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67

  ..續本文上一頁”,爲除這個昏沈睡眠,“于此正法”當中“聽聞受持”。先要聽聞,不聽聞你怎麼知道功過,然後聽聞之後要受持,不要光聽過算數,書一丟就完,這個要不得。還要是下邊去“以大音聲若讀若誦”,大的音聲,或者是讀或者是誦,誦就是背,背下來,“爲他開示”,還要講給人家聽。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就是,“爲他開示”,自己“思惟其義”,討論,人家不懂的你爲他開示,互相地大家的智慧來思惟其義。“稱量觀察”,觀察它的功德過失。

  或者就是說你“觀方隅”,看天,或觀星、月、諸宿,這個星宿的道度,就是說它們的軌則。“或以冷水洗灑面目”,這方法很多,或者你冷水灑臉、洗眼睛。

  “由是昏沈睡眠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那麼就是說在經行的時候主要是對治昏沈睡眠蓋的,怎麼樣子對治?這裏寫了很多的方式。如果我們昏沈睡眠蓋多的話,就不妨照這個方法試驗一下。

  那麼很多的呵責睡眠的那些法門,“無量門”,經書裏很多,沒有時間去看,我們就介紹“呵責睡眠”那個頌,是經上摘下來的,大家可以多念,乃至于背下來。這個對自己對治睡眠有好處的。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附:呵欲偈(呵睡眠偈)

  身體沈重無寂定 懶惰懈怠行不端 皮膚穢惡不清淨 若樂睡眠隨順行

  涕唾風等及黃蔭 彼于身體無饒益 諸界撩亂不平等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食飲食不成熟 身體粗大無光澤 彼于聲音而嘶破 若樂睡眠隨順行

  身體多有諸瘡疱 晝夜隨順睡眠者 其余身體多生苦 若樂睡眠隨順行

  多有懈怠離精進 諸樂甚遠無財分 恒常睡醉無正意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增長癡羅網 諸見顛倒甚難治 彼無正念意所奪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諸法損減無禅定 遠離智慧及正住 若樂睡眠隨順行

  知彼懈怠不勤學 恒爲非人奪威德 住在蘭若常恐怖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蒙愦失正念 彼有談誦不能住 所說正法常忘失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常護助煩惱等 恒亂迷惑性輕躁 彼于後時生悔心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多業滅盡者 追意求時生惱悔 增長諸使煩惱地 若樂睡眠隨順行

  于諸善法無求欲 于諸法中無求心 數數行于非法中 若樂睡眠隨順行

  即是遠離菩提道 一切功德皆減少 減于白淨至黑暗 若樂睡眠隨順行

  無有無畏嚴熾心 彼不常生歡喜念 睡眠所執寬慢行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自知已懈怠處 妒他住于精進力 彼于精進說非善 若樂睡眠隨順行

  智者若見如是患 誰當喜樂共睡眠 一向生癡多見網 無欲正法滅功德

  智者誰不了精進 若能滅苦淨諸暗 未來惡道皆悉淨 諸樂根本得甘露

  世間所有諸才藝 及出世間諸能處 能法精進不爲難 智者何不力精進

  若欲真住勝菩提 等彼當知睡眠患 精進無怠不放逸 我于如是發覺彼

  故無放逸與恐怖 發于精進禅定心 舍于諸患離睡眠 守護菩提及種子

  (此偈是經中原文)

  

  

  

  第十叁講

  

  前天我們講到這個《瑜伽師地論》,把經行去昏沈睡眠蓋講完,下面念下去,其他四個蓋。

  

  問:于宴坐時,從幾障法淨修其心?雲何從彼淨修其心?

  經行的時候主要去昏沈睡眠蓋。有昏沈睡眠蓋,經行的時候威儀在動,可以使它去掉,另外還有觀想的辦法。那麼坐的時候去什麼蓋呢?昏沈睡眠去掉了坐下來,那麼就是其他四個蓋。

  

  答:從四障法淨修其心,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及能引彼法,淨修其心。

  “答:從四障法淨修其心。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以下四個——貪欲蓋、瞋恚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四個是坐了修的,修就是對治這四個蓋。“及能引彼法”,除了四個蓋之外,能夠引生這四個蓋的法也要把它除掉。“淨修其心”,把這個心清淨地修下來,把蓋除掉,引蓋的法也要除掉。

  

  對治貪欲蓋

  爲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爲令未生極遠離故;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膀脹、或觀食啖、或觀血塗、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

  “爲令已生貪欲纏蓋速除遣故。爲令未生極遠離故”。爲了什麼原因已經生起的貪欲蓋,把它趕快要除掉,還沒有生的極遠離?這裏爲什麼說沒有斷掉呢?在這個時候無漏慧沒有生起之前還不能斷,只能遠離,離得極遠,就是說根本它生不起來,遠遠地離開。

  那麼再怎麼做?要“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這個我們講過的噢,“端身存正念”。那麼再觀什麼?“或觀青瘀,或觀膿爛,或觀變壞,或觀膨脹,或觀食啖,或觀血塗,或觀其骨,或觀其鎖,或觀骨鎖”。那麼就是觀九想觀、白骨觀之類的。這個前面都講過的。“青瘀”,在屍體,時間久了變了顔色了發青黑色,在裏邊血一塊塊的黒的血一塊塊結起來。再接下去嘛就化“膿”腐“爛”,皮破了腐爛。或者觀察“變壞”、“膨脹”等等。“食啖”就是說給鳥所吃了之後手足到處散棄。這些樣子看了之後可以除我們的貪欲。或者觀“骨”頭,“或觀其鎖”,“鎖”就是骨頭勾住的地方,“或觀骨鎖”,整個的骨架子全部觀起。

  那麼這個是除什麼,除我們的貪。貪一般說就是“顯色貪”,臉色紅潤的,眼睛是绀青的等等,這些就是顯色貪;“形色貪”長得苗條了怎麼樣子,形色的貪; “妙觸貪”,感到細滑的感覺;還有“承事貪”,就是說用女人來伺候自己。那麼這都是貪欲的幾種表現。那麼“食啖”,骨、手、腳到處散棄主要是對治承事貪的,要女人做承事供養,腳、手到處散棄,這個承事供養的意義就沒有了,做不起了。

  “或于隨一賢善定相,作意思惟。”“隨一賢善定相”就是前面所指的青瘀等想,你采取一個。這個想爲什麼賢善呢?這個是好的。“定相”,定中修的,就是專門修這個要入定的。那麼這樣子“作意思惟”。

  我們說那個觀想是幾個要點,這裏也可以看出來,一個是正觀,觀青瘀、腐爛、膨脹……。這是一種,正面對治貪欲的。那另外有兩種。

  

  或于宣說貪欲過患相應正法。于此法中爲斷貪欲,以無量門诃責毀訾欲貪,欲愛,欲藏,欲護,欲著過失。 以無量門稱揚贊歎一切貪欲永斷功德。所謂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

  诃責貪欲的過失,“無量門”,就是經裏邊所說的集起來,诃責貪欲。這裏我們有寫的什麼欲貪36等等,欲分了好幾類,總的來說都是貪,那麼欲裏邊又分愛的、欲的、藏的等等。“貪”就是“于受用喜樂堅著”,貪就是貪著,堅著不放。“藏”,“于內所攝自體中愛”,對自己的愛。“護”,“于他相續中愛”,對他相續的愛。“著”,是“著受用,無所顧惜”,爲了貪著受用,什麼都不管。第一個“欲愛”,它有好幾種,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這是最廣。境界愛,或者領受愛,領受愛就是那個感覺,境界愛嘛對境,遍一切,這個範圍很寬。

  一方面是無量門诃責欲的過失,再一方面以無量門贊歎離欲的功德。這一些從哪裏來?從叁藏十二部經裏邊去集起來。“所謂契經應頌記別,乃至廣說”,乃至希有、論議,在十二分經裏邊,所有對斷了欲貪的功德盡量地去憶持。

  

  爲斷貪欲,于此正法聽聞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于此法,如是宴坐,如理思惟。由是因緣,貪欲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這就是順障法修斷貪欲蓋的。這裏我們也有注解37,什麼叫“言善通利”呢?就是大聲念誦,“若讀若誦”,讀就是念,誦就是背。古代是講究背的,我們現在的人都不大講究了。在解放前學校裏還是講究背的,我們在中學的時候語文課也好、外語課也好,就是上一課背一課,上一課背一課。而且當時我們在中學的時候一個英語老師非常嚴格,幾乎是每天背書的,因爲他的課文不太長,一天講了一課,第二天就背,明天再講又背。背了有沒有好處?有好處,背的時候你要用的時候脫口而出,就不要去查字典、翻書等等。佛教裏邊背誦更好,把種子種下去,不但是你說的時候能夠順口,裏邊種下去還産生力用。

  一個是正觀青瘀等想,一個是诃責欲的過失,一個是贊歎離欲的功德,這幾方面都是除蓋的重點。“如所聞法思惟其意”,叫“意善尋思”。“言善通利”,讀誦,大聲念誦。那麼“意善尋思”就是如理思惟,聽到之後要思惟。最後“見善通達”,“于諸法如實覺了”。這是欲貪蓋。

  

  對治瞋恚蓋

  于瞋恚蓋法有差別者,謂如是宴坐,以慈俱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普于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

  “于瞋恚蓋法有差別者”,瞋恚蓋也同樣,不過說跟欲貪不同的,就是它對象不一樣,那麼要修的方法也不一樣了。就是說“以慈俱心”,一個是觀青瘀等想,一個是以慈悲的心,“無怨無敵,無損無惱,廣大無量,極善修習。普于一方發起勝解具足安住”。一個就是青瘀觀,一個是修慈心觀。

  慈心觀是什麼呢?我們也寫了38。什麼叫“慈”?當下要饒益他,就是予樂,使他快樂,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是現在、當下要把他安樂,這叫慈俱的心。

  什麼叫“無怨”?沒有惡的意樂心。什麼叫“無敵”?沒有現在對他沒有什麼乖違的地方,沒有矛盾。“無惱害者,離不饒益事故”,沒有去損害他的事,就無惱害。“廣”,所緣的境很廣,“大”是利益一切的最殊勝的。“無量”,四無量就是說緣的衆生固然是無量,它的果報也極大——無量。“善修習”,極純熟地修,不是一次兩次地修,極熟、純熟。“勝解遍滿”,以殊勝的勝解心觀想遍滿一方,四方四隅上下把十方都遍滿地、圓滿地做,這個就是“具足安住”。

  

  如是第二、如是第叁、如是第四、上下傍布普徧一切無邊…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