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步正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這個在菩提道次第是道前基礎。菩提道次第總的分幾個大科:叁士前導就是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後是止觀,要成就一切功德,就靠止觀。那麼前面的是把那些功德的修法都講了,下士道怎麼修,中士道怎麼修,上士道怎麼修;但是要成就這些功德要定火燒煉。那麼定火燒煉之後,中間不能缺的,就是毗缽舍那,一切法空的這個空性見。這兩個有了之後,前面的一切緣起功德都能成就。空與緣起相輔相成,不能離開一個。

  “能成衆德”,我們這是觀師,一切功德,能夠使我成就的,就是靠師。我們不能直接碰到佛,那麼就靠師了,師是佛的代表。我們黃教有這個傳承,就是一般的師,上師也好,根本上師,最好是找出家相的,現出家相的比丘身份的上師。那麼其他的花教、白教、紅教呢,他們就不一定了,在家師很多,在家的那個傳承師很多。黃教,格魯派裏邊是強調,如果有出家比丘身份的,最好是求比丘身份的。

  “能成衆德之體具恩師”,能夠成就我們一切功德的,功德之體。功德現在沒有成就了,體,它的一個因素,是我們的具恩師,那麼對這樣的師,我們怎麼辦呢?“衆德”,我們說分因果來說,因上說,成就戒定慧的功德;那麼果上說,成就斷德、智德、悲德。《俱舍論》裏邊講的,佛的叁個功德,我們這個因上的戒定慧的功德,果上的斷智悲的功德,我們要成就,都要靠我們的具恩師,所以說我們要尊重師。

  這個有的人呢,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子,好象密法裏邊把師承擡得太高了,四歸依把師擺在佛的前頭,好象心裏覺得有點不大踏實。實際上,他這個擺在前後的次第,並不是功德大小的次第,是進門的次第。就是通過師的門,而慢慢接觸到佛法僧叁寶的;所以從恩的次第來說,先是從師上開始。

  那麼並不是說師的功德超過佛了,佛還不如他,絕對不是這個意思。這也不是我說的話,西藏大德們的著作裏也說過這個話,並不是說師的功德超過佛了。或者有的師,他確實是佛示現的,或者真正成就的金剛上師,他的功德是跟佛等齊的,這個樣也有的;但是一般來說呢,總之,並不是說超過佛了,這個是肯定的,最多是等齊,或者是他沒有完全證到佛的功德。但是因爲從我們受教的次第來說,從師開始,所以說把他擺在前頭。那麼這裏也很明白的說明,我們一切衆德,不管你因上的戒定慧,果上的斷智悲,都是經過師的,然後才能成就。

  “如理依止”,那麼這樣子的師,我們怎麼對待他呢?既然要依止,那就是如理的依止,“如理依止”,這個依止法最詳細的,就是《事師五十頌》,那講得很嚴峻了,有些地方一不當心就要犯罪的。《叁歸依觀》講了很多,對師承不要隨便的笑、罵、譏嫌,或者是看不起,或者什麼,對師父要很恭敬。

  一般說,這些我們大家一般人不知道的。當然,我不是說我自己噢,就是你們對一切的師,尤其是將來灌頂師,要做到這一點:師父的床、座位不要亂坐,師父的東西不要亂拿,師父歡喜的人不要去譏謗他,這個就是尊重師的表現。那麼這一些呢,一般人很忽略。或者有的人,就是師父對這個人特別好象是器重,他偏偏不買帳,雖然不反對師父,他就對那個人看不起,說他過失,實際上你就是反對師父了。師父重視他,你卻輕視他,這不是跟師父唱對臺是什麼?那你這個對師不恭敬。這些微細的表現,當然我們現在不能說得很多了,這個假使我們將心問心,細心體會一下,也可以辨得出來。

  師父的座位不要亂坐,師父的衣服不要亂穿,帽子不要亂戴,這些恭敬的意思。你一時想不通,以前,假使在封建時代,皇帝的座位,你敢不敢坐?坐了要殺頭的。那麼當然,這是封建。我們不是封建,但是這個一個道理是一樣的,不恭敬啊!皇帝的座,你怎麼去坐了?你不恭敬嘛。你不恭敬,那當然,它的王法是封建的法律,殺頭。佛教不是那個殺頭,但是你不恭敬,自然的因果規律,要使你下地獄,當然坐一坐座位會下地獄,沒那麼嚴重了,卻是要受果報。就是不恭敬的表現,看你不恭敬的程度怎麼樣?如果你非常不恭敬,那就完了,恐怕就要墮惡道的。

  有的人很愚癡,他以爲師的座一坐嘛,我可以得師的功德一樣,將來可以成就師的威德了,有加持的意思。我們記得昭覺寺,有一個上海出家的,這個人不曉得你們有人認不認得?他精神不很正常。不是昭覺寺有兩個座嗎?一個是下邊講經,一個上邊灌頂的。有人告訴我們,他悄悄的一個人,在上師座那裏,兩個座都坐一坐。他以爲這樣子做呢,將來好做上師;不曉得恰恰相反,犯了一個不尊重上師的過失,你沒那個功德,你去坐那個位幹啥?

  上師的帽子,一般就是說這個桃尖帽了,當然是論師帽,在過去桃尖帽是論師帽,堪布、論師都能戴;但是現在的密法裏邊,就是金剛上師傳位的帽,就不要亂戴。有人歡喜戴個帽子照個相,去宣揚自己,“我是上師”,這個我想愚癡得不得了。你自己上師功德沒有成就。成就了功德,你不戴帽子也沒關系;你功德沒有成就,把帽子戴起,照片拍起去宣傳,這個後果是什麼呢?

  我們說這個,當然不是封建法律,不過比一下。就是狂妄的態度,就像封建時代,你把皇帝的龍袍穿起,龍帽帶起,拍個照片,去宣傳,得的後果是什麼?抓起來,殺頭,是這麼一個後果。那麼當然,佛教裏不是抓起來殺頭,就是因果裏邊,要懲罰你的,因爲你不恭敬嘛,狂妄了。自己不是上師,妄稱上師,那個是狂妄之絕頂的事,當然有因果的。我們說你功德有了,你也不一定要顯出來。

  上師位是有一定的儀式的,要傳的;傳了之後,你當然可以了,但是也不要驕傲,這是一個任務,交你這個位置,你要幹工作了,度衆生的工作交給你了,擔子重得很,並不是一個高興的事情。一般人想的話,我可以指揮一切,大家頂禮我,大家供養我,好象舒服得不得了。實際上,那麼多衆生的出生死到彼岸的事情,都挂在你身上了,你要負責的,哪個人出偏差都是你的責任,所以說你灌了頂之後,灌頂弟子哪個出了偏差,哪個有了過失了,都有責任啊,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冒充的東西不要做。

  “如理依止”,我們這裏說依止法,那麼我們要修行,第一步,就是如理依止。這一步如果你是如法之後,那你走路呢,第一步路走正了,那是方向盤撥正了;如果你第一步沒有去如理依止的話,那麼你以後越走越錯。西藏經常說這個話,初一錯誤,十五、叁十都會錯完的。就是你初一錯了,本來是不是初一,你當成初一了,好了,你以後初二、初叁,一直到月半、叁十,永遠錯下去:這個第一步錯掉了。你第一步不錯的話,以後也不會錯;第一步錯,以後肯定錯,那就沒有話說了。

  “善觀察已恒時奮殷勤”,這個道理好好的觀察,觀察之後,那就“恒時”,經常的,不是一下子,一冷一熱的。我們現在末法時代的衆生就是冷熱病,發心的時候不得了,好象一切都可以犧牲;但是到一個時候的話,一下冷下來了,啥都不想幹了,甚至于,本來是對這個恭敬得不得了,一下子反過來,對這個人簡直是罵起來了,甚至于毀謗起來了,這個是不正常的現象。要“恒時奮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大大的恭敬,既然依止呢,要大大的恭敬。

  密法裏邊也不是強迫人家依止。要依止一個師,不管是顯教的,或者密法的根本上師,都是你先觀察一段時間,兩方面都要觀察,這《菩提道次第》都講的。最少六個月,觀察下來,你認爲滿意了,對方也滿意了,然後就依止他。依止,如果你開始,粗心很草率的,聞名而來,結果一依止,後來發現很多過失,越看越不對,越看越不對,好,最後謗也謗起來了,罵也罵起來了,乃至于做事情反起來,反抗起來了,最後幹脆要跑掉了,這樣的人不少。

  那麼這個樣子呢,自己得不到功德,也造了很多過失。日常法師在《廣論》磁帶裏經常講的,在僧團裏邊依止一個師父學法,你不但沒有得到依止學法的好處,反而造了很多的罪過,這個是大大劃不來。你如果開始認爲這個不值得依止的,你不要依止好了;你依止之後呢,就不要亂說、亂動了,這個東西,自己造罪也不必啊。

  

  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 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

  

  叁士前導第一步是依止師,依止師之後,那就是要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但這個前面還有一些根本條件,要圓滿的有暇的身,那就是說八有暇,離開叁惡道,離開盲聾喑痖、世智辯聰、北洲長壽天等,這個後面都講,我們不仔細說了。那麼這是客觀上我們得到這樣好的人身,而且“最極難得大事了知竟”,一切佛法,難聞的佛法,佛法裏邊難得的大事是什麼?了生死的大事,自他離苦的大事,要成佛度衆生的大事,能夠知道,這個是極難極難的。

  那麼既然自己有這個圓滿有暇身,能修行的身體,又把這麼難得的事情知道以後,該怎麼辦?“日夜恒時決擇心堅固”,日日夜夜的,“恒時”就是說一刻不停的,經常性的。“決擇”,由智慧來判斷事情。我們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一切離不開智慧,你把事情搞清楚了要智慧;事情搞清楚了之後,就要照它做了,就是這個道理是這樣子做的,非照這個辦法做不可,這個完全靠智慧。如果你一個人信佛是聽人家說佛教好,佛教好,我也信了。人家說怎麼修好,怎麼修好,我要修了。人家說淨土宗好,唉,我修淨土了。這樣子自己沒有主宰的話,一天到晚跟人家跑。

  溫州他們說有個居士,當然是個傳說,也是說的過分的,一個挖苦的話。他們溫州的人,什麼法都要學,一個居士,他們說平均給他算下來,最少要歸依八個師父。這個師父來,大家說好,都歸依,那個師父來了,歸依。淨土宗的也歸依,天臺宗的也歸依,…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