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就在其中,離開前面的因緣,另外找個定,沒有的。
那麼《定道資糧》的文就消完了。明天就把《瑜伽師地論》,就稍稍的地,也不必太詳細,因爲重複的很多,念一下可以圓滿了。
那麼這一段,海公上師集《定道資糧》的資料看一看。
此《定道資糧》者,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及《瑜伽》、《中邊》、《俱舍》、《成實》、《莊嚴》、《中觀》等論(約近二十種經論),並其恩師教授教誡之言,以成此頌,爲便自課,起正尋思,兼利初學,不入歧途。其中親近善士、聞思修等各各資糧,于《菩提道次第頌》中已說,今不再述。別則《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誦》、及本書叁者應和合學修,分之則各各皆失其全分功能也。
比丘能海識。
“此定道資糧者,依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第一個,“及《瑜伽》(《瑜伽師地論》)、《中邊》(《辨中邊論》)、《俱舍》(《俱舍論》)、《成實》(《成實論》)、《莊嚴》(《大乘莊嚴經論》)、《中觀》(《中觀論》)”等等,大概有二十多種左右的經論集下來做的,所以說並不是一部一經一論的結果。並且還有恩師——康薩仁波切的教授教誡,“扪[我/阿]”,“以成此頌”。所以這個頌,並不是很簡單的一個法,實際上,是集了很多的經論,還有康薩仁波切的教授教誡的一些口訣在裏邊。
“爲便自課”,開始做的時候,並不是爲教人的,自己要複習用的。“起正尋思,兼利初學”,那麼對那些才學的人也是方便,因爲去同時學的人很多,有些水平差一點,“不入歧途”,那麼後來,是拿出來廣講,對四衆弟子廣講,使初學的人不入歧途。
“其中親近善士、聞思修等各各資糧,于《菩提道次第頌》”,前面已經說過,不再重複。“別則《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誦》、及本書叁者應和合學修”,就是《定道資糧》,應該跟《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誦》這叁東西配合修的,“分之則各各皆失其全分功能也”,分開來,都不完整,合攏來,恰恰是一個整體,所以說,介紹要跟《菩提道次第》,《比丘日誦》合起來叁個一起修。這是集《定道資糧》的一些緣起。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十四講
《定道資糧頌》:今天我們要把《瑜伽師地論》的“正知”的文念一下。那麼事先還有兩張條子,有些問題我們說一下。
問題解答
正知、正念如何區別?
這個我們今天要念的,這暫時不說,等一下要會念的。
與止觀有無聯系?
正知正念是進入止觀的一個方便,止觀是果。
尋伺是否定中方有?
叁界,從欲界到初禅有尋伺,二禅以上沒有尋伺。那麼在我們這個散地,尋伺的力量是不太顯示的。在修定的時候,那這個尋伺,惡尋思就非常地障定。那麼我們修初禅的時候,要用好的尋伺來代替不好的尋思,所以說尋伺喜樂定,以這個離欲的依正教的尋伺來代替平時的那些不好的尋思,這樣進入初禅。所以說尋伺,不是說一定是定中有,但是作用最大的卻是在定中起作用。不好的尋思是妨礙定的,平時的尋思是力量不太大,在修定的時候非常妨定。
經行時是不是應該時進而時停?
這個裏邊說,可以不斷地經行,也可以停下來一下。
叁摩地就是叁昧麼?
這個沒問題,叁摩地就是叁昧、等持。叁摩地是後翻的,新譯;叁昧是舊譯。
我們現在是把“正知而住”看一下,《瑜伽師地論》二十四卷“正知而住”。我們重點是念有次第的那一些,前面的介紹稍微念一下。
正知而住——引《瑜伽師地論》
雲何名爲正知而住?謂如有一,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于悎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40,正知而住;解勞睡時,正知而住。
就是一天生活當中都正知而住,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時,如法地去做。坐的時候要如法地坐,該怎麼坐就怎麼坐,行的時候該怎麼行就怎麼行。沒有失念的時候,沒有糊塗的時候,什麼東西都知道清清楚楚的,該怎麼做就如法地做。我們說用心的功夫,就是任何時候不會做錯事情,都是如法地做。
那麼這裏講了很多,“若還,若往,正知而住,……”這些東西我們後邊要總結的,我們就念後頭的。
複次如是正知而住,雲何次第?爲顯何事?
“複次如是正知而住,雲何次第?”按了次第來說,這些前面講了很多,是怎麼樣一個次第排列的呢?“爲顯何事?”它表示什麼事情呢?具體的安排是下面這樣子說的。
往還
謂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邏而住;作是思惟:我今應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邏,巡行乞食。如是乞已,出還本處。
“謂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邏而住”,有一個人,就是行者、比丘,依止某一個村邑或者聚落或者其他的房子住的時候。“作是思惟:我今應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邏,巡行乞食。”他現在是依靠這個村子住,就是住在不遠的地方,阿蘭若。那麼他要乞食的時候,他就說我要到這些地方乞食去了。“巡行乞食,如是乞已,出還本處”。
又于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應往。何等居家?謂唱令家,或沽酒家,或淫女家,或國王家,或旃荼羅羯恥那家。或複有家,一向誹謗,不可回轉。
“又于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應往。”那麼就是自己知道要到哪裏去,去了之後就回來。那麼去的時候,村子裏邊有哪些家我不能去的,哪些地方可以去的。哪些不能去的呢?“何等居家”不能去呢?“謂唱令家……”。
這些都是前面有的事情,前面是到哪些地方去,依佛的教誡而去,正念而去,現在就是去的時候自己很明明白白地知道,我是那裏去。這一個正念,一個正知,二個是配合的。我們說正念,就像做事的人;正知,就是糾察,要看了你做得對不對,就是這麼兩個。
不能去的地方,“唱令家,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國王家,或旃荼羅羯恥那家”。就是前面講過的,這些下賤的人家也不能去,殺豬殺雞殺牛的那些。“或複有家,一向誹謗,不可回轉”。那麼前面也講過的,一向謗佛的不能夠教化的那些家也不要去,去了自己找一些麻煩。
或有居家,我所應往。謂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羅門大族姓家,或諸居士大族姓家,或僚佐家,或饒財家,或長者家,或商主家。
“或有居家,我所應往。”前面是不應去的。那麼哪些該去的呢?“謂刹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羅門大族姓家,或諸居士大族姓家。”這些就是大家,這個可能你去乞食,要得到的。“或僚佐家”——做官的,“或饒財家”——有錢的,“或長者家,或商主家”。
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務時,亦不應往。若戲樂時,若有營構嚴飾事時,若爲世間弊穢法時,若忿兢時,亦不應往。
“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太早。”那麼那些地方該去,但是去的時間也有一定。雖然是能夠應當去的地方,“不應太早”,太早人家還沒有起來,或者正在忙的時候。“太晚”,人家休息了也不行,或者人家吃好,你去人家都沒有東西供養你了。“若施主家有遽務時”,他有急事的時候也不要去,他忙得自己也忙不開的時候,你去乞食去,他也照顧不到,不照顧你可能是不恭敬,照顧你,他自己的事情耽擱,也是不好,這樣的地方不要去。總是要顧慮到人家,不要單單想到自己。
“若戲樂時”,他們正在尋歡作樂的時候不要去。“若有營構嚴飾事時”,正在構造房子或者是裝飾門面的時候,正在忙的時候也不要去。“若爲世間弊穢法時”,世間的那些弊穢法,一般就是婚嫁的事情,男女的事情;這些事情,比丘不要參與,不要去。“若忿競時亦不應往”,他們在吵架的時候也不要去。這就是說到哪些地方去要知道,什麼時候去也該知道,不該去的時候你不要去。
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不與暴亂惡象俱行,不與暴亂衆車、惡馬、惡牛、惡狗而共同行。不入鬧叢,不蹈棘刺,不逾垣牆,不越坑塹,不墮山崖,不溺深水,不履糞穢。
即使我們知道地方,該去的地方知道,同時不該去的時候也知道,但是路上,卻是還要注意很多事情。不要跟那些暴惡的惡象俱行,那些暴惡吃醉的象,乃至那個失了性的象,這些你跟它一起走的話,不但是危險,你要避開等等要失威儀,所以不要去跟他們一起走。同樣的,不要跟暴亂的衆車,那些亂七八糟的車,或者惡馬,或者是惡牛、惡狗等等,不要跟它們一起走。
走的時候,(18B)“鬧叢”——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棘刺”——那些有地上有荊棘、刺的地方不要去踩。一般過去都是赤腳的,你踩了你腳痛,這個痛的樣子就失威儀,不好看。“不逾”,不要爬牆,即使矮的牆也不要爬進去,不威儀。我們在澳洲的時候,牆比門檻稍微高一點,但是它是一個界限,你不能進去的,那就不能隨便爬過去。你如果以爲這個很方便,你進去,那就是極失禮的事情,是人家的家庭,怎麼好進去呢?還有不要跳坑坑窪窪這些地方,不要跳過去,這個都不威儀。“不墮山崖”不要到山崖裏,山裏邊不要爬下去。深的水也不要踩過去,那些髒的地方也不要走過去。
應隨月喻往施主家。具足慚愧;遠離憍傲;蕩滌身心,不求利養,不希恭敬;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如是于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不自高舉,不輕蔑他;心懷哀愍。
“應隨月喻往施主家。”月喻就是說心裏幹淨,跟月亮一樣;或者半月半月去,不要天天去。“具足慚愧”,去的時候要有慚愧心。“遠離憍傲蕩滌身心”,不要有身口意的惡行。“不求利養,不希恭敬”,去的時候,不一定要受很多的利養,也不一定要他…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