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複一下,阿底峽尊者臨終的時候,人家問他最微妙的法,請他講一講。他說:明白業果就是最微妙的法。假使你問我的法門裏邊最玄妙的,就是明業果。佛就是最能明業果的人,佛的十力裏邊就有一切業報他能夠說得清清楚楚,十力之一,這是佛的成就。那我們也要從這個地方學習。真正明白業果,將來的空性見等等,菩提心,都會從這個地方産生出來,所以說是最微妙的法。阿底峽尊者,還這麼說的:假使你不明白這個是最微妙的法門,你自己另外求法門,那就是門外漢。門外漢這個詞一說,實際上就是外道,你不是佛教徒嘛。佛教徒門外的漢,那不是外道是什麼?你不明白業果,就是外道了,所以這個很重要的。
“世間滿足深險罪業坑”,世間上的滿足,一般人嘛,人天福報最好了。我們說下士道,不是就是人天福報嗎?但是中士道就進一層了,人天福報再滿足,再好,卻是最深、最險的一個火坑,最造罪、造業的坑。因爲我們說,物欲使你享受多了,越是你的地位高了,權越大了,造罪的機會也會越大。我們經常說,以前那些讀書人,他還沒有發達之前,那些人都是拼命用功;等到功名考上了,做了大官了之後,放逸,什麼壞事都做起來了,那麼最後甚至于會弄到自己犯了大法了,殺頭。這個就是越是福報大,造罪的機會也大,煩惱就發展得越大。
這個神通一樣的。神通,你如果沒有斷煩惱的基礎在裏邊,就是外道的通。你煩惱沒有斷,那你通越大,造罪的心也越大,造罪的機會也越大。這個結果可能做壞事,會的,所以說,要明白,世間滿足並不是好事,就是造罪造業的最危險的深坑。中士道就有這個智慧,中士道的智慧超過下士道了。
這裏我們還要補充一下。下士道,我們不是說下士道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有兩種,一種是求現世的福報。我們看到現在的一些居士們,所謂居士們,還是打問號的,有些還不一定是正規的居士,因爲他拜神、拜佛,什麼都要拜的,甚至于做一些迷信活動的。他們求的,去問好了,你們燒香、磕頭求什麼?一般我們在溫州碰到的都是做生意的,求發財嘛。要麼有些家庭裏邊不和的,或者是身體不好的,有病的,求平安,求身體好,求健康長壽。
還有一次,我在妙果寺。因爲天很熱,天王殿是最風涼的地方,我就拿個凳子坐在那裏。結果一個穿得很端正的人,好象是幹部,他在拜,他不知道怎麼拜,法音師就告訴他該怎麼拜,怎麼頂禮。他很高興,拜了很多拜。拜好了,我們就問他:你拜你求什麼?升官發財。他很得意的,好象這麼一說,他的目的就是升官發財。這是世間人的要求,這是現世的福報。
那麼我們說真正的現世的福報,還不能算是下士道;下士道,就是要求後世的福報。就這個問題,我們在以前學《廣論》的時候辯論過,現世的福報要不要求?很多人堅持要求。真正的下士道不是求現世福報,要求後世的福報,這樣的人,才算是下士道。如果你說求現世福報的人,嚴格地說,不能安在佛教徒裏邊;下士道的,叁士道裏邊,沒有他的份。
我記得有一本書,好象是海外版,也是講菩提道次第,它講得很好。就是西藏有一個名詞叫“且第諾統”,他就是說要放棄一切現世的享受。這樣子,是真正修行上路的人。據說阿底峽尊者臨終的時候,也有人問過他,一個弟子問他,要修什麼最精要的法?他就說“且第諾統”,把現在一切享受放下,最起碼求後世,乃至中士道要出叁界,後世都不要。
那麼這就是說,我們真正要修行的話,一定要把現世的事情放下。如果你現世的事情還放不下的話,那修行的路,連下士道還沒上路,那就是還沒有上路的人。這個很要緊。假使我們將來圖書館有了,這些書去請點來,你們以後可以參考參考。
這是中士道。中士道,就是把一切世間上的享受全部要拋棄。
“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這些事情,我們要堅決地,就是那些受用,享受滿足,知道他的危害性,然後堅決地遠離。有些人就是叁心二意的,想著要修行呢,這個拋棄掉;可是拋棄之後呢,又感到很枯燥,再去嘗點味道;嘗點味道,看看又不對,不好,這樣子翻來覆去。這樣子修行,上不了路的。
去五欲,我們又想起海公上師擺的公案,也很值得警惕的。他說,蒼蠅總愛吃糖的,那麼人要捉蒼蠅呢,就用塗滿膠的紙擺了很多糖,蒼蠅聞到這個糖的味道,香得不得了,很想吃。但是蒼蠅裏邊據說也有它們的老師、頭頭,就告訴它們,這樣子一張紙打開的,裏邊很香的糖,千萬不要去嘗。它有膠水的,一嘗就膠住了,脫不了身的,要死的,一會兒就會被打死的。那麼這個教授教誡它知道。
知道之後呢,聞這個香味,很香——這個罪業坑,要上當的,不要、不要,趕快離開。飛了一陣子,這個糖味道還是好吃,飛過來再看看,再聞一下。不吃,我聞一下總可以嘛。在上面兜圈子,聞、聞、聞。聞到後來熬不住了,唉呀!它說我去吃呢,要粘住的,我腿不要去碰到它,我用舌頭把它舔一舔就可以了。這麼就飛下去,用舌頭在紙上一舔。一舔嘛,好了,舌頭粘住了。舌頭粘住怎麼辦呢?飛不動了。飛不動嘛,它說我兩個腳一撐,把舌頭拔出來。兩個前腿一撐呢,好了,兩個前腿粘住了。前腿粘住嘛,中腿、後腿再撐了,好,六個腿全部粘住了。粘住了怎麼辦呢?打滾。它說滾吧!粘住了,不能動了,只能滾了。它說滾吧,想把腿拔出來。結果一滾呢,全身粘住,動也動不來了,動不來就等死了。那麼人來了,就打死它了。反正要死了,拼命吃,就躺在那裏吃。
那就表示人的貪心,是有這麼的習氣啊!它明明知道的,人家告訴你的,不要做的,總是熬不住,要做一點。做了之後,實在沒有辦法了,逃不脫了,幹脆就躺下來大吃,這樣子的。我們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人啊!
這個中士道,就是知道這個危害性,不要說大的貪,小的貪也不要。“堅意遠離”,堅決的意志要遠離它。得到解脫,解脫才是永遠安樂的地方。那麼怎麼解脫呢?所謂解脫就是涅槃了,一切苦全部離開,招苦的因也離開,最寂靜、最安逸的地方就是解脫涅槃。這個解脫涅槃,我們一般說的,常樂我淨,這個常樂我淨是什麼呢?世間是無常,一切無常都甩開了,那就是常。這是相對的,跟無常相對的常。樂,世間是一切皆苦,苦苦,壞苦、行苦,還有叁苦、八苦等等,這些全部拋棄了,這個叫樂。我,世間上只有我,從一個我執産生一切煩惱,那麼被煩惱業捆起來,不自在;我有自在的意思,現在他已經把我破掉了,得大自在。淨,世間是不淨,把一切不淨去掉了,就叫淨。
這個常樂我淨是相對的說,把世間的苦、空、無常、不淨去掉之後,相對的就得到一個涅槃的常、樂、我、淨。這個常、樂、我、淨是對世間的那些無常、苦、無我、不淨而說的,並不是還有一個真正的常的,是有我的,有快樂的,一個可求的,這麼一個東西,不要誤會。這是解脫了世間的那些苦、空、無常,才得到這個常、樂、我、淨的涅槃四德。如果你不理解這個,以爲有這麼一個常、樂、我、淨的東西,去追求的話,那是又成了外道了。這不但不是解脫,又是系縛,被這個常、樂、我、淨——追求的東西,捆起來了。
所以說我們學法真正能夠要理解佛的意思,不是很容易得到的。我們學了幾十年的佛,也不敢說自己懂了很多,只能說好象比以前進步一點點。現在是不是能夠完全體會佛的原意,我們也不敢這麼說,總之比以前進步了。那麼從這點推論,一般初學的人,可能要比他高一點,可以教一教。實際上,說真正達到什麼水平,我們自己不敢說,跟佛比起來簡直沒有辦法比的,還是一個很可憐的凡夫,就這麼回事,但是自己的一些經驗可以跟大家稍微談一談。
那麼真正得了解脫之後呢,這個安樂,才是永久的。那麼這跟世間的人天安樂不一樣了,這是常樂我淨的安樂,不是人間的那些安樂,這是超脫了。
“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這個樂,就是義樂心。這個“義”就是合理的,正確的,如法的。這個如法的合理的義樂心,要很廣大地生起來,自己力量不夠,求叁寶加持。中士道就是要做到這一些。這裏再說一下,所謂“義樂廣大”,這個義樂是什麼東西?歸納起來,也就是菩提道裏邊兩個東西。什麼叫義樂?合理的樂就是義樂,這個成就有情義利的意樂心叫義樂。那麼怎樣叫成就有情的有利益的事情呢?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還是這兩個東西。
增上生,就是一個得現世的人天安樂,一個是求後世的人天安樂。那麼我們說,真正的下士道是後邊那個,爲了求後世的人天福報,就是圓滿有暇身,這是下士道。爲現世的安樂而求的,這個再殷勤,再怎麼辛苦,也不能算在下士道裏邊,這是嚴格的說。另外一個,決定勝,也是有兩個。一個是證解脫涅槃的,出生死,那是聲聞果;一個是大菩提,一切種智證到。這是兩種決定勝,最殊勝的事情,超出世間的殊勝。
前面增上生,是世間的,有漏的;後面決定勝是無漏的。我們所謂的義樂,就是指這兩個東西。當然,中士道是解脫生死,既然解脫生死,自己要解脫生死,那麼人家也要使他解脫生死,這個心推廣去,就是菩提心,大乘的義樂,決定勝。所以這個義樂呢,是包含兩層意義。
中士道的義樂,也就是大乘道義樂的基礎。沒有它,自己都不想出生死,度一切衆生出生死幹什麼?那就是我們以前說的那個上海的居士,自己家庭很好,不想出家,但是想著出家有功德,贊歎出家有功德,拼命叫年青人,勸他出家。那麼你這樣子,自己的基礎都沒有,叫人家出家,人家就問你了,出家那麼好,那你爲什麼不出家呢?那就慌了,這一將就把他將了軍了。這個就是貪,貪功德。爲什麼呢?贊歎人出家有大功德嘛,這個我很便宜,自己又不出家,功德還是有,隨喜人家出家,跟真的出家功德一樣。真…
《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