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修密法的也歸依,紅教的也歸依,黃教的也歸依,乃至薩迦教的也歸依,歸依的師父很多,他很滿意:我師父很多,我以後靠山很多,將來決定有辦法。實際上東跑跑,西跑跑,我們說腳踏兩個船,兩個腳肯定掉到水裏。踩了七、八個船,乃至十幾個船,一開你怎麼樣?想也想得起來的。你到底在哪裏?一個船也不在了,在海裏啊!

  修行要專一的,事先的抉擇要謹慎,到底依哪個學,哪個法門學,一旦決定之後,就不要亂動。佛的法都好的,不要去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快,那個慢;裏邊去,好象是挑肥揀瘦的,這樣子,就是想揀便宜的思想。

  說個老實話,不肯付辛勤的代價,要想占個善巧的、便宜的法門……以前好象海公上師講經,他說最好你一個法門得之後,今天晚上睡一覺,第二天醒來成佛了,這個法門再好也沒有了,快得不得了,又方便,又容易,什麼功夫不要下,睡一覺好了,明天成佛了,這個沒有的。寫小說可以寫寫,那個客觀上不會有這樣子的事情。

  世間上你要成就一個律師,成個工程師,那要花多少功夫啊。從小孩子進入幼兒園,一直到大學裏。考大學,不是哪個人都考得上的,高考拼命的用功背,上榜的,考不取的人還多。考取的沒有幾個,考出來之後,能夠真正學得好,技術高明的,也不過是學生裏邊占了一部份,不是絕大部份都好的。那麼這樣子,你說一個有名的工程師,有名的什麼書畫家,都來之不易,何況成佛呢?不要貪便宜。那麼要心堅固,要堅固的心,經常把這個道理抉擇清楚,哪個是是,哪個是非,哪個對,哪個不對,把它搞清楚。

  “生起相續不絕求加持”,這樣的心,不斷的生起,不要給它退了;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夠,求上師叁寶的加持。

  這是道前基礎,又是叁士前導,就是入道之前,必須要具足的條件。這些條件具足了,就可以上道了。這個上路怎麼上呢?開始,幼兒班,小學,中學,大學,一步步上去。開始下士道,下士道是什麼?求脫叁惡道的苦。這個世界上輪回六道最苦惱的就是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那個聽到了都害怕的,那麼這樣的地方不要去,我們希望得人天的安樂,那就是下士道。

  《俱舍論》裏邊有個頌,後邊有,我們現在還沒有講到。它也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不是宗大師發明的,也不是阿底峽尊者他提倡的,早有的。《俱舍論》裏有這麼的話:“下士唯求樂,中士唯離苦,上士恒尋求,自苦他安樂”。“下士唯求樂”,下士道的人單是求快樂,避免叁惡道,求人天安樂。

  “中士唯離苦”,中士道的人,他唯一的就是要離開叁界的苦,因爲他是高明了,進一層了,知道人天的樂還不是真的樂,要把叁界的苦都要離。人天還是苦,人固然是苦,就是欲界天、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都離不開苦,那麼他要離開一切的苦,就是要求出離,出離叁界,所以“中士唯離苦”。

  上士道,“恒尋求”,“恒”就是恒常的恒。尋求,恒常勤懇的追求什麼?“自苦他安樂”,情願自己吃苦,爲了人家的安樂,爲了一切衆生的安樂,自己要吃苦,修六度萬行,犧牲頭目腦髓,是釋迦牟尼佛現實的這個具體的事,做給我們看了,所以上士道不是很容易做的,要發了大心,還是要下點決心的了。有的人就是,我是大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叫他犧牲點他的財物都舍不得,何況頭目腦髓呢?我們說社會上做的慈善事業,固然是使人間安樂,但是並不吃苦啊。你把你財産全部送給他,你要飯去,你幹不幹?不幹!最多把銀行裏的利息拿一點出來,跟你去做點好事情,這個可以的;要把錢、全部家産都捐完了,自己要飯去了,哪個也不幹,我看。就是“自苦他安樂”的心還沒有生起來。真正要成佛,爲了人家的安樂,自己下地獄也不怕。這樣子的菩提心起來,這才是真正的上士道。所以這個,很多人說大話,我們在家的是行菩薩道,出家是小乘,你到底是不是菩薩道?這個自己衡量一下。

  

  下士道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 迅急滅壞必死應思惟

  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 引起後果決定獲不異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 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

  衆善資糧究竟能修成 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

  

  下士道觀無常。下士道入門的就是觀無常。念無常,觀惡趣,歸依叁寶,明業果,這麼四個大科。“身命動搖”,就是先要觀察自己跟人家,我們的身和命,都是動搖,好象水中泡,不堅固的,任何一點點小的因緣就要破掉的,泡沫一碰、風一吹就破了,就是沒有風吹它,自己也不能持久,都是要很快的壞滅的,滅了之後,就是死了。這個一定要想,念死,念無常,就是一切衆生最後都要死的。

  但人都打長久的算盤。秦始皇兵吞六國之後,還要去求靈芝草,要萬世的做下去,要不死,尋求不死。這個都做不到的,凡是有生必有死。你要不死,那有個辦法,不生,不生就不滅,要生決定要滅。哪個東西說産生之後不消滅?沒有的。不管是有情或者是物質,它創造出來之後,或者是生命,有情生下以後,決定有一天要死的,從生的那一天開始就是走向死亡的道路的過程。就是小孩子,嬰孩一開始生下來,他就向墳墓已經走去了,沒有什麼好玩的。

  好象有的人說,這個孩子將來前途無量,不得了,實際上,向墳墓走。等于說什麼呢,漫長的一個路,走向刑場槍斃的,慢慢的,一步步向槍斃的路上走,有什麼高興啊?小孩子,不過路還遠一點,老年是近一點,中年的中間,都在向槍斃的刑場走路。這個生死很苦,我們不去想它,好象麻痹了,好象在裏邊還要追求很多東西,搞什麼事業。

  昨天有個人,他說我這個人命裏注定我要搞一番事業,所以不能出家,很苦惱。修法學了很多,他過年春節來的,學了法回去了,感到好象沒辦法,問我什麼辦法。這個什麼辦法?是你自己決定的,哪個是命裏注定要搞一番事業的?你這個搞事業不搞事業是你心裏要搞的,又不是命注定你要搞。你說要搞一番事業(他是工程師),你說你命要你搞,如果你說不幹了,我不要搞事業了,那這個命也管你不了,哪個是命?這是推辭。自己要幹一番事業,他說命注定要他幹的。

  有的人他要結婚,修行當然不結婚要好了,他說是過去的姻緣,好象他們兩個人非結婚不可的。哪有這回事情呢?釋迦牟尼佛跟耶輸陀羅過去曆劫都是夫婦,他要出家還是出家了。哪有這個命那麼緊的啊,非要結婚,甚至于還沒有結婚的人,他跟她兩個人,決定將來要結婚的,這是命裏注定的——這是笑話。你學佛法學到這個地方去了,那就是宿命論了,成了一個外道了。

  佛教裏說,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佛教是講緣起的,因緣裏邊,最大的一個因素:自己的心,一切唯心造,這個佛教裏最強調。你說我要出家,除非父母擋住你,暫時不能出家,將來還能出家。如果是父母不擋你的話,那你出家,什麼命把你擋住,不准你出家?你除非是跛子、瞎子,那個是佛教裏邊有規定,不能出家的,那不說了。假使你是父母也同意,或者父母根本就不在,家裏沒有牽累,而社會上現在也是開放,那你出家,哪個擋住你?你說命不准你出家,要出家就出家,什麼命不命的呢!

  有生必有死,這個誰也免不了。道家就是修羅漢身,把身體修成羅漢一樣就不死,金剛不壞身等等,這個金剛不壞身,佛教裏有這個話,什麼金剛不壞身呢?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滅,那當然壞不了的,空性怎麼壞呢?但是他們卻想一邊去了:這個身體像金剛一樣不會壞的,是羅漢身,拼命去修那個羅漢身。你修吧,一萬年也好,十萬年也好,一億年也好,總有一天它要壞的,有生必有滅,這是佛法,客觀的規律,也不是佛創造出來的,所以決定最終總是要死的。

  那死了以後怎麼辦?是怎麼回事?那就是根據你造的業,黑業就是惡業,白業就是善業,跟了你自己造的黑白業,就受報去了。這個業就是形,這個報就是影子。有形必有影,一個報是跟了這個東西要跑的,你造了黑業就得受惡報,就是苦報決定;造白業決定是樂報,這是沒有話說的。東西是長的,影子決定是長的;東西是直的,影子決定是直的;東西是圓的,影子也是圓的;東西是彎曲的,影子也是彎曲的,決不可能一個彎曲的東西有個直的影子。如果你造了惡業,我想得好報、得樂報,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說呢,你死了之後就是隨業受報去了,引起的果決定不會差異的,善的樂報,惡的苦報,決定不動搖的,這是客觀的規律,任何人也不能改變的。佛僅不過是能夠發現這個規律,叫我們不要犯那些錯誤,根據善的規律去做,不要做錯誤的事情。

  那麼有的人說,一切法不是自性空嗎?那麼業報也是空的嘛。對的,業報自性是空的,但是作用是有的。緣起的法跟性空兩個,本來是一個東西。從它沒有自性來說,它是空性;從它的緣起作用來說,緣起。我們經常說那個公案,一個禅師他講開示的時候,人家問他:大徹大悟以後還有因果沒有?大徹大悟,空了,一切法空了,什麼因果?不落因果,沒有了。好了,錯了,野狐身,五百世,他還是在修行的人,野狐。如果不是修行的人,地獄、餓鬼還要去。那麼這樣子,所以說,不要說一切法自性空,因果的緣起,還是一點不錯的。

  我們《上師供》天天念,不曉得大家有體會沒有?“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這個是把龍樹菩薩的空性的最結晶的東西拿出來了。因爲太簡單了,一般人就體會不到它的深義。如果你學過《中觀論》、《入中論》,再去看這句話,那意味就不一樣了。所以說,我們說不能簡單化,凡是一句最精要的東西,如果你沒有去深深地分析,學習過的話,這句話在你口頭上,是一個標語式的東西,作用不大;經過深細學習,深細研究之後,同樣一句話,起大作用。所以說,我們提倡大家學習,不學習,再好的甘露給你吃,你吃了,還是平平淡淡的,那…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