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79

  ..續本文上一頁

  第叁定有樂受,爲耽此樂,不欣上地。對治此故,立正慧支。

  爲什麼第叁禅有一個正念之後還要正慧呢?因爲第叁禅有最大的樂,假使你有這個樂,耽著這個樂。對治這個樂,要有正慧,不要耽著這個樂。

  

  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飄溺,若第四定,爲第叁定勝樂留礙,由爲下地,所流難故,于自地染,不能出離,是故世尊勸住正念。又叁地由離喜故,念慧爲正。四地離八災患,舍念得清淨名。

  (八災患:尋、伺、懮、苦、喜、樂、出息、入息。)

  “第叁定,爲第二定勝喜飄溺”,“若第四定,爲第叁定勝樂留礙”,你要到第叁定去,這個喜是第二禅最殊勝,那如果你要入第叁禅去,那要下大功夫。第四禅,以第叁禅的樂是最殊勝的,你要進入第四禅,也有很大的阻礙,那麼進去要下大功夫。所以說要正念,第叁禅就是要提起正念,不要爲第二禅的勝喜所飄溺;第四禅的正念要提起,不要爲第叁禅的勝樂所留礙,所以要加正念支。

  “又叁地由離喜故,念慧爲正”,爲什麼這個“念、慧”叫“正念、正慧”呢?因爲第叁地的時候離開第二地的最殊勝的喜,喜還是浮動的,所以說要離開,必定要正念。這個“念、慧”是正的,是好的。第四定離開八個災患,八個災患就是“尋、伺、憂、苦、喜、樂、出、入息”都離掉,這個叫清淨,舍念清淨。

  

  內等淨:頌“內淨即信根”者,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于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信是淨相,故立淨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

  (《晖鈔》:初離欲染,得初定,味著爲定究竟。後得第二定,初定同欲界,亦信是可離,故有內淨。離外均流者,初定有叁識,緣外境,二定離此,名離外(鼓動)(定內)均流,故有內淨。)

  那麼“內等淨”我們看一看,“內淨”就是信根,所謂“內等淨”就是信心。

  證得第二禅的時候,是什麼信呢?“則于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淨”。第一禅,欲界是散地,散地可以離開,那麼證到初地。初地是不是到頂峰呢?初地這個定也能離的,那麼第二禅有這個信心,初禅是定,也能離開,這個下劣的定也能離開,這個初禅的定不殊勝,也可以離,並不說得了定,已經到此爲止了。那麼只有這個殊勝的信心叫“內等淨”,淨就是信,“故立淨名”。這個“離外均流,故名內等,淨而內等,故立內等淨名”,這個是《俱舍》裏的,我們也不想多講,那太多了。

  那麼就這樣子,就是十一支大家知道就行了。

  

  滅盡定頌

  使恒行染汙 心心所法滅 诤根生死因 受想二法滅

  

  下面我們再補充一個“滅盡定”。滅盡定,“使恒行染汙,心心所法滅”,恒行的汙染的心心所,那是什麼呢?就是第七識。第七識是恒行的。第六識有中斷的,第七、第八不中斷的,但是第八識是無記的,第七識是染汙的——我愛、我慢、我執、我見,被這四個染汙的。那麼第七識的染汙的心、心所法都滅掉,就是得滅盡定。

  滅盡定爲什麼叫滅受想定呢?也有原因:“诤根生死因,受想二法滅”,因爲我們說诤就是煩惱,诤根的因,生死的因就是受、想。

  诤(煩惱)(19B)有兩種:一種是貪著五欲,就是受,有受才貪著五欲;另一個貪著五見,執著五見是想。一般說在家的,執了五欲;出家的執著想,就是各人各有的見,在家人的五欲放棄,出家的見又放不了,總是自以爲自己對,人家的都不對,這是執見,所以說這是煩惱的因。受是執著五欲的因,執著五欲的煩惱以受爲因;執著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取的因是想,所以受、想是诤根的因——诤根是煩惱,煩惱的因。

  生死流轉也是受、想兩個最重要的。受,貪著受也是享受五欲;起顛倒想,起不正的見,那麼就是流轉生死。受就是貪著,這個想起顛倒,那麼這是生死。生死的因,煩惱诤根的因就是受想,那麼要把它滅掉。這樣子,可以把生死的因、煩惱的因都可以滅掉。

  外道無想定,他以爲第六識滅掉,受想滅掉,他以爲解脫,是涅槃,實際上並沒有解脫,還有七、八二識。再深一層的,聖者入的滅盡定,固然並不是真的解脫,但是可以把受想兩個心所徹底地滅掉,在這個地方可以得到跟涅槃一樣的安樂、清淨,這是滅盡定。介紹了受想是诤根因,生死因。爲什麼叫滅受想定,就是這個原因。

  

  四無量頌

  雲何慈無量 所緣盡有情 怨親各叁品 能緣引快樂

  定中作勝解 無怨敵損害 作廣大饒益 徧滿具足住

  拔苦悲無量 慶樂說爲喜 離私愛遍瞋 平等舍無量

  

  那麼四無量,我們也說一下。四無量,第一個慈無量,講得最廣,後來悲、喜——隨喜、舍,就講得略一點。

  “雲何慈無量”,什麼叫慈無量呢?“所緣盡有情”,所謂“無量”,第一個是所緣的有情無量;所修的結果,感的果報也無量,所以叫無量。

  修慈無量的時候,要把怨家、親家、中等的——非怨非親的,各分叁品,叁叁九。先從親人開始,最親的當然是修慈無量容易,然後上等親、中等親、下等親,然後到中等的——非怨非親的,上品的中——跟你稍微有點關系的,中品中——沒啥大關系的,還有下品中——毫不相幹的。那麼怨品裏面,上怨、下怨、中怨——叁種怨,這個名相裏面都有。他們說經裏面說的,上親就是自己的父母師長——上親,中親——親屬、同輩、兄弟之類的,下親——朋友、子女,這是下親。上怨,殺父母的是最大的怨;殺自己兄弟的,殺自己的同輩的,這是中等的怨;殺自己的親戚朋友的,殺子女的是下品的怨,這是經書上有這麼叁品。我們修慈無量的時候,從上品的親修起,要予樂,使他快樂,“能緣引快樂”,緣他,使他起快樂。

  “定中作勝解”,在定中起決定的解,不疑的解,就是決定如此。“無怨敵損害,作廣大饒益。”沒有怨敵,沒有損害,這個在《瑜伽師地論》都講過。“作廣大饒益”,徧滿十方,具足安住,這是慈無量。

  “拔苦悲無量”,悲無量所不同的就是拔苦,不是予樂。

  喜無量,“慶樂”,人家有高興的事情,也隨喜,慶慰他的快樂。

  舍無量,“離私愛遍瞋,平等舍無量。”離開私,個人的愛遍瞋,就是個人出發的愛跟瞋兩個要舍棄——既不愛也不瞋嘛,就是舍,平等的舍。

  那麼四無量,說了前一個。中間的叁品,如何?或者爲什麼叫無量?定中怎麼勝解?沒有怨敵、沒有損害,廣大饒益,具足無量處。這叁個,四個無量都有,前面一個說了,後面就不說了。

  下面介紹一下四無量的體:慈無量是無瞋,它是無瞋心所法,無瞋善根;悲無量,不害;那麼喜無量是不嫉,不嫉妒,嫉是一個煩惱,就是反過來,不嫉妒。那麼不害也好,不嫉也好,都是無瞋的一分。就是無貪、無瞋、無癡是叁個善根。這個悲,這個喜,一個是不害,一個是不嫉,都屬于無瞋的裏邊的一個支分。那麼舍無量就是無貪、無瞋,既沒有貪,也沒有瞋,就是“離私愛徧瞋”。那麼這個四無量的體,一般不太知道的,現在要說一下。

  

  “八背舍”、“八勝處”都講過了。“十遍處”,那個十方都是遍滿了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這個也好懂。

  

  由聞法獲益深淺別利鈍根

  

  利根聞法言下即證:

  (上)無學道(中)修道(下)見道

  

  鈍根聞法後:

  (上)毫無疑意,能如說學修,學修即能親證。

  (中)毫無疑意,亦能如說學修,精進不懈。而證悟遲緩,或分證不全。

  (下)或有疑意,多方始解;或只學不修,偏修廢學,久修不證;我執尊高,多聞無慧。

  

  下面我們說善根的,聞法之後得到利益的深淺來判別你是鈍根還是利根。有的人總是說:我是利根,你是鈍根,看人家不起;或者有的人是自卑的很:“我是鈍根,你們好,你們都是利根,我就是不行,我就不學了。”到底什麼叫利根?什麼叫鈍根?這從聽了法之後的反應來看,得到多少好處的。這是海公上師的“扪 ”,都是從藏地學法來的,不一定書上有的。

  阿

  我

  先說“利根”:“聞法言下即證”。這個經書裏很多,佛說了一部經之後,有的人,菩薩麼登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了等等,有的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等等,這個聽了法之後,馬上就證,這就是利根。我們現在聽了法之後,就是鈍根的相,就是下邊最鈍的根的相貌。

  第一個聽了法之後,一下就證無學道的,那是最上的利根;中等根進入修道;第叁種的得法眼淨——見道。我們在經書上經常看到,佛說了一個經之後,當下得法眼淨,就是見道了。那麼進入修道的;也有證了無學道的,這是看你利根的深淺。但是一般的說都是聽了法之後馬上就證的,所以說講經、聽經也是一種修行。聽了之後能證果嘛,怎麼不是修行呢?

  日常法師講過一個公案:有一個老比丘很笨,也很謙虛,他渴望能夠證果。有幾個年青比丘開玩笑:“你要證果,好,我幫助你證。”老比丘就高興的很:“我這麼笨,笨得很,盡修修不到,你幫我忙最好了。”這幾個青年比丘就說:“你坐在那裏不要動,等一下我給你證果。”拿個球丟過去,丟在他的腦袋上,“咚”一下子,“哦,初果來,當心!”“咚”一下,這個老比丘碰了一個球。人家開玩笑,結果他真地證了初果。

  那就是說心誠的時候,就像禅宗一樣的,碗掉地下,人家咳嗽一下,或者風吹樹動都可以開悟。他心誠到那個境界,一個球過去,他說“初果來”,哦,真初果了。初果得到,高興得很,謝他們。這兩個小年青比丘看他好玩得很,他還不知道真的證初果,證到了。“好,你還要證二果,好好好,你再坐了不要動!”他說,“哦,二果來,當心哦。”“砰”,一個球又去,一個腦殼上一“咚”——他真地證二果了。哎呀,又感激得不得,再道謝。哎呀,這幾個年輕比丘看了好玩透了,這個老比丘真是糊塗蛋,打了幾下子…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