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現在有這麼一位,他教我們修證,出離叁界,同時能夠廣度衆生,最後成無上菩提的,這個恩就是極大,“大恩”這是極難得的,這樣大的恩的人是極難得。
“門中隨攝引”,這個門就是法門,我們說大恩難得,固然這個人是難得,但是碰到這個殊勝的教,這個法門,也極難得。法門很多,但最殊勝的,圓滿的,次第的,這樣的法門能夠碰到,那就是難得中之又難得了。我們不是給大家結緣有一本《值遇宗大師聖教願文講記》嘛,這個裏邊就講得清楚,教,佛的教都是很難得,但是碰到宗大師的教,難中又難。因爲這個是把佛的一代時教,把它有機的攝持成一個圓滿的次第,這個一般人做不到,宗大師卻做到了;做好之後,教授我們,這是難得中又難得的,所以說“大恩難得”,固然是這個師的恩是難得,而這個法門尤其也是極難得。
在這樣的難得當中,就靠他攝持,引導我們,“身口意叁悉地使我成”,這樣攝持的結果,搞什麼呢?什麼目的呢?要使我成就身的悉地,悉地就是成就。我們不是講這個四加行,百字明裏邊,一切悉地願成就,悉地就是成就。身的成就,口的成就,意的成就,都要使我能夠成功,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就是追求叁個悉地,身口意悉地。那身的悉地是什麼呢?就是成就佛的法身、報身、化身,這叁個身;我們身的最高成就,就是成就法、報、化叁身。口的成就,得到佛的四無礙辯。意成就,成就佛的大悲、大智、大願。那麼這樣子,殊勝的身、口、意的叁個悉地使我成就的,就是靠這個大恩難得的師、難得的法門得到,把我引導進去,將來就可以得到這樣子的無上的叁個悉地。這是歸敬自己的根本師,下邊是歸敬傳承師。
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 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
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 佛佛子叁恭敬作白啓
藏地跟印度是一樣的,凡是佛的教派,分成兩個大派,一個廣行派,一個是深觀派。深觀派又叫深見派;廣行派,就是所謂講緣起的,在漢地相當于相宗,就是唯識宗之類的,當然不但是唯識宗,像華嚴宗也屬于緣起的。講性宗的,相當于西藏印度的深觀派,或者是深見派,講性空,重點在性空。禅宗、天臺宗、叁論宗,這些都是性宗。但是入門,衆生因爲不能圓融,二谛圓融是做不到的;凡夫要進門,決定從一個門進去,或者從緣起的門進,或者從性空的門進。那麼這兩派從印度一直流傳到漢地、西藏,曆來都是這麼一個系統。
先是說廣行派。廣行派的傳承師,當然,第一個開頭的祖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接引無比教王薄伽梵”,接引一切衆生無比的善巧方便,是教中之王,這是法王,就是薄伽梵,世尊。這是指釋迦佛,這是第一個創教的,從他開源的。這兩大派的源頭,都是釋迦牟尼佛。因爲衆生份上,都有所偏,要麼重于緣起的廣行派,要麼是重性空的深見派,從這兩門入。所以後來呢,教派就分了大的兩個支派。薄伽梵,爲什麼不翻?這個一般講教已經講得很多了,顯教裏邊,五種不翻,就是因爲有的意思他翻一個,就不能把薄伽梵的意思完整的襯托出來。本來薄伽梵就是世尊了,但是不僅是世尊一個意思,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等等,那麼他翻一個薄伽梵,不翻漢語。一般我們記住其中一個,就是世間尊貴的,世尊。
“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補處菩薩”,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將來補他位的就是彌勒菩薩,叫補處菩薩。“至極不敗尊”,“不敗”,不爲煩惱所敗,就是能戰勝煩惱的。我們修行就是跟煩惱鬥爭,把煩惱習氣都降伏了,消滅掉了,那就成佛了。煩惱能夠消滅完的,阿羅漢;把習氣也掃完的,那就是成佛了。一個煩惱,一個是習氣。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個全部能夠打敗它的,補處菩薩,再也不會敗了,他馬上就要登佛的位了,這是不敗尊,煩惱不能把他降伏了,不會敗于煩惱了。
這是廣行派從釋迦牟尼傳下來,第一代的,就是補處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傳給無著菩薩。
“如來授記聖者無著師”,這個無著菩薩,在佛的經典裏面授過記的,將來有這麼一位要出來廣弘佛的法。“聖者”就是初地以上的,無著菩薩他自己謙虛,說他登初地,一般的傳記說他遠遠不止初地,他功德很大,神通也很大。
“佛佛子叁恭敬作白啓”,“佛”,釋迦牟尼佛;“佛子”,佛的子就是菩薩。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聖者無著菩薩,佛佛子共叁位。“恭敬作白啓”,這是代表廣行派的傳承,這是恭敬求加持。
莊嚴南洲善巧天親主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
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 世間眼目叁尊作白啓
除了這叁個根本的廣行派的傳承師,下面還有幾位值得要說的。
“莊嚴南洲善巧天親主”,世親菩薩,《俱舍論》的論主。他是莊嚴南洲,我們說南贍部洲是一個地方,使它莊嚴起來。我們人頭上戴了珠寶,頸上挂了項鏈,把人莊嚴起來;那麼莊嚴南洲的是什麼呢?並不是說南洲也去挂一點珠寶,南洲有的地方也産金産珍珠,這個並不是真的莊嚴,真正的莊嚴的就是以佛法來莊嚴。世親菩薩,我們學過《俱舍》,前面都講過,他開始的時候,是從一切有部出家,他弘揚根本教,造了五百部論;後來通過無著菩薩——他哥哥的勸化,進入大乘,來弘揚唯識宗,又造了五百部論。世間人一般就稱他爲千部論主,他造了一千部論來弘揚佛教的教法。我們在《俱舍論》的序裏邊講的很多,五印度全部弘揚到,那麼這樣才是真正的南洲的莊嚴,所以說明莊嚴南洲的“善巧”,說法善巧。“天親主”,天親菩薩。
“獲得中道聖者解脫軍”,下邊兩位爲什麼提他們呢?因爲我們說彌勒菩薩造了一部很重要的論:《現觀莊嚴論》,這是西藏格魯五大論之一。《現觀莊嚴論》的注解很多,宗大師最采取的是四個注解:一個無著菩薩的,一個是世親菩薩的,一個是解脫軍,一個是勝軍師的,所以把他們幾位也擺在廣行派的名單裏邊,擺進去,求加持。“獲得中道聖者”,佛教裏邊說“聖”,不是說世間上孔夫子稱聖,他七十二弟子稱賢嗎?佛教裏的“聖”卻不是這麼的。佛教裏邊見道以上的稱聖,大乘的就是登地以上。那麼這個聖者解脫軍,他是見道以上的聖者。“住入信地解脫勝軍師”,解脫勝軍師,住入信地,一般說是十信地,十信地還沒有登地,就是將要登地之前的加行位。這兩位也是我們廣行派的祖師,也值得我們贊揚、頂禮的。
“世間眼目叁尊作白啓”,世間上的眼睛,都是無明所主宰,盲目地亂走。菩提道次第就說,衆生在叁界裏邊流轉,就好象自己的母親,顛顛狂狂,在深山的險路上跑,一不注意就要掉下去。就是衆生在六道輪回的話,以無明的煩惱作主,一下就到叁惡道去了,很容易去。要生到人天極難,而生到叁惡道的機會極容易,等于說一個瞎的瘋瘋狂狂的一個老人,他在一個懸崖峭壁的一個小路上走,那要掉到山坑裏邊去的機會是多得不得了。那麼我們現在由他們幾位來給我們作眼目,指示正道,那就是不會墮入險道,所以這個眼,“世間眼目”,就是以佛法來引導,作我們的正法的眼。對他們這叁位也是恭敬作白啓。
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 普攝衆智勝者妙吉祥
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 妙說頂嚴叁尊作白啓
下邊是深觀派的。“無比善說滅諸戲論主”,戲論,在中觀裏邊一開頭,做爲世間上都離不開執著,一執著就是兩邊,不能契入中道;就是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等等,以這八個來統攝一切世間的流轉現象。生滅就是存在不存在的問題,斷常是時間上的分別,一異是空間的分別,來去是運動的分別。這些都是衆生的虛妄分別裏産生的一些現象,這都是戲論。真正的空性裏邊,既不是生也不滅,既不是斷又不是常,既不是一又不是異,既不來又不去。《五字真言》裏“不來不去不住如虛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們講這一段也有意思的。因爲這裏呢,你們《五字真言》天天念,念了,到底念什麼東西,我們略略的,把這個講一下嘛,你們念的時候也可以有數,心裏有一個底。“滅諸戲論主”,把一切戲論滅掉的主,就是一個,也有王的意思,那是釋迦牟尼佛,把一切戲論滅除完的,而且最善巧的,沒有可以跟他相比的。滅除一切戲論,那些正法的主,就是王,就是釋迦牟尼佛。
“普攝衆智勝者妙吉祥”,那最能夠接受佛的那個空性智慧的,就是文殊菩薩,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薩。“普攝衆智”,一切智慧,文殊菩薩就代表一切佛的智慧,十方諸佛的智慧都體現在文殊菩薩身上。有人就說七佛之師等等。反正我們說在念這個宗大師的贊:“無緣大悲寶庫觀世音,無垢大智湧泉妙吉祥,摧伏魔軍無余秘密尊”,以這麼叁位菩薩呢,把十方叁世佛的悲心、智慧,跟神力,就是威神之力,具體的代表,以這叁個菩薩代表。那麼文殊菩薩就是代表一切十方諸佛的智慧,普攝衆智,聖者妙吉祥。“勝者”,他也是超勝一切煩惱習氣的,能夠戰勝的,妙吉祥,文殊菩薩。
“觀甚深義至聖龍樹師”,龍樹菩薩是佛授過記,將來要出來弘揚佛的性空那一方面教的。他能夠觀察最甚深的義,就是一切法空的道理。“至聖”,他也是登了地的,見了道以上的,“龍樹師”。
“妙說頂嚴叁尊作白啓”,妙說一切佛的甚深的法。“頂嚴叁尊作白啓”,以前印度的國王,頭上一個頂珠,是他一代一代的祖上的王傳下來的,據說這個是對他統治他的領土有加持的。那麼是放在,他們印度人不是頭上籠個髻的嘛,把這個頂珠放在髻上邊的。那麼這是做他頭上的莊嚴,一切莊嚴中,頂上的莊嚴是最莊嚴。那麼這個呢,他們叁尊是我們最高的莊嚴,這叁尊是代表深觀派裏邊的祖師,在他們足下作白啓,求加持。
下邊真正是《五字真言》裏邊有的,也是我們開始念的。
叁士前導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 如理依止道之初…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