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75

  ..續本文上一頁很恭敬你。

  “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假使得到,可以滿足你修行的資糧,當然高興。高興不是說吃得好,高興,我今天修行的資糧有,吃了之後可以有力氣修行。“如是于他所得利養”要生隨喜心。“不自高舉不輕蔑他”,不以自己擡高自己,自以爲了不得,也不要看不起人家,心裏要有哀愍的心,慈悲心。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廣說乃至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去的時候他們要供養你,不要心存一個決定要他供養得多,要恭恭敬敬拿來,要很快地拿給自己,不一定要求這樣子。有的時候施主有其他的事情,或者他心裏正不高興的時候,沒有做到這樣子也不要懊惱。

  

  又作是心:我于今假往施主家,所受施物應知其量。又我不應利養因緣,矯詐虛诳,現惑亂相,以利求利。

  “又作是心。我于今假往施主家。所受施物應知其量。”供養的東西知量而受,太多也不要,太少也不必。“又我不應利養因緣矯詐虛诳,現惑亂相,以利求利。”不要做邪命,不要爲了利養的因緣做虛诳的事情,騙人,現一些惑亂相,詐現奇特相等等。或者說人家供養多,就激他多供養一些,這些邪命事情都不要做。

  

  得利養已,無染無愛,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

  這些前面都講過的,得到之後也不要貪著,不要吃的沒有節製的,執著。

  

  睹瞻

  複于已往,或正往時,觀見衆色;于此衆色,一分應觀,或有一分所不應觀。于不應觀所有衆色,當攝其眼,善護諸根。于所應觀所有衆色,應善住念,而正觀察。

  “複于已往,或正往時,觀見衆色;于此衆色,一分應觀,或有一分所不應觀。”那麼去的時候事情很多,在路上走的時候,看到路上的那些事情,“衆色”就是看到的那些東西。哪些該看的,哪些不該看的,都要心裏有正知。“于不應觀所有衆色,當攝其眼。”不應當看的就要收攝眼根。當“善護諸根”,不要去看,保護諸根不要起煩惱。“于所應觀所有衆色,應善住觀。”該看的要善巧地住念的去觀察,“而正觀察”。

  這些都要正知。假使沒有正知,糊裏糊塗地跑到這裏,不該看的,“哦,我看到了!”糟糕!你事先有正知,看到不該看的,馬上就收攝眼根,不看。

  

  何色類色,所不應觀?謂諸妓樂、戲笑歡娛,或余遊戲所作、歌舞音樂等事;如是複有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或複有余所見衆色、能壞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如是色類所有衆色,不應觀視。

  那麼下邊就是說“何色類色,所不應觀。”哪些是不該看的呢?

  “謂諸妓樂戲笑歡娛,或余遊戲所作,歌舞音樂等事。”馬路上那些遊戲之類的,賣唱的等等,都不應看,還有猴戲也不要去看。有的時候圍了一大轉,都在看猴戲的時候,一般就是扒手最會施展他的技術伎倆,你看,一般你的口袋裏就空掉。那麼這個還是在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圍觀,跟在家人一起,老的小的也看猴戲的話,人家看你這個出家人修什麼行,這些東西都看一看。所以不要去看。

  “如是複有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那些年輕女人,打扮得很好的,不要去看。“或複有余所見衆色,能壞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那麼能夠對我們修梵行有損壞的,或者障住的,或者看了之後起那些惡尋思,不好的尋思的,起惡念頭的,這些都不要去看。“如是色類所有衆色”,這一類的色不要看。那麼哪些該看的呢?

  

  何色類色,是所應觀?謂諸所有衰老朽邁上氣者身、伛偻憑杖戰掉者身。或諸疾苦重病者身,腳腫、手腫、腹腫、面腫、膚色萎黃、瘡癬、疥癞、衆苦逼迫、身形委頓、身形洪爛、諸根暗鈍。或有夭喪、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被諸烏鵲、餓狗、鸱鹫、狐狼、野幹、種種暴惡傍生禽獸之所食啖,或命終已出置高床,上施幰帳,前後大衆或哀或哭;以其灰土、塵坌身發;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懮、生惱。如是等類所有衆色,我應觀察。觀是衆色,能順梵行,能攝梵行,能令諸善尋思現行。

  “如是等類所有衆色,我應觀察。觀是衆色,能順梵行。”這些看了之後順梵行,對你修梵行,是相順的。“能攝梵行”,而且可以幫助你修梵行。因爲看了這些東西,那些煩惱就起不來,不會起,能夠知道無常、苦、空等等,對修行有好處。“能令諸善尋思現行”,可以起善的尋思。

  

  屈伸

  不應搖身、搖臂、搖頭、跳擲、攜手、叉腰、竦肩,入施主家。

  進去的時候就不要有不威儀的相,不要現出這一些。

  

  不應辄坐所不許座;不應不審觀座而坐;不應放縱一切身分,不應翹足,不應交足。不太狹足,不太廣足,端嚴而坐。

  “不應辄坐所不許座”,施主家裏不叫你坐的地方不要亂坐。

  “不應不審觀座而坐”,坐下去的時候看看座上有什麼東西。

  那一次就是海公上師講的,一個小孩子,一個嬰孩擺在那裏,坐了一下子就把他坐死。假使有刀杖之類的東西,你坐了就把你的身體也割傷。這些要看一看,不要隨便坐下去,假使有針,有刺這些東西,你就不要隨便坐了。

  “不應放縱一切身分,不應翹足”,坐下去的時候不要放縱,也不要翹足,不要交足叉起,也不要太廣,不要太狹。

  要“端嚴而坐”,坐的就是坐個樣子。這些都要正知,自己知道的;否則你,走得很吃力,一坐坐下去,你就忘記掉了。那你要提起正念,還要正知觀察,是不是搞錯。“端嚴而坐”,坐的樣子要端嚴。所以說出家人,一舉一動都要有規矩的,這是軌則,你天天時時刻刻觀察自己,那心都在道上了。

  

  衣缽

  不應開紐、不軒、不磔、亦不褰張,而被法服。所服法衣、並皆齊整;不高、不下、不如象鼻。非如多羅樹間房穗,非如龍首,非如豆抟,而被法服。

  穿袈裟的時候,“不應開紐”,不應打開來。“不軒、不磔、亦不褰張”,穿袈裟的時候有威儀,不要打開,不要穿太高,也不要吊起來,也不要跟象鼻子一樣一拖,也不要一個抟。“豆抟”,“豆”大概就是以前洗澡用的東西。一“抟”一“抟”地繞了一“抟”也不要,就是要齊整紮衣裙,“而被法服”,穿衣、穿袈裟的時候不要這樣不威儀地穿。

  

  不應持缽預就其食;不應持缽在飲食上;不應置缽在雜穢處,若坑澗處、若崖岸處。

  “不應持缽預就其食”,不應把缽拿到嘴邊跟飯碗一樣地吃。“不應持缽在飲食上”,不應把缽擺在吃的東西上,那個不好,把東西打髒了。“不應置缽在雜穢處”,也不要把缽在髒地方擺,或者危險的“坑澗處”,“若崖岸處”,這個擺了掉下去打爛了。

  

  飲食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不應以飯覆羹臛上,不以羹臛覆其飯上;不應饕餮受諸飲食;不應嫌恨受諸飲食。不太粗食,不太細食。不應圓抟食。不應舐手,不應舐缽。不振手食,不振足食。不應齧斷而食其食。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吃東西的時候要按照次第吃。“不應以飯覆羹臛上,不以羹臛覆其飯上”,就是飯菜不能是兩個混起,菜飯,菜湯擺在飯上,飯擺在菜湯上,不行;都是分開擺。吃的時候也是按次第吃,不要東一勺西一瓢地吃。“不應饕餮受諸飲食”,吃的時候不要拼命地吃。“不應嫌恨受諸飲食。”假使人家給你不好,或者是粗的,或者太少的,不要嫌恨。“不太粗食,不太細食。不應圓抟食。不應舐手,不應舐缽。不振手食,不振足食。不應齧斷而食其食。”這些都是吃飯的規矩,都是比丘戒裏的事情。

  

  經行

  從施主家還歸住處。于晝夜分,在自別人所經行處,往返經行。非于他處,非不委處,非不恣處,非不與處,而辄經行41。非身劬勞,非身疲倦,非心掉舉所製伏時,而習經行。

  “從施主家還歸住處”,這是說乞食回來之後。

  “于晝夜分,在自別人所經行處,往反經行。非于他處”,你經行的時候要自己的個別的地方,不要在人家地方去經行,打閑岔。“非不委處”,度量不合適的地方,就是叫不委處,不是那些不合適的地方。“非不恣處”,有些地方你不能隨便的,不能隨便往來的地方。“非不與處”,不是分給你的地方。僧團裏邊,不是你去的地方不要去經行。“而辄經行”,在這些地方、不合適的地方不要隨便經行。

  “非身劬勞非身疲倦,非心掉舉所製伏時而習經行”,經行的時候不要太疲勞的時候,做了大的辛苦的事情,或者太疲勞的時候,或者心掉舉的時候去經行,掉舉跟經行兩個是合起的,掉舉就是要動,你經行動了麼要掉舉。經行是爲了治昏沈、睡眠的。

  

  爲修善品,爲善思惟,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亦非一向專事往來,而習經行。時時進步,時時停住,而習經行。

  “爲修善品,爲善思惟,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走的時候不要太快,也不要太躁動。“亦非一向專事往來”,也不是專門跑來跑去,“而習經行,時時進步,時時停住”,那麼這幾個前面他問的,這反正是用功,該走的時候嘛就走一下,該停嘛就停一下,“而習經行”。

  

  宴坐

  如是于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自別人處,僧分與處,非于他處,非不委處,非不恣處,習經行已;複于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或尼師壇,或阿練若,樹下冢間,或空閑室,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而習宴坐。

  “如是于自所居住處,自院自房,自別人處,僧分與處”,就是僧團裏可以分給你住的地方。不宜住的,不給你住的地方,“非于他處,非不委處,非不恣處習經行已”。那麼經行好了該怎麼辦呢?

  “複于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或尼師壇,或阿練若樹下冢間,或空閑室結跏趺坐。”那走了一段,運動了一番子,你就該換一個威儀,就該坐了。“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而習宴坐”,這些都講過的…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