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资净障,积集福德智慧的资粮,一切障碍、业障等等把它清除;还要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这样子,这个中观的见才会出生。
我们又回到昨天那个话,龙树菩萨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得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先要从缘起下手,明白一切因果缘起。知道苦、集、灭、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这个道理,一点也不虚假;《遗教经》里边,佛问阿少兔楼驮,你对四谛有没有疑惑?他回答说,这个毫无疑惑。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须弥山可以推倒,这个苦、集、灭、道是不能动摇的,这个东西清清楚楚明白之后,这个法住智得到之后,空性见就从这个地方可以阐发出来;我们要明白缘起了,佛教是缘起法,你要得空性见,就得要从法住智下手,明白一切缘起。所以说,你单是把法住智不要,我不要学经,我只要空好了,你这样子得不到空的;假使你得到空了,那是断灭空或者恶取空,就是没有把空搞对,搞错的空。这个恶取空的再引申的意义呢,要堕恶趣的。这个空,就是错了的空,你把因果都抹煞了。所以说,我们真正的要得空性见,最高的,要从缘起下手。
佛好象说过那个话:见到缘起,就见到佛了。因为见到缘起,就能见性空,性空就是佛的法身,就是见佛。《金刚经》的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当佛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说法之后,回来了,从忉利天下来。莲花色比丘尼,她要赶了第一个去迎接佛,她就化了比丘相,跑到最前,第一个迎接佛。须菩提却是在那里入定,空性定。最后莲花色比丘尼跑到佛前面,她认为她第一个见到佛了,很高兴。佛说你哪里是第一个见到我呢,须菩提第一个见到我。须菩提怎么见到佛?入空定。佛的法身,须菩提当下证到了,他就是第一见佛。所以说,从这一点看呢,真正见佛呢,是见缘起性空。
假使要见缘起性空呢,那就是从缘起法下手,这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有的人,就是欢喜想一个得到空了,什么都不要想,什么书都不要看,看了之后,是所知障。我们学过六离合释就知道,所知障,不是你学多了的障;搞错了,所知不够,你要知道的东西不够,这就是所知障。那么你这样子,以为看书是所知障,学经是所知障;什么都不要,没有障了,你得空性了,得不到的。所以这个知见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里边讲得很多,希望大家空了之后,以后有机缘,好好的学。
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里边,他对三士道也有几句话,我们把它引一下。“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若以诸方便”,以各式各样的方便;“唯于生死乐”,生死的快乐,就是人天安乐;而“希求自利义”,他去追求自己利益的那些事情。“自利义”,自利固然是对自己有利了,“义”,就是合理,不是损人利已的事,这个利是如法的利,以五戒十善这样子正规的方法来自利,“自利义”;那么这样的人呢,“知彼为下士”,是下士。
中士:“背弃诸有乐”,三有的乐,“诸有”就是三有;“背弃”,把它背舍,拋弃掉三有的快乐。“遮恶业为性”,他一切恶业都要遮止,因为恶业就是流转三世的因。“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为了自己求涅槃,不度众生,不以度众生为目的,并不是说声闻不度众生了,他最大的目的为修自己的涅槃,而度众生是附带的。那么这样的人呢,中士夫,中士道。
我们今天把它念下去了,“如是知已一切诸恶业,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众善资粮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这个做了之后,得人天的乐,但是是有漏,不能超出三界。而且人天的乐又不稳固,你在人天享了快乐之后,肯定会放逸,造业,又要流转恶道去的;所以说这个是仅仅获得到一个人天身是准备下边的事情,要修的,跟着修中士道、上士道,一个一个修上去。那么这是一个次第,没有下士道的一个基础,中士道也修不了,上士道更谈不上。所以说,我们得了下士道的圆满的有暇身之后呢,那就是要进一步修中士道。
中士道
受用无厌一切众苦门 世间满足深险罪业坑
坚意远离解脱安乐永 义乐广大生起求加持
中士道就是进一层了,“背弃诸有乐”,三有的快乐都要弃掉。“受用无厌”,三界的享受,我们一般的凡夫都是贪乐,不愿意受苦。那么下士道,就是人天,没有苦了,没有三恶道的苦,他修是希望得人天;当然我不是为了人天的享受,是为了得暇满的身修佛法。这里中士道他智慧高一层了,看到三界里边的受用,受用什么?欲界的财、色、名、食、睡,三界的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是欲界里边的五欲,是比较粗的。
“财”,大家知道,这个财利。“色”,这是最可卑的东西,在欲界才有。“名”好象高一点了,儒家就是提倡要名的,他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贪夫,那些下流的,那些贪心大的人呢,他为财而死;而烈士,那些有名,甚至有节操的人,他是为了名而死,还没有逃开名的这个范畴。那么这个名呢,在世间上认为是很高尚的东西,而我们在佛教里看,名是一个虚名。欺世盗名,都是坏事情,把自己的名提得高高的干什么呢?还不是为自己我执服务的,所以名也不是好东西。
“食”,吃,生活的必需嘛,怎么不要吃呢?吃,我们说是维持生活,就是上一次我们讲的,等于说一部车子要推它走,那么它要上点油,这个吃东西就是跟车子的轮子里边上点油一样的,只要轮子推得动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上什么最香的、最好的、最高级的什么东西,涂上去干啥?只要轮子能够转就行了。所以我们吃东西一样,只要营养够了,身体维持到了,能修行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吃什么很好吃的了,要吃得胀胀的了,尽量饱饱的,吃得胖胖的,这样子干什么呢?胖胖的,瞌睡就大。我们知道,凡是人越胖,他越容易疲劳了,打瞌睡就多,所以说,我们不需要吃得太过分的营养。但是这里要避免一个极端,不要自己把自己饿得瘦得不得了,苦行外道一样,骨头都露在外边,这个也是一个错误的。
我们把身体维持好,是需要的,但不是为了专门享受吃东西。因为这个为什么要强调讲呢?因为出家人最容易犯这一条。他就是世间上一切男女之欲舍掉了,世间上的一些名,或者是多少舍掉一点。世间上的享受,我们说正规的出家人,他的娱乐了,什么看电影、电视,打麻将,打扑克,打牌,乃至冲壳子,摆龙门阵,全部都放下了,那么怎么办呢?如果是精进行道的,他是一刻都没有空,忙得不得了,紧张得不得了;但是有些老的出家人,他是职位也高了,事情也少了,他闲了没有事之后,就搞吃的。他弄个小锅,炒炒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吃吃,一天到晚在考究吃些东西。这个好不好?你坏事不做,世间上的坏事不做了,倒可以,但是你从比丘的修行的角度上看,还不够,你贪着了吃的方面的话,你道进不了去。专门为吃还是一个贪——食贪 。食贪、淫贪,都是一个贪,但是食贪比淫贪要好一点,但是并不太高尚,毕竟比起来还是一个贪心。
“睡”,睡也是一个。你们还记得,我们上次讲过,菲律宾一个修密法的金刚上师圆寂了,那里法师很少,因为海外东南亚那些国家生活很好,出家人不大有的,一般都是大陆上去的。这个庙,他们的信徒很多,他们居士告诉我,这个庙的一切设备都是最新的,而且殿堂也做得很庄严。那么里边的出家人,不要你劳动,洗衣服、烧饭什么都有人给你做好的,享受的非常好。就是什么?居士要星期天才来一下,平时没有事情的,一天到晚空在那里的。海外的居士工作非常忙的,他们星期天来朝拜,磕两个头就走了,也不跟你说要听经啥东西,不大有的。
这位上师圆寂之后呢,他们没有法师了,怎么办呢?他们去请法师。到处请,好容易请到两个台湾的法师,请到了,好得很,他们一看也好啊,生活什么都安排好的。我们说,有的人要闭关,不想劳动,那是最好的地方,什么劳动不要你做,洗衣服人家给你洗,烧饭人家给你烧,洗碗、洗筷子都是人家给你做,你就坐在那里修行好了。他们两个开始也很好,但是住了一阵子,实在闲得难过了。闲得难过,怎么办呢?看书啊,念念经啊。再时间长一点,书也看不进去了,念了念得心里浮躁了,不想念了,怎么办呢?干脆睡觉,一天伸着两个脚,长长的,晚上也睡,白天也睡,睡得实在不耐烦了,难过死了。过一段时间,两个人爬起跑掉了。这个就是说环境再好,这个烦恼在那里,还是修不起的。
睡也是人的一个习气,烦恼,他没有事干,就想睡觉。我们这里恐怕贪睡的人不大有,因为我们这里人比较单纯一点。有些地方就有了,以前有个挂单的,他来了,睡得瞌睡啊,早上我们上殿,他也睡,下午也在睡。啊!睡了很久,不晓得他身体不好吗,不晓得怎么样?还是爱睡。反正这个睡,在出家人里边也是一个享受。其他的都放掉了,他就是吃吃喝喝,睡觉了,就搞这些事情。那么这财色名食睡,这些都是不行的。
受用无厌,这个受用是不是你享够了,就厌离了呢?不会!越享受越要,越享受越要,吃的越吃越好,越吃越要好;男女色,不要说了,一个不够,二个、三个、四个,乃至秦始皇有几万个,这样子享受无厌。这是什么?一般说,你的福气好?不是,“众苦门”,众苦的门。享受,将来的果就是苦,所以这个道理看清楚之后,这个从业果上来的。
这里再补充一下,哪一本书我记不起了,它说明白业果并不是一个很肤浅的事情。真正你将来发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的义利,牺牲头目脑髓,这个根本的理论基础还在业果上。你明白业果之后,这样子做,感到是划的来;如果不明白业果的话,死也不干。为了人家把自己头目脑髓都牺牲了,他怎么能?所以真正发菩提心,菩萨的上士道的一些基础,还是明白业果。
所以说我还…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