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麼你真正知道它是甘露,你要學,它的價值才知道。

  “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那麼這樣子業果知道之後呢,當然,你要避免苦了。下士道就是求樂,那麼苦的東西當然害怕;如果你害怕果的話,你好好的,惡業就不要做了。

  “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不要說大的惡業不做,再微細的也不要做,所以,細中又細的也要把它斷掉,也不要幹,要離開它。開始是降伏它,不給它起作用,最後把它斷掉。

  反過來,“衆善資糧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惡的是再小的也不要做,而善的,卻是要拼命的做,不但要做,而且究竟把它修成功。“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要經常這樣觀想,這樣子去照它的行,“殷勤”,很精進的;“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夠,求上師叁寶加持。

  想學佛的話,最基礎的理論,除了歸依叁寶之外,就是要明業果。阿底峽尊者是印度的大德,他進入西藏之後,當時因爲西藏的佛教混亂,第一重點就是把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界限劃分清楚,以歸依叁寶作爲佛教徒的一個標准,所以他開始去教化的時候,專門講歸依叁寶的道理。

  歸依叁寶,這個不淺啊!很多人混淆,就現在很多佛教徒,你去問問他,什麼叫歸依叁寶?他可以給你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話,結果他自己是不是歸依叁寶的佛教徒都成問題。歸依叁寶就是不歸依天魔外道,這個不歸依天魔外道裏邊,並不是說你拜一個外道師,就是歸依天魔外道了。你對外道的理論、學說有點仰慕的心,認爲他的這個很殊勝、很高妙,有想跟他學習的心,都是破了歸依,所以說這個東西很微細的。那麼他開始就專門講歸依的道理,把它區別非佛教徒與佛教徒的界限,用歸依的這個道理來區別:以歸依作佛教徒的一個標志。

  後來呢,進一步就是講業果,就是要明黑白業果,照這個業果的教導去做,好事盡量做,壞事細而又細不要做。他快圓寂的時候,他的弟子當然要求法了,師父要走了,無上甚深的法,給我們講一點,最好的無上妙法,最殊勝的法。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要好好的明白業果,就這麼一句話,這就是無上法。如果你這個基礎都沒有,你說無上法,根本就談不上啊!

  所以我們有的人,他講空、空、空,真正的業果,他又不注意,那個空也空不了。菩提道次第講,你要得空性,從緣起下手,從明白業果下手,從修戒定慧下手。龍樹菩薩也有這個話,我經常說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先要知道一切法緣起的,然後知道一切法空。《心經》裏邊也有:“照見五蘊皆空。”先要把五蘊明白之後,再深入一步,知道它自性空,並不是糊裏糊塗來個空——這個空,空啥東西?

  這是下士道,它就是要念無常,畏惡趣這個苦。下士道是怕受苦,求安樂啊。那麼你是無常,要死的,死了之後,叁惡道去的機會是怎麼樣一回事。做惡業就要去,惡業一點也不要做,做一點惡業,就是去惡道的因。惡業,所以說,細而又細不要做;那麼要求人天福報,做善業了,善業再多,拼命要完成它,這樣子呢,才是下士道。

  但是我們說這個下士道,是不是就是以人天福報爲究竟呢?菩提道次第講得很多,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增上生,我們要修行,決定要有圓滿的人身,這是增上生,下士道就是達到這個目的。修了下士道之後,下一輩子決定是圓滿的人天身,能夠修行的身體,是我們修行必須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你怎麼修啊?你假使投一個狗,你看狗能修行嗎?根本沒有辦法修啊,什麼都不懂啊!你給它說了半天,它“哇哇哇”嚎一陣,弄不好還咬你一口,這個你不好搞了。那麼所以說,我們真正修行,非要人天身不可,下士道就是把修行的基本條件——人天身得到。

  能夠歸依叁寶,佛法的緣有了,就是十圓滿裏邊嘛。這個是下士道,並不是說以人天福報爲究竟,就是要真正修行的最必要的基礎得到了,下士道,也就是增上生,能夠增上的人天身,把他求到。那麼這個求到之後,不是叫你享福了,還要往上爬。我們爬五臺山,朝中臺一樣,拼命爬,爬爬爬,爬了半天,看看好象很近。因爲五臺山山是圓形的,很厚,你這裏看上去,好象這個是頂,可爬到這裏看看,頂還在那裏,再爬到這裏,頂還在那裏,永遠好象是爬不到一樣的。爬得累得不得了了,吃力得不得了,有的時候,要是一個人爬的話,恐怕要退下來了,不曉得哪一天哪個時候爬上頂了。一片荒山,一個人爬上去,確實害怕的。我們那個時候,有二十來個人,也不怕,再吃力,休息一陣子,又爬爬爬,爬到後來,畢竟還是北臺頂看到了,哇!高興得不得了。我們說就是並不是以人天身爲滿足,就是還要向上走。那麼因爲你說,這個最基礎的條件沒有,怎麼走呢?根本就走不上去,所以說呢,先要得到增上生。

  那麼下面增上生得到之後,該幹什麼?小學畢業了,幹什麼了?進中學,中士道。

  

  第二講

  

  下士道你要成就什麼?菩提道次第的一個一個的成就,下邊,下士道、中士道,乃至最後止觀雙運,乃至密乘的修法,要求成就,就希望上邊的那些傳承的祖師一位一位加持我們,祈禱求加持,成就下面的功德。

  昨天我們講了下士道,下士道的核心就是,第一個:念無常,不要起常的概念,一常就貪著,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滅,都是無常,最可怕的一期生滅就是死亡,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這些,那不要專門爲現世的享受追求了,那麼念無常,觀業果。

  無常知道以後那麼再看一看,畏惡趣。假使你造了業,將來你無常之後,眼睛一閉,什麼地方去?我們佛經常打比喻的,至于現在的人,下一輩子再做人的,就是爪上的一點土;這輩子人,下一輩子做不到人的,就有大地的土那麼多,那就是做人天的機會極少,叁惡道的機會極多。那麼在這樣子的生死輪回之中,自己想一想,這一輩子眼睛一閉,下輩子哪裏去?萬一到叁惡道,地獄、惡鬼、畜生,仔細想一想,這個苦是不堪忍受的苦。眼睛閉下來一想就害怕,何況你親自要去。去了之後,受不是一天兩天,是幾劫的壽命,那麼長在受苦,這個是很可怕。

  你要避免這樣子,怎麼辦呢?歸依叁寶,求救,求叁寶。我們說整個的這個宇宙裏邊,能夠解脫我們惡趣苦的,只有叁寶,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一心的歸依叁寶。其他的,他自己也沒有超脫輪回,你求他,他怎麼救你呢?他自己還沒有超脫的嘛。

  這個外道的教主什麼,雖然他現在威德很大,有神通什麼什麼的;但是一旦他這個業報享完了,他還不是轉入輪回,到惡道也有可能性。那麼你求他還不是白白的。我記得有個笑話,以前我在上海,在醫院裏看病了,有個病人他來了,他專門找一個醫生看。他說什麼什麼,某醫生在不在?他們說那個醫生病了。啊!醫生還要病的?那你說醫生是萬能的嗎?他固然能把病人治好,但是他自己還免不了害病。所以說這個在輪回之中,你說要靠某些人,他本身也沒出輪回的,把你救出去,那是徒然的,所以化了很多辛苦,得不到所要求的果。叁寶是唯一的可歸依處,所以這個心出發了,就是歸依叁寶的心。這個歸依叁寶的心有了之後,再得到如量的師,經過如法的儀式,這叁寶的歸依體才成就,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否則的話,佛弟子的資格還沒有得到。那麼再後來呢,就是要明業果了。

  我們說叁寶的核心是什麼?是法。在《俱舍》後邊要講,有部裏邊的歸依叁寶,根本就是法。那就是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法是最高,歸依法就歸依最高的法,一切法中最高的法就是涅槃。涅槃,不要看成死亡,涅槃是解脫一切苦難的最安穩的地方;如果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菩提,那麼最高的法就是這個東西。那麼歸依佛呢,並不是歸依人。在有部的說法,歸依佛就是歸依能夠成就佛的那些無學的法。成佛的可貴,也就是他把功德的法修成功了。那麼我們說歸依佛也就是歸依那些功德的法。歸依僧,歸依叁果四向的成就那些功德的法,還是法。所以說到底,都是法,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那麼到底歸依法之後,對佛或者是僧的那些人,我們是恭不恭敬?這是一個辯論。世親菩薩的看法,他說,因爲佛身上有這麼珍貴的法,我們當然對佛的身體,這個人,也是要恭敬,同樣的尊重。那麼真正的佛尊重他,歸依佛就是歸依他身上有那麼多成佛的法,所以說我們歸依他,還是相信他,那麼佛的可貴,也是法的可貴,所以核心是法。

  作爲這個最高的涅槃的法,當然無上的,就是所謂的中道的那個空性的法;但是在事上表現的,就是緣起。那麼我們要從法的初步下手,就是明業果,一切法的因果把它弄得清清楚楚,世間流轉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都搞清楚了,那就不會走錯路了,所以說最後一個就是明業果。

  同時,我們要知道,最高的法是涅槃,要證到這個空性,但是你如果不經過那些明白緣起的途徑,直接要去追求一個最高無上的不可言說的空性,怎麼得到呢?這個菩提道次第很明確的告訴我們,它說你假使對這個業果還不決定,甚至于不大相信,你說你要得到正見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得這個空性的見了,是不可能的。

  真正要得到中觀的正見該怎麼做呢?第一個要持淨戒,就是從緣起下手。戒定慧是得淨法緣起。這個流轉的緣起是不能要的,貪、瞋、癡,推動造業啊,這些是不能要。但是淨法緣起,那是戒定慧,決定要做到家,戒定慧圓滿了,就是成佛。所以說,我們真正要得空性見,我們都歡喜要得空性見,最高的,但是這個空性見的來源我們一定要講清楚,不是眼睛閉了什麼都不要想,空性見來了,沒有那麼簡單。這個空性見從緣起上下手來的。第一件事情,這個菩提道次第有,《廣論》裏邊,以後你們可以看,有的人聽過了可能有個印象。要得中觀見的條件,勤護所受的淨戒,把自己受的戒,好好的清淨的護持;還要什麼呢?精勤地積集資糧,淨除罪障——積…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