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的是“正念”,該怎麼做,依了佛所教的來做,你要把念頭提起來怎麼做。“正知”就是觀察你有沒有按照正念做,不要忘念,就是糾察在看到你,警察在看到你是不是照規矩做了。
寢寤
于夜中分,如法寢息。于晝日分及夜初分,修諸善品不應太急。如是寢時,應如前說,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後分,速疾悎寤。
“于夜中分如法寢息”,中分,就是如法地養息。“于晝日分及夜初分,修諸善品不應太急。如是寢時,應如前說住光明想”,這前面都講過的。
語默
或于語論,或于讀誦,勤修加行。或爲修斷,閑居宴默思惟法時,應當遠離順世典籍。绮字、绮句、绮飾文詞,能引無義,不能令證神通等覺、究竟涅槃。
“或于語論,或于讀誦,勤修加行”,這個後夜分起來,修定也好,背誦也好,念誦也好。
“或爲修斷,閑居宴默思惟法時,應當遠離順世典籍”,世間上的一些書要遠離。“绮字绮句”,那些文藻太好的,句,文句;“绮飾文詞”這些,“能引無義”,這個對我們修行不利的,就是不相幹的,不能引起我們的義利的,所以說這些不要去搞。
“不能令證神通等覺”不能使我們證到——這裏神通主要指的是漏盡通,斷煩惱的。我們不希求那些五通,而真正的要得到是漏盡通。漏盡通麼從斷煩惱下手,全部斷完了就是漏盡通。“究竟涅槃”,最後要達到涅槃的,這是“涅槃爲上首”,千經萬論都是指向這一條路,修行的目的最高的就是涅槃,那麼要達到涅槃,你就要從斷煩惱下手。
複于如來所說正法、最極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緣性及諸緣起,殷重無間、善攝善受,令堅、令住、令無失壞;爲成正行,不爲利養恭敬稱譽。
我們修這個法,目的是要修證,“爲成正行”,修行能夠達到證涅槃的目的,不是爲了利養恭敬稱譽。有的人學法的目的是將來好爲人說,爲人說的目的要得到利養恭敬。這個就是失去了我們學法的目的了。這樣的學法也學不好,護法菩薩會擋你的,你會學到一邊去,學錯,這個知見會邪。
這裏我們有注解42,就是對最極緣起甚深——什麼叫緣起甚深呢?我們說了這樣子,他是觀察這個世界上,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個是緣起法,這些緣起法,“甚深”,這些正法甚深,跟“相似甚深”,這兩個“空性相應”。“隨順緣性,及諸緣起”,這裏邊就是講佛的法,一個是甚深,一個是相似甚深。
什麼叫甚深43,相似甚深?我們大概說一下。緣起,刹那生滅,但是,這是我們說是無常,緣起是無常的,刹那生滅的。但是,在現象上,可以暫時地保住它的穩定性。或者是運動的,本來是刹那生滅,沒有運動的,沒有來去,你根本第二念就沒有,你怎麼會到這裏去?從此到彼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相續的、運動的來去可得,相似的,就是雖然刹那生滅,而相似的暫時的一個穩定性跟運動的來去都可以現象上可以看的到。
我們說刹那生滅,怎麼有來去?我們小孩子的時候就玩過那個東西,在舊的日曆上邊,每一片畫一個人,這個人,開始手舉一點點,第二頁再舉高一點,第叁頁,再高一點……結果你翻的時候,就看見一個人在把手舉起來了。實際上舉了沒有,每一頁都是不同的,連起來了就動。電影的銀幕上的影片也是的,影片每個鏡頭都是不動的,但是連續地在換,你就看到它好象動起來,這就是雖然是刹那生滅,沒有來去可得,但是你在相似的表面上看,有暫時的穩定性,好象是來去可以得,就是“相似甚深”。刹那生滅是“最極甚深”,“相似甚深”就是有可以看到暫時穩定性跟運動。
那麼一切法是苦的,緣起支都是行苦。但是,又有苦的叁種相,苦苦、壞苦、不苦不樂,就是這個苦、樂、舍,叁個受。本來都是行苦,一味的,但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有時是苦,有時是樂,有時是不苦不樂,這個“相似甚深”。
那麼從空性來講一切法本來是沒有作者,沒有有情;但是,從相似因果的相續來看,又不雜亂,就好象有個有情一樣;這個是因果甚深。
那麼在無我來說,一切法都不自在,但是表面上看好象有我的自在權。一切法本來不可說,而偏偏我們借了言說,可以把法的行相描繪一些出來。
那麼這就是說,“最極甚深”跟“相似甚深”這兩個。有這個無常、苦、空、無我來解釋這兩個方面的問題。
那麼“殷重無間,善攝善受”,對這些甚深的道理,要殷重無間的能夠攝受它,能夠受持,能夠令他堅住,不要失壞。
這些學了之後幹什麼的?“爲成正行”,如法修行,證涅槃的,並不是爲名聞利養恭敬稱譽等等。那麼這個我們說,開始的目的一定要辨清楚。很多的佛學院去的學生,他是爲鍍金,得到一個畢業證書,以後可以到哪裏去工作,或者是去其他的廟裏可以做一個執事。最近有人寫信來,問我們這個地方畢業之後有沒有畢業證書的,我就說沒有的,我們的畢業證書就是你肚子裏的學問,你的行持。你自己學的那些教跟你的行持就是你的畢業證書,拿一張紙是沒有的,如果拿一張紙去騙人。他說謀一個什麼……,做老師去,你本事拿出來,你就是老師;你拿個畢業證書,你講不出來,你還不是老師;你講了之後修不來,更不是老師。
又于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觀察。于喧雜衆,不樂習近,不樂多業,不樂多言,于時時間,安住正念。
于諸有智同梵行者,語言談論,共相慶慰,樂興請問,樂求諸善,無違诤心。
“又于是法言善通利。”這些法,“言善通利”,講得很好。言善通利是念誦,這個把它是很通利的,“慧善觀察”,智慧能夠善于觀察。“于喧雜衆不樂習近”,那些聩鬧的地方不要去,不歡喜去。“不樂多業”,不想多找些事情做,該做的要做,不該做的不要去自己去找一些事情來幹。“不樂多言”,該說的話要說,廢話就不要說,無義之話,或者根本不要你說的時候你也不要說。
“于時時間安住正念,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語言談論,共相慶慰樂興請問,樂求諸善。”那麼這些不需要的事情不要做,不需要的話不要說,時時要安住正念修行。但是碰到有智同梵行的人,也是跟他談論,談論是爲教上得益。“互相慶慰”,大家修行,大家互相地慶慰,你能夠有機緣在這裏修行是覺得很好,就要大家互相地慶撫安慰。“樂興請問”,大家要請問,就是說你有些問題可以大家互相問。“樂求諸善”,對善法要求。“無違诤心”,不要互相違诤,就是互相矛盾,爭論了。
言詞稱量,言詞合理,言詞正直,言詞寂靜,樂勤爲他宣說正法。
“言詞稱量”,說話要合量,意思不要跟正理違背。“言詞合理”,跟道理相和的。“言詞正直”,不彎曲的,不亂說的。“言詞寂靜”,這個話說起來,不是聽了躁動的,有人說話——“哇、哇、哇”, 聽了難聽,不想聽下去,聽了那個很寂靜,聽下去很有味道。“樂勤爲他宣說正法”,人家有正法要跟你來問的時候,你要說,你說我不樂多言,我不說,這個樣子又不對,該說的要說,不該說話的不要說,串寮,說不完的說,這些就不要了。
又應宴默,于惡不善所有尋思,不樂尋思;又于非理所有諸法,不樂思惟;于自所證,離增上慢;于少下劣差別證中,不生喜足;于上所證,中無退屈。善能遠離不應思處,時時修習止觀瑜伽;樂斷樂修,無間修習,殷重修習。
“又應宴默,于惡不善所有尋思,不樂尋思”,那些不善的尋思,不要去想它,就是想家鄉,想什麼,想吃的好等等,過去的享受等等都不要想,這是不順道的。“又于非理所有諸法,不樂思惟”,不該想的事情不要去想。
“于自所證離增上慢”,自己有些修證,就是得一些好處,不要驕傲。有的人修定的時候,確實因爲心寂靜下去,出現一些稀有的境界,就是看到自己的身體好象沒有了,或者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都虛虛茫茫的,好象是雲煙,如雲如霧的,都是沒有實體的,都好象是空性一樣,那麼自以爲證到空性了。
有一個居士,他以前修過氣功,修定好象比人家容易些。實際上不是容易,完全是走錯路。他修定的時候,他在觀文殊菩薩,“阿(日阿)巴雜那的”,阿字化月輪,月輪化了生“的”字,最後麼現文殊菩薩,他倒是觀出來了,觀出來,他說我就是文殊菩薩,我成就文殊菩薩,已經成就了,這個你是觀出來,僅僅是個叁昧定裏現的一個像,還不是等于畫了一張圖一樣的,並不是真的文殊菩薩。畫一個照片,你觀出來僅僅是如此,並不是說你證到。那麼這些,稍微有點修證,不要有增上慢。
“于少下劣差別證中”,一些很微細的,很下劣的一些證驗,就是有好處,不要以此爲足:“對,到此爲止,我已經圓滿了。”
“于上所證,中無退屈。善能遠離不應思處。”那麼上所證,證比較高級的,不要退,就是說還要往上進。“善能遠離”,不應思的地方不要去,遠離,不要去想。
“時時修習止觀瑜伽”,經常要修止觀瑜伽。“樂斷樂修,無間修習,殷重修習”,止觀瑜伽,我們前面說四個方便,這個最後一個,最高的止觀瑜伽。
解勞睡
又于熱分極炎暑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隨作一種所應作事,勞倦因緣,遂于非時發起昏睡。爲此義故,暫應寢息,欲令昏睡疾疾除遣;勿經久時,損減善品,障礙善品。于寢息時,或關閉門;或令苾刍在傍看守;或毗奈耶隱密軌則,以衣蔽身,在深隱處,須臾寢息。令諸勞睡,皆悉除遣。
“又于熱分極炎暑時”,太熱的天氣容易疲勞,那麼你又是“勇猛策勵發勤精進”,既然天氣太熱,你又用功之非常之勇猛,非常精進。“隨作一種所應作事”,隨便你做了一個什麼事情,或者修行的事情,或者是培福的事情,做好之後,“勞倦因緣”,因爲非常勞倦,“遂于非時發起昏睡”,本來是中夜該睡的,現在你因爲天氣太熱,又是勇猛精進,做了一些很…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