭。

  這個很明顯是密法的成分,這是“淨解脫”,觀清淨的色而不起貪心。這個比前面兩個要高,前面是觀不淨色,你不起貪心;這個我們說還不希奇,不淨的人你起什麼貪心呢?當然不起。但是觀清淨的也不起貪心,這個就是更高,這叫“淨解脫”。觀淨妙的色,令貪心不起,這個叫“淨解脫”,就是觀了淨色還能解脫,不染著。這個解脫在身裏邊證得叫“身作證”。身作證圓滿地具足,不是一點點證,圓滿地、具足地證得叫“具足住”。那就是要功夫到家,全部得到,不是才嘗了一點味道,就停下來,這個還不能說第叁個解脫。要淨解脫真正證到,不但是證到,具足圓滿地證到——“具足住”。

  這是功夫很深的,一般要得了四禅以上才能修第叁個解脫。開頭兩個解脫,初、二禅得到之後就能修,第叁個解脫四禅以上,要第四禅才能修。第四禅是禅定裏邊最厲害的,成佛也是第四禅成的。所以說一些最殊妙的功德,都是從第四禅來的。

  就這一點我們想一想,那一天我們說的這個居士,他寫信來,他說他現在知道佛教是最高,以前修氣功道家,他認爲不高。佛教,他說就在可貪的境裏邊除貪。聽起來好象很對,但是他要介紹幾個年輕的居士,他要看到可貪的境來去貪。你是什麼人?你得了幾禅?半個禅有沒有得到,你怎麼可以修這個法?所以說這些法不是普通一般人修的。就是在《阿含經》裏邊,修“八解脫”,也要第四禅得到才能修第叁個解脫。那密法裏邊要求更高些,哪是你隨隨便便地好修這些法。

  

  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四無色定爲此四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舍下地貪,故名爲解脫。

  第四,“空無邊處解脫”,第五,“識無邊處解脫”,第六是“無所有處解脫”,第七是“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個是無色定。“空無邊處”解脫下邊的色界,欲界的欲是色界解脫,色界的色就是“空無邊處”把它解脫。所以空無邊處是解脫第四禅以下的色法。“識無邊處”又解脫“空無邊處”的空。空是所觀,識是能觀,那麼“無所有處”,能所二觀都把它除掉,能觀的識、所觀的空都除掉,那是“無所有處”又把“識無邊處”也解脫。

  這個我們說跟唯識裏邊是相近的,唯識先除所取。不是我們上次在討論“五重唯識觀”嘛,裏邊就是說,先是把所取空掉,這是“暖、頂”的時候,“忍”的時候空能取,結果能、所二取都空掉,“世第一”進入“見道”。

  那麼這裏也有這個味道,“空無邊處”,但是它不究竟的。這個四無色定是不究竟的,那個(唯識?)的觀念是究竟的。“空無邊處”把下面的色法除掉,只留下空——所觀的空;“識無邊處”把所觀的空也除掉,只留下能觀的識;“無所有處”把能觀的識也除掉;那麼到“非想非非想處”,又講想又講不想,這個就是世間上認爲最高的境…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