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么你真正知道它是甘露,你要学,它的价值才知道。

  “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那么这样子业果知道之后呢,当然,你要避免苦了。下士道就是求乐,那么苦的东西当然害怕;如果你害怕果的话,你好好的,恶业就不要做了。

  “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不要说大的恶业不做,再微细的也不要做,所以,细中又细的也要把它断掉,也不要干,要离开它。开始是降伏它,不给它起作用,最后把它断掉。

  反过来,“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恶的是再小的也不要做,而善的,却是要拼命的做,不但要做,而且究竟把它修成功。“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要经常这样观想,这样子去照它的行,“殷勤”,很精进的;“求加持”,自己力量不够,求上师三宝加持。

  想学佛的话,最基础的理论,除了归依三宝之外,就是要明业果。阿底峡尊者是印度的大德,他进入西藏之后,当时因为西藏的佛教混乱,第一重点就是把佛教徒跟非佛教徒的界限划分清楚,以归依三宝作为佛教徒的一个标准,所以他开始去教化的时候,专门讲归依三宝的道理。

  归依三宝,这个不浅啊!很多人混淆,就现在很多佛教徒,你去问问他,什么叫归依三宝?他可以给你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结果他自己是不是归依三宝的佛教徒都成问题。归依三宝就是不归依天魔外道,这个不归依天魔外道里边,并不是说你拜一个外道师,就是归依天魔外道了。你对外道的理论、学说有点仰慕的心,认为他的这个很殊胜、很高妙,有想跟他学习的心,都是破了归依,所以说这个东西很微细的。那么他开始就专门讲归依的道理,把它区别非佛教徒与佛教徒的界限,用归依的这个道理来区别:以归依作佛教徒的一个标志。

  后来呢,进一步就是讲业果,就是要明黑白业果,照这个业果的教导去做,好事尽量做,坏事细而又细不要做。他快圆寂的时候,他的弟子当然要求法了,师父要走了,无上甚深的法,给我们讲一点,最好的无上妙法,最殊胜的法。阿底峡尊者就说,你们要好好的明白业果,就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无上法。如果你这个基础都没有,你说无上法,根本就谈不上啊!

  所以我们有的人,他讲空、空、空,真正的业果,他又不注意,那个空也空不了。菩提道次第讲,你要得空性,从缘起下手,从明白业果下手,从修戒定慧下手。龙树菩萨也有这个话,我经常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先要知道一切法缘起的,然后知道一切法空。《心经》里边也有:“照见五蕴皆空。”先要把五蕴明白之后,再深入一步,知道它自性空,并不是糊里糊涂来个空——这个空,空啥东西?

  这是下士道,它就是要念无常,畏恶趣这个苦。下士道是怕受苦,求安乐啊。那么你是无常,要死的,死了之后,三恶道去的机会是怎么样一回事。做恶业就要去,恶业一点也不要做,做一点恶业,就是去恶道的因。恶业,所以说,细而又细不要做;那么要求人天福报,做善业了,善业再多,拼命要完成它,这样子呢,才是下士道。

  但是我们说这个下士道,是不是就是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呢?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一个是增上生,一个是决定胜。增上生,我们要修行,决定要有圆满的人身,这是增上生,下士道就是达到这个目的。修了下士道之后,下一辈子决定是圆满的人天身,能够修行的身体,是我们修行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话,你怎么修啊?你假使投一个狗,你看狗能修行吗?根本没有办法修啊,什么都不懂啊!你给它说了半天,它“哇哇哇”嚎一阵,弄不好还咬你一口,这个你不好搞了。那么所以说,我们真正修行,非要人天身不可,下士道就是把修行的基本条件——人天身得到。

  能够归依三宝,佛法的缘有了,就是十圆满里边嘛。这个是下士道,并不是说以人天福报为究竟,就是要真正修行的最必要的基础得到了,下士道,也就是增上生,能够增上的人天身,把他求到。那么这个求到之后,不是叫你享福了,还要往上爬。我们爬五台山,朝中台一样,拼命爬,爬爬爬,爬了半天,看看好象很近。因为五台山山是圆形的,很厚,你这里看上去,好象这个是顶,可爬到这里看看,顶还在那里,再爬到这里,顶还在那里,永远好象是爬不到一样的。爬得累得不得了了,吃力得不得了,有的时候,要是一个人爬的话,恐怕要退下来了,不晓得哪一天哪个时候爬上顶了。一片荒山,一个人爬上去,确实害怕的。我们那个时候,有二十来个人,也不怕,再吃力,休息一阵子,又爬爬爬,爬到后来,毕竟还是北台顶看到了,哇!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说就是并不是以人天身为满足,就是还要向上走。那么因为你说,这个最基础的条件没有,怎么走呢?根本就走不上去,所以说呢,先要得到增上生。

  那么下面增上生得到之后,该干什么?小学毕业了,干什么了?进中学,中士道。

  

  第二讲

  

  下士道你要成就什么?菩提道次第的一个一个的成就,下边,下士道、中士道,乃至最后止观双运,乃至密乘的修法,要求成就,就希望上边的那些传承的祖师一位一位加持我们,祈祷求加持,成就下面的功德。

  昨天我们讲了下士道,下士道的核心就是,第一个:念无常,不要起常的概念,一常就贪着,一切法都是剎那、剎那生灭,都是无常,最可怕的一期生灭就是死亡,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这些,那不要专门为现世的享受追求了,那么念无常,观业果。

  无常知道以后那么再看一看,畏恶趣。假使你造了业,将来你无常之后,眼睛一闭,什么地方去?我们佛经常打比喻的,至于现在的人,下一辈子再做人的,就是爪上的一点土;这辈子人,下一辈子做不到人的,就有大地的土那么多,那就是做人天的机会极少,三恶道的机会极多。那么在这样子的生死轮回之中,自己想一想,这一辈子眼睛一闭,下辈子哪里去?万一到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仔细想一想,这个苦是不堪忍受的苦。眼睛闭下来一想就害怕,何况你亲自要去。去了之后,受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劫的寿命,那么长在受苦,这个是很可怕。

  你要避免这样子,怎么办呢?归依三宝,求救,求三宝。我们说整个的这个宇宙里边,能够解脱我们恶趣苦的,只有三宝,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一心的归依三宝。其他的,他自己也没有超脱轮回,你求他,他怎么救你呢?他自己还没有超脱的嘛。

  这个外道的教主什么,虽然他现在威德很大,有神通什么什么的;但是一旦他这个业报享完了,他还不是转入轮回,到恶道也有可能性。那么你求他还不是白白的。我记得有个笑话,以前我在上海,在医院里看病了,有个病人他来了,他专门找一个医生看。他说什么什么,某医生在不在?他们说那个医生病了。啊!医生还要病的?那你说医生是万能的吗?他固然能把病人治好,但是他自己还免不了害病。所以说这个在轮回之中,你说要靠某些人,他本身也没出轮回的,把你救出去,那是徒然的,所以化了很多辛苦,得不到所要求的果。三宝是唯一的可归依处,所以这个心出发了,就是归依三宝的心。这个归依三宝的心有了之后,再得到如量的师,经过如法的仪式,这三宝的归依体才成就,那是真正的佛弟子;否则的话,佛弟子的资格还没有得到。那么再后来呢,就是要明业果了。

  我们说三宝的核心是什么?是法。在《俱舍》后边要讲,有部里边的归依三宝,根本就是法。那就是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法是最高,归依法就归依最高的法,一切法中最高的法就是涅槃。涅槃,不要看成死亡,涅槃是解脱一切苦难的最安稳的地方;如果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菩提,那么最高的法就是这个东西。那么归依佛呢,并不是归依人。在有部的说法,归依佛就是归依能够成就佛的那些无学的法。成佛的可贵,也就是他把功德的法修成功了。那么我们说归依佛也就是归依那些功德的法。归依僧,归依三果四向的成就那些功德的法,还是法。所以说到底,都是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那么到底归依法之后,对佛或者是僧的那些人,我们是恭不恭敬?这是一个辩论。世亲菩萨的看法,他说,因为佛身上有这么珍贵的法,我们当然对佛的身体,这个人,也是要恭敬,同样的尊重。那么真正的佛尊重他,归依佛就是归依他身上有那么多成佛的法,所以说我们归依他,还是相信他,那么佛的可贵,也是法的可贵,所以核心是法。

  作为这个最高的涅槃的法,当然无上的,就是所谓的中道的那个空性的法;但是在事上表现的,就是缘起。那么我们要从法的初步下手,就是明业果,一切法的因果把它弄得清清楚楚,世间流转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都搞清楚了,那就不会走错路了,所以说最后一个就是明业果。

  同时,我们要知道,最高的法是涅槃,要证到这个空性,但是你如果不经过那些明白缘起的途径,直接要去追求一个最高无上的不可言说的空性,怎么得到呢?这个菩提道次第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它说你假使对这个业果还不决定,甚至于不大相信,你说你要得到正见了,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得这个空性的见了,是不可能的。

  真正要得到中观的正见该怎么做呢?第一个要持净戒,就是从缘起下手。戒定慧是得净法缘起。这个流转的缘起是不能要的,贪、瞋、痴,推动造业啊,这些是不能要。但是净法缘起,那是戒定慧,决定要做到家,戒定慧圆满了,就是成佛。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得空性见,我们都欢喜要得空性见,最高的,但是这个空性见的来源我们一定要讲清楚,不是眼睛闭了什么都不要想,空性见来了,没有那么简单。这个空性见从缘起上下手来的。第一件事情,这个菩提道次第有,《广论》里边,以后你们可以看,有的人听过了可能有个印象。要得中观见的条件,勤护所受的净戒,把自己受的戒,好好的清净的护持;还要什么呢?精勤地积集资粮,净除罪障——积…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