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那是再高沒有了。
我記得有一組在討論的時候,他們問題沒有提,我好象聽見他們在說“非想非非想處”就是“無想定”,那不是的。無想定是第四禅的,上一次我講過的,外道修無想定認爲是解脫。因爲他們第四禅的色身還在,如果說身也沒有,心也沒有,那就斷滅了,他們就害怕的。外道總是執著我的,無我的只是佛教才有。一切外道、哲學、科學沒有我的是沒有的,總是要執著我的。那麼外道就是說,如果“非想非非想”,無色界的身體沒有,再修一個無想定的話,身、心都空,那他害怕死了,他不敢修的。在外道的第四禅的色法是有的,那麼他修無想定心滅掉,身體還在,他還放心的。
那麼“非想非非想處”,身體沒有了——無色界,但是他不是非想。雖然“非想”,是沒有粗的想,“非非想”也不是一點想都沒有,不像無想定——沒有想,所以說“非想非非想”。就是若存若無,還有留下一點點,這一點點留下了。假如不留的話,他又害怕,總之還抓了一點點,它還是“有我”。還有一個寄托之處。如果這一點想也沒有,這個“我”就沒有地方寄托,外道就不行。所以說,非想非非想處是在這個世間法裏邊是最高的,叫有頂,叁有之頂,再高沒有了。在出世裏邊看,都是有漏法,不可取的。
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即滅盡定,此定厭受想等心,永住無心,故名解脫。
最後一個,“滅受想定”,就是“滅盡定”。滅盡定,它又把受想滅掉。受想兩個心所法,是一切生死輪回受苦的因。一般說“受”是貪著享受。一般的凡夫都貪著樂受,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活的享受,他要貪著這個享受。而修行的外道,執著那個見。見就是“想”,享受就是“受”,這兩個是生死流轉的根本,那把這兩個滅掉。
要把這兩個滅掉,那要把它同時生起的心王、心所都要滅掉,所以說他一直要把第七末那識也滅掉,這個“滅受想定”才得到。那麼只留下阿賴耶識,如果阿賴耶識滅掉,那就死掉。那這個沒意思,那不要證定,你把他一把刀殺了就完了。
“滅受想定”,就是說阿賴耶識還在,這個身體不會壞的,但是心一直滅到深處。一切能造業的——第六意識造業,固然無想定就可以把它停下來,第七意識執著一個我,執阿賴耶識的見分爲我,也把它停下來,這是聖者才能做到。“滅受想定”,這是叁果以上才能修的定。
那麼爲什麼八個解脫裏邊,第叁、第八有“身作證具足住”?這兩個“身作證具足住”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法他親身證到,而且圓滿地證到——“具足住”。但是爲什麼前面六個沒有這個話,而這兩個解脫要把“身作證具足住”安上去?這個《俱舍》裏邊也有解釋。
《俱舍論頌疏》:問:何故經中,第叁、第八解脫,得身證名,非余六耶?
答:以于八中,此二勝故,二界邊故,得身證名。第叁解脫,唯取淨相,令惑不起,名爲殊勝;第八解脫,以無心故,名爲殊勝。第叁解脫在色界邊;第八解脫在無色界邊。
第一是殊勝,這兩個解脫特別殊勝,殊勝在哪裏呢?
第叁個解脫能夠取淨相,貪心不起,這是殊勝。你觀了不淨,不起貪心,這個固然是殊勝,但是不是最殊勝,既然不淨的觀想成功,當然你貪心生不起。但是你觀的是很淨妙的相,而不起貪心,這個卻是不容易的,所以這個殊勝——在淨的境裏邊,能夠不起貪心,這是超過觀不淨觀的滅貪心,所以這是特別殊勝的一個。對治法,本來貪心是用不淨觀對治的,現在不用不淨觀,用淨觀而把貪治下去,這個一般是不好想象。所以初學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這是高層次的人修的法。開始才學佛就想修這些法,根本不是修法,就是想滿足他的煩惱,所以這些不可取。
第八“以無心故,名爲殊勝”。第八個解脫,不但是心所滅掉,第六意識、第七意識都滅掉,這個在一般的法裏邊最殊勝,你哪一個法可以把第七、第六意識都滅完的,沒有的。那麼這兩個殊勝,所以說這兩個要安。
第二個原因,它是兩界之邊。第叁個“具足住”,是第四禅,第四禅它是在色界的最高處。那麼第八個解脫,它是無色界的最高處。那麼這兩個是界的邊緣,就是再過去要越界了。第四禅再過去就是無色界,靠非非想處的那個定,再過去就是越叁界,所以說這是界的邊,最邊緣的。
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殊勝:第叁個是淨觀來除貪,第八是把心滅掉,不但是第六,第七意識也滅掉,這是他們的殊勝。第二個原因:第叁個解脫在色界的邊緣,第八個解脫在無色界的邊緣,這是兩個最高的邊緣。由于這兩個原因,這兩個解脫加上“身作證具足住”。
八勝處
(淨不淨雜觀)
一、內有色觀外色少勝處 二、內有色觀外色多勝處
叁、內無色觀外色少勝處 四、內無色觀外色多勝處
五、內無色觀外色青勝處 六、內無色觀外色黃勝處
七、內無色觀外色赤勝處 八、內無色觀外色白勝處
下面就是勝處,我們大家還是根據這個看下去。前面修八解脫,能夠把貪心背棄,就是說貪心舍掉,解脫了貪的系縛,但是你要反過來製伏它,這力量還沒有,就是他不能把你捆住,你卻不能把它降伏,也不行。
現在修“八勝處”,就是說,能夠把所緣境——不但不受它的迷惑,還能夠把它降伏,也可以轉變,隨我們所轉。
這個佛就做到了。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候,快成佛了,這個魔王開始派天兵天將,用各式的刀箭來侵犯他,殺聲遍天,到處的魔軍沖過來,但是釋迦牟尼佛入慈悲定,他們所射過來的刀槍箭,這些武器,都成了花朵,就是不能危害,不但是不害,害不了,反而成了莊嚴,把整個道場成了花的世界——莊嚴。
那這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對外境,不好的境來了之後,你如果有能力把它勝過的話,這不但不損傷你的,而更顯出你的高勝之處。
所以有些人,跟同學吵架,非要爭個輸贏不可。這個你爭了半天,人家對你的感覺,就是你這個人煩惱重,一點點的小事情就要爭不休地爭。如果你表現得高一點,姿態高一點,人家侵犯你,你無所謂,不在乎,反而甚至于對他起慈悲心,這個樣子你的人格高超,人家就反而恭敬你。所以說要人家恭敬,要産生群衆的威信,不是說要自己主觀意願所達到的,你說“我要你、要大家恭敬我,你爲什麼不恭敬我,你看我這個人怎麼怎麼……多好”,人家看你就不恭敬,就不能恭敬,如果你表現得很好的話,你不要說,也不要有這個要求來恭敬你,人家就非常恭敬你。
所以這些東西不要從主觀上求的,你自己做得好的話,不求它也來,而且恭敬不要求的。要求恭敬就是個煩惱心,不是個好事情,但是你真正不求恭敬,反而人家恭敬你。這是什麼原因?自己想一想,很明白就知道,有所求,就求不到,無所求,就來了。財一樣的,你要求財,拼命地守財,要拼命地賺錢,甚至于要占人家便宜,以爲這樣錢多,反而犯了盜戒,越來越窮。如果你錢不在乎,不但自己多少不在乎,甚至于人家有困難肯幫助人家,這樣子,你錢就越來越多。這個如果你有體會的話,非常靈驗。大家可以試試看,你越是供養、布施的話,就越來越多,自己也並不要它來,但來的很多,很麻煩,來了就“毒蛇!”“毒蛇!”但是“毒蛇”不斷地向你湧過來。
什麼原因呢?你自己考慮,你供養過那些大德,你布施過一些地方,它就來了。但是你來了之後要有警惕心,不要來了之後受它的毒,來了之後還是如法地使用,還是用到叁寶地方去,那你就越來越多,將來你成佛的福德資糧就在這地方聚起來。但是你拼命地舍不得用,把財要積聚,要越多越好,那你自己來源就越來越少,甚至于那些不肖子,盜匪,把你現有的都搶起走,所以這個是因果,沒有什麼。
佛把魔兵魔將降伏之後,以慈心降伏之後,硬的佛不吃,那麼軟的又來了,叁個魔女。魔是欲界的最高一層天,魔女又是欲界的最美妙的女人。魔女就說了:“哎!父王你不要擔心,男人的事情我們知道,你這一套東西他不吃,但是我們有辦法使他乖乖地聽話。”這個魔王想起來了:“噢!對,也可以,你們試試看。”(4A)那麼魔女就去,各色各樣的引誘,不動。那就是說八背舍,不能降伏他。但是佛反過來降伏她們,使她們變成老醜的女人,身上,也給挂了個死狗、死蛇、一個死的狐,這樣子很慚愧地起走啦。這就是勝處。不但不給她們降伏,反而可以降伏她,這就是“勝處”。“勝處”的意思就是這個。
“背舍”就是說不受環境的屈服,而“勝處”,能夠勝所緣的境。
第一,是“內有色觀外色少勝處”。這個跟前面的背舍一樣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是超過背舍了。背舍是解脫,他是勝處,能夠勝降,製伏前面的境了。第一個是“內有色”,自己內邊還沒有除掉色的貪。“觀外色少”,能夠少少地觀,能夠勝過他。
第二,“觀外色多”,外邊很多的境界都能夠勝過。
第叁,“內無色觀外色少”,那就是說內面,這個跟前面的“解脫”是一樣的,就是力用不一樣。內有色,內邊有色貪,觀外色少,觀外面的不淨色,少觀一點,這個能産生這個力用;第二多觀一點;第叁內無色,內邊色貪沒有,但是還要觀,把力量再增強,堅固,先觀少的。
第四,觀多的,這個少的多的都能夠勝過。
第五,“內無色觀外色青勝處”,那麼內無色,就是觀青黃赤白。就是我們觀淨色,他還沒有分開青黃赤白的顔色,他就是說青這一類的前面的勝過。
第六,黃一類的都能勝過。
第七,紅,赤一類的都能勝過。
第八,觀白的都能勝過。
一切基本色就是青黃赤白,那麼從這個裏面變化,各式各樣的顔色都可以變出來,那把基本的幾個色勝過,其他一切變化也都能勝過。這後頭四個,就是第叁個“淨解脫”變化出來的。
那麼“八勝處”就是“背舍”的更進一步。“背舍”是不被境所縛,而“勝處”能夠降伏,製伏那…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