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境,心勝過那個境,叫“勝處”。
十遍處
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周遍于一切處也。
就是說整個的法界,遍是青、遍是紅、遍是赤……一切處。沒有一點空隙的叫“遍處”。那就是說把整個法界隨自心所欲,要觀它赤就是赤,要紅就紅,要青就青,要觀它是地就是地,要水就是水,要把它全部空掉就空掉,全部是能觀的識,也就全部是識;那麼這個十遍處。
這一些功德,二乘也有,當然佛菩薩更有,所以是共的。這裏是說菩提叁十七道品,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都是共的功德。
“禅空滅盡定”,四禅、四空、滅盡定,那就是所謂的九次第定了。九爲什麼叫九次第定,從初禅進入二禅,二禅進入叁禅,乃至按照次第,一直從非想非非想處進入滅盡定,這個中間不夾雜其他的心,一個定一個定過去。單純地初定到二定,中間不夾其他的心,這個叫九次第定。
那麼是這些共二乘的。
甲叁 禅果
除惑願智滿 神通正等明
“除惑願智滿”。“除惑”就是說一切煩惱能夠除掉了。阿羅漢也除煩惱,佛煩惱當然除完。還要除習氣了。習氣是阿羅漢沒有除掉的,阿羅漢煩惱除完,習氣還在。
習氣是什麼?我們以前海公上師經常舉這個比喻,宜興是一個地方,專門出陶瓷器的,它出的茶壺是最好的。宜興的茶壺,你去泡了好的茶,泡了之後,即使哪一天你茶葉沒有,把開水沖進去,味道還是很好的茶味道,爲什麼?它裏邊,茶的這個習氣,茶的氣味都吸在它這個陶器的那些小小的眼裏邊了。所以開水沖進去的時候,它還是有茶的味道滲出來,這個好就好在這裏了。習氣就是說:雖然茶葉沒有,但茶葉的味道還有;那麼煩惱是沒有了,煩惱的氣味還有。海公上師要我們對習氣非常注意的。他說煩惱,大家知道是壞東西;習氣,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人情。一般的人情,人家都認爲合理的。但是習氣從我們修行的角度來看,這也不合理的,這也不是好東西,也得要破除。那佛就是把一切習氣都破掉的。
“除惑”,單是除煩惱,也是共的,阿羅漢也除掉的了。
“願智滿”,二乘也有這個功德,“願智”是什麼呢?當你發一個願,你希望知道什麼東西,就入定。入定之後,根據你所發的願,你要知道的東西都能知道,能夠滿一切願的智慧。這也是通這個二乘的功德。
下邊就是我們昨天抄的筆記。“神通正等明”,神通——六神通;正等明——叁明。就是叁明六通了。這個我們也把《俱舍》的資料寫下來給大家看一看。
叁明六通
那麼什麼六神通?
“神境智證通”,這個神通的體都是智慧,沒有智慧通不了的。所以說,單是修定,沒有智慧也不行的。
“神境智證通”,“神謂等持”,等持就是定,“境謂行化”,行化就是變化,各式各樣的行動、變化,你都可以隨心所欲的變了。“智證神境”,你這個智慧,能夠親證這個變化,神通的變化。“無壅”,沒有阻礙,這個叫通,通就是沒有阻礙。你的智慧能夠通達無礙的,可以搞這些變化的,叫“神境智證通”。
“天眼智證通”,“天耳智證通”,這是兩個一起說。都是依的我們的根,天眼,天耳,從根裏邊發的智慧。“智是二識相應慧體”,眼根要生眼識,耳根要生耳識,識是心王,心王相應的心所法——慧心所,這個就是智慧。
這個慧心所,能夠知道它的境。天眼看一切有情,不但很遠能看到,可以看到他投生到哪裏去。“此死生彼”,就是這個有情死掉,將來投哪裏去,他能夠看到,天眼。天耳,最遠的聲音他能聽到。這個就是他得智慧能夠把眼睛跟耳朵所緣的境,再遠的,再微細的都能看到。
第四是“他心智證通”,這個我們在《二十唯識》的時候花了不少的時間研究他心通。就是說智慧能夠證到他心無礙,“無壅”,沒有阻塞,名通。當然從《二十唯識》的高度來看,這些所謂“無壅”,還是有法執在裏邊,跟佛的不能比。他心裏要知道對方的心,是沒有不知道的,但知道的正確性卻不如佛了。但是這個“無壅”,他想知道什麼就知道什麼。
我們以前經常舉這個公案。我們中國的古代的一個皇帝,他的國師是一個禅師。那時候印度來了一個梵僧,他神通廣大,國王嘛就接待他。接待的時候,他的國師來陪,皇帝的意思麼,要較量一下,到底你們哪個厲害。結果這個禅師就陪他,在談的時候,這個禅師就問他:“你有神通,你知道我的心現在哪裏呢?”他說:“尊者你現在心在杭州西湖。”這個禅師就是想著西湖的事情,他就知道了。“現在哪裏?”“在終南山。”他都說對了。最後這個禅師入空定,他說:“我在哪裏?”他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說對方印度的這個僧人,他還沒有證到漏盡通,而且他還沒有證到空性定。一些有爲的東西,他能夠都知道,入了空定,他就捉摸不住了。如果他自己證了空定,你入空定,他也可以知道。但是他就差一點。所以入了空定之後,在哪裏,他就不知所雲,就找不到了。個比較下來,就是說禅師的境界還比較高了。這一位雖然有五通,畢竟不是真正地證,很高的空性境界還沒有得到。
我們從這一點看,氣功師的通,更不足道,所以不要去迷惑那些東西。
還有一個“宿住隨念智證通”。“于宿住事”,就是過去的事情,“隨所憶念”,你只要想到要記哪一個,“智證宿住,無壅”,他能夠很順利地記起來。這個就是“宿住隨念智”,隨你的念所需要的,想哪個事情,就很清楚的。
我們現在凡夫,昨天做了個事,昨天一筆帳,今天想不起來,呀,著急的很。我記得我在五臺山就有一次,我做會計的,月底了要結帳,一張表加不平,中間少一筆帳,少了一塊,怎麼想也想不起來。想到晚上時間到了,要去磕大頭。那時我們還拜大禮拜,就去拜大禮拜,不管他,不要想。一拜拜到後來得加持了,就想起來了。這就節約很多時間了。不然叫你想半天,想不起就想不起了。
那麼得了“宿住隨念智”,你想什麼就想什麼,沒有什麼阻礙了。
“漏盡智證通”只有佛教有的。“漏盡者,擇滅也。”擇滅就是涅槃,“智證漏盡”,漏盡就是煩惱都滅完了。“無壅”,能夠證到煩惱滅完,一點沒有阻礙,全部滅完,這個叫通。
或者“漏盡身中,所有智證,名漏盡智證通”,證到阿羅漢果的,他身上的一切智叫作“漏盡智證通”。
這兩種都可以,一個範圍寬一點,一個範圍窄一點,都叫“漏盡智證通”,這是六通。
正等明
正等明,叁明也。一、宿住智證明—治前際愚,二、死生智證明—治後際愚,叁、漏盡智證明—治中際愚。于六通中,唯叁名明,謂能對治叁際愚故。
正等明就是叁明:“宿住智證明”,“死生智證明”,“漏盡智證明”。
“宿住智證明”,就是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治前際愚”,以前的事情不懂的,都能夠知道,所以是對治前際的愚。
“死生智證明”,生死就是天眼,天眼通,能夠知道有情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裏去,那是知未來的,“治後際愚”,能夠把後際的愚癡——不知道,對治掉。
“漏盡智證明”,“治中際愚”,當下現在的煩惱,把它滅掉,中際的愚惑、愚癡把它滅掉。
下面括弧後頭的話,是說爲什麼六通裏面,要把這叁個叫智證明,特別擡高。那就是說他們有這個功能,在六通裏面,只有這叁個叫明,爲什麼原因,“謂能對治叁際愚故”,愚就是不明,無明,對過去、未來、現在的無明,不知道,能夠對治的這個叫明。六通裏面,只有這叁個有這個功能,所以說在六通裏面,又把這叁個特別提出來,叫叁明。
所以叁明六通,說起來是兩個名字,實際上,六通的人就是有叁明的。
好,這個是把共的功德,就是共聲聞的功德都說完了。叁十七道品——菩提,四無量,八背舍,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四禅,四空,滅盡定,除惑——斷煩惱,願智滿——就是一個願智修得圓滿、滿願,神通正等明。
無願智
海公上師還有一個“無願智”的講法,就是把這個分開,這樣子講:十地菩薩能滿一切願。“圓滿無邊願,知天等類音”,這是十地菩薩的功德。過去在因地上,他所發的願,到十地的時候,全部能夠滿。我們在發心的時候,大家都發願,我將來要怎麼樣子度衆生,度什麼人,怎麼怎麼的,你雖然發了很多願,在目前算起來,都是空願。你這一輩子有好大的能耐呢?你做了多少事情呢?但是到十地菩薩的時候都能記起以前在因地上發了多少願,到這個時候每一個願都可以滿足,這是願滿。
智滿,就是智慧滿足。成佛的智慧,一切都圓滿了。這有好幾個說法,叁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是《現觀》的叁個智。那麼五智,我們經常用的“阿(上日下阿)巴雜那的”,大圓鏡智,法界體性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等等,這五個智也可以說,十智也可以說,法相名詞很多。那麼二智也可以:世俗智,勝義的空性的智,根本智和後得智,都可以說。凡是一切智慧都圓滿。
這個解釋就不共,這兩個功德就是不共。那麼我們就是從這個前面個共,把它拖下來,這個願智,根據《俱舍》的願智,就是你發什麼願,這個智慧都能滿願,都能給你知道。你說我假使要知道什麼事情,我發這個願,這個你入定之後就能知道這個事情。根據你所求的願能滿,都能圓滿。
還有一個,就是阿羅漢的功能,他只要發願,這個願當下就滿。
過去一個阿羅漢叫央掘摩羅,大家都知道,指蔓。他的師父要害他,叫他殺一千個人,他說你就能升天。結果他殺了九百九十九,還差一個。他氣力很大,武藝也超群,這個國家的軍隊抓他又抓不住,他這個人太厲害。他跑到哪裏,只要聽到他的聲音,大家都跑掉,就跟山上看到老虎一樣,都跑完。他就沒得殺的,他要殺一千個,殺到後來就殺不到了。這九百九十九,…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