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資淨障,積集福德智慧的資糧,一切障礙、業障等等把它清除;還要親近善士,聽聞正法,這樣子,這個中觀的見才會出生。

  我們又回到昨天那個話,龍樹菩薩說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你要得涅槃智,一切法空的智,先要從緣起下手,明白一切因果緣起。知道苦、集、滅、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滅就是滅,道就是道,這個道理,一點也不虛假;《遺教經》裏邊,佛問阿少兔樓馱,你對四谛有沒有疑惑?他回答說,這個毫無疑惑。太陽可以冷,月亮可以熱,須彌山可以推倒,這個苦、集、滅、道是不能動搖的,這個東西清清楚楚明白之後,這個法住智得到之後,空性見就從這個地方可以闡發出來;我們要明白緣起了,佛教是緣起法,你要得空性見,就得要從法住智下手,明白一切緣起。所以說,你單是把法住智不要,我不要學經,我只要空好了,你這樣子得不到空的;假使你得到空了,那是斷滅空或者惡取空,就是沒有把空搞對,搞錯的空。這個惡取空的再引申的意義呢,要墮惡趣的。這個空,就是錯了的空,你把因果都抹煞了。所以說,我們真正的要得空性見,最高的,要從緣起下手。

  佛好象說過那個話:見到緣起,就見到佛了。因爲見到緣起,就能見性空,性空就是佛的法身,就是見佛。《金剛經》的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當佛到忉利天爲他母親說法,說法之後,回來了,從忉利天下來。蓮花色比丘尼,她要趕了第一個去迎接佛,她就化了比丘相,跑到最前,第一個迎接佛。須菩提卻是在那裏入定,空性定。最後蓮花色比丘尼跑到佛前面,她認爲她第一個見到佛了,很高興。佛說你哪裏是第一個見到我呢,須菩提第一個見到我。須菩提怎麼見到佛?入空定。佛的法身,須菩提當下證到了,他就是第一見佛。所以說,從這一點看呢,真正見佛呢,是見緣起性空。

  假使要見緣起性空呢,那就是從緣起法下手,這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有的人,就是歡喜想一個得到空了,什麼都不要想,什麼書都不要看,看了之後,是所知障。我們學過六離合釋就知道,所知障,不是你學多了的障;搞錯了,所知不夠,你要知道的東西不夠,這就是所知障。那麼你這樣子,以爲看書是所知障,學經是所知障;什麼都不要,沒有障了,你得空性了,得不到的。所以這個知見非常重要,菩提道次第裏邊講得很多,希望大家空了之後,以後有機緣,好好的學。

  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裏邊,他對叁士道也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引一下。“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若以諸方便”,以各式各樣的方便;“唯于生死樂”,生死的快樂,就是人天安樂;而“希求自利義”,他去追求自己利益的那些事情。“自利義”,自利固然是對自己有利了,“義”,就是合理,不是損人利已的事,這個利是如法的利,以五戒十善這樣子正規的方法來自利,“自利義”;那麼這樣的人呢,“知彼爲下士”,是下士。

  中士:“背棄諸有樂”,叁有的樂,“諸有”就是叁有;“背棄”,把它背舍,拋棄掉叁有的快樂。“遮惡業爲性”,他一切惡業都要遮止,因爲惡業就是流轉叁世的因。“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爲了自己求涅槃,不度衆生,不以度衆生爲目的,並不是說聲聞不度衆生了,他最大的目的爲修自己的涅槃,而度衆生是附帶的。那麼這樣的人呢,中士夫,中士道。

  我們今天把它念下去了,“如是知已一切諸惡業,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衆善資糧究竟能修成,恒常具足殷勤求加持。”這個做了之後,得人天的樂,但是是有漏,不能超出叁界。而且人天的樂又不穩固,你在人天享了快樂之後,肯定會放逸,造業,又要流轉惡道去的;所以說這個是僅僅獲得到一個人天身是准備下邊的事情,要修的,跟著修中士道、上士道,一個一個修上去。那麼這是一個次第,沒有下士道的一個基礎,中士道也修不了,上士道更談不上。所以說,我們得了下士道的圓滿的有暇身之後呢,那就是要進一步修中士道。

  

  中士道

  受用無厭一切衆苦門 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

  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 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

  

  中士道就是進一層了,“背棄諸有樂”,叁有的快樂都要棄掉。“受用無厭”,叁界的享受,我們一般的凡夫都是貪樂,不願意受苦。那麼下士道,就是人天,沒有苦了,沒有叁惡道的苦,他修是希望得人天;當然我不是爲了人天的享受,是爲了得暇滿的身修佛法。這裏中士道他智慧高一層了,看到叁界裏邊的受用,受用什麼?欲界的財、色、名、食、睡,叁界的色、聲、香、味、觸,這都是五欲。財、色、名、食、睡是欲界裏邊的五欲,是比較粗的。

  “財”,大家知道,這個財利。“色”,這是最可卑的東西,在欲界才有。“名”好象高一點了,儒家就是提倡要名的,他說“貪夫殉財,烈士殉名”,貪夫,那些下流的,那些貪心大的人呢,他爲財而死;而烈士,那些有名,甚至有節操的人,他是爲了名而死,還沒有逃開名的這個範疇。那麼這個名呢,在世間上認爲是很高尚的東西,而我們在佛教裏看,名是一個虛名。欺世盜名,都是壞事情,把自己的名提得高高的幹什麼呢?還不是爲自己我執服務的,所以名也不是好東西。

  “食”,吃,生活的必需嘛,怎麼不要吃呢?吃,我們說是維持生活,就是上一次我們講的,等于說一部車子要推它走,那麼它要上點油,這個吃東西就是跟車子的輪子裏邊上點油一樣的,只要輪子推得動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上什麼最香的、最好的、最高級的什麼東西,塗上去幹啥?只要輪子能夠轉就行了。所以我們吃東西一樣,只要營養夠了,身體維持到了,能修行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吃什麼很好吃的了,要吃得脹脹的了,盡量飽飽的,吃得胖胖的,這樣子幹什麼呢?胖胖的,瞌睡就大。我們知道,凡是人越胖,他越容易疲勞了,打瞌睡就多,所以說,我們不需要吃得太過分的營養。但是這裏要避免一個極端,不要自己把自己餓得瘦得不得了,苦行外道一樣,骨頭都露在外邊,這個也是一個錯誤的。

  我們把身體維持好,是需要的,但不是爲了專門享受吃東西。因爲這個爲什麼要強調講呢?因爲出家人最容易犯這一條。他就是世間上一切男女之欲舍掉了,世間上的一些名,或者是多少舍掉一點。世間上的享受,我們說正規的出家人,他的娛樂了,什麼看電影、電視,打麻將,打撲克,打牌,乃至沖殼子,擺龍門陣,全部都放下了,那麼怎麼辦呢?如果是精進行道的,他是一刻都沒有空,忙得不得了,緊張得不得了;但是有些老的出家人,他是職位也高了,事情也少了,他閑了沒有事之後,就搞吃的。他弄個小鍋,炒炒吃吃,這個吃吃,那個吃吃,一天到晚在考究吃些東西。這個好不好?你壞事不做,世間上的壞事不做了,倒可以,但是你從比丘的修行的角度上看,還不夠,你貪著了吃的方面的話,你道進不了去。專門爲吃還是一個貪——食貪 。食貪、淫貪,都是一個貪,但是食貪比淫貪要好一點,但是並不太高尚,畢竟比起來還是一個貪心。

  “睡”,睡也是一個。你們還記得,我們上次講過,菲律賓一個修密法的金剛上師圓寂了,那裏法師很少,因爲海外東南亞那些國家生活很好,出家人不大有的,一般都是大陸上去的。這個廟,他們的信徒很多,他們居士告訴我,這個廟的一切設備都是最新的,而且殿堂也做得很莊嚴。那麼裏邊的出家人,不要你勞動,洗衣服、燒飯什麼都有人給你做好的,享受的非常好。就是什麼?居士要星期天才來一下,平時沒有事情的,一天到晚空在那裏的。海外的居士工作非常忙的,他們星期天來朝拜,磕兩個頭就走了,也不跟你說要聽經啥東西,不大有的。

  這位上師圓寂之後呢,他們沒有法師了,怎麼辦呢?他們去請法師。到處請,好容易請到兩個臺灣的法師,請到了,好得很,他們一看也好啊,生活什麼都安排好的。我們說,有的人要閉關,不想勞動,那是最好的地方,什麼勞動不要你做,洗衣服人家給你洗,燒飯人家給你燒,洗碗、洗筷子都是人家給你做,你就坐在那裏修行好了。他們兩個開始也很好,但是住了一陣子,實在閑得難過了。閑得難過,怎麼辦呢?看書啊,念念經啊。再時間長一點,書也看不進去了,念了念得心裏浮躁了,不想念了,怎麼辦呢?幹脆睡覺,一天伸著兩個腳,長長的,晚上也睡,白天也睡,睡得實在不耐煩了,難過死了。過一段時間,兩個人爬起跑掉了。這個就是說環境再好,這個煩惱在那裏,還是修不起的。

  睡也是人的一個習氣,煩惱,他沒有事幹,就想睡覺。我們這裏恐怕貪睡的人不大有,因爲我們這裏人比較單純一點。有些地方就有了,以前有個挂單的,他來了,睡得瞌睡啊,早上我們上殿,他也睡,下午也在睡。啊!睡了很久,不曉得他身體不好嗎,不曉得怎麼樣?還是愛睡。反正這個睡,在出家人裏邊也是一個享受。其他的都放掉了,他就是吃吃喝喝,睡覺了,就搞這些事情。那麼這財色名食睡,這些都是不行的。

  受用無厭,這個受用是不是你享夠了,就厭離了呢?不會!越享受越要,越享受越要,吃的越吃越好,越吃越要好;男女色,不要說了,一個不夠,二個、叁個、四個,乃至秦始皇有幾萬個,這樣子享受無厭。這是什麼?一般說,你的福氣好?不是,“衆苦門”,衆苦的門。享受,將來的果就是苦,所以這個道理看清楚之後,這個從業果上來的。

  這裏再補充一下,哪一本書我記不起了,它說明白業果並不是一個很膚淺的事情。真正你將來發菩提心,爲一切衆生的義利,犧牲頭目腦髓,這個根本的理論基礎還在業果上。你明白業果之後,這樣子做,感到是劃的來;如果不明白業果的話,死也不幹。爲了人家把自己頭目腦髓都犧牲了,他怎麼能?所以真正發菩提心,菩薩的上士道的一些基礎,還是明白業果。

  所以說我還…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