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步正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这个在菩提道次第是道前基础。菩提道次第总的分几个大科:三士前导就是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最后是止观,要成就一切功德,就靠止观。那么前面的是把那些功德的修法都讲了,下士道怎么修,中士道怎么修,上士道怎么修;但是要成就这些功德要定火烧炼。那么定火烧炼之后,中间不能缺的,就是毗钵舍那,一切法空的这个空性见。这两个有了之后,前面的一切缘起功德都能成就。空与缘起相辅相成,不能离开一个。
“能成众德”,我们这是观师,一切功德,能够使我成就的,就是靠师。我们不能直接碰到佛,那么就靠师了,师是佛的代表。我们黄教有这个传承,就是一般的师,上师也好,根本上师,最好是找出家相的,现出家相的比丘身份的上师。那么其他的花教、白教、红教呢,他们就不一定了,在家师很多,在家的那个传承师很多。黄教,格鲁派里边是强调,如果有出家比丘身份的,最好是求比丘身份的。
“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能够成就我们一切功德的,功德之体。功德现在没有成就了,体,它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具恩师,那么对这样的师,我们怎么办呢?“众德”,我们说分因果来说,因上说,成就戒定慧的功德;那么果上说,成就断德、智德、悲德。《俱舍论》里边讲的,佛的三个功德,我们这个因上的戒定慧的功德,果上的断智悲的功德,我们要成就,都要靠我们的具恩师,所以说我们要尊重师。
这个有的人呢,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子,好象密法里边把师承抬得太高了,四归依把师摆在佛的前头,好象心里觉得有点不大踏实。实际上,他这个摆在前后的次第,并不是功德大小的次第,是进门的次第。就是通过师的门,而慢慢接触到佛法僧三宝的;所以从恩的次第来说,先是从师上开始。
那么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佛还不如他,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这也不是我说的话,西藏大德们的著作里也说过这个话,并不是说师的功德超过佛了。或者有的师,他确实是佛示现的,或者真正成就的金刚上师,他的功德是跟佛等齐的,这个样也有的;但是一般来说呢,总之,并不是说超过佛了,这个是肯定的,最多是等齐,或者是他没有完全证到佛的功德。但是因为从我们受教的次第来说,从师开始,所以说把他摆在前头。那么这里也很明白的说明,我们一切众德,不管你因上的戒定慧,果上的断智悲,都是经过师的,然后才能成就。
“如理依止”,那么这样子的师,我们怎么对待他呢?既然要依止,那就是如理的依止,“如理依止”,这个依止法最详细的,就是《事师五十颂》,那讲得很严峻了,有些地方一不当心就要犯罪的。《三归依观》讲了很多,对师承不要随便的笑、骂、讥嫌,或者是看不起,或者什么,对师父要很恭敬。
一般说,这些我们大家一般人不知道的。当然,我不是说我自己噢,就是你们对一切的师,尤其是将来灌顶师,要做到这一点:师父的床、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东西不要乱拿,师父欢喜的人不要去讥谤他,这个就是尊重师的表现。那么这一些呢,一般人很忽略。或者有的人,就是师父对这个人特别好象是器重,他偏偏不买帐,虽然不反对师父,他就对那个人看不起,说他过失,实际上你就是反对师父了。师父重视他,你却轻视他,这不是跟师父唱对台是什么?那你这个对师不恭敬。这些微细的表现,当然我们现在不能说得很多了,这个假使我们将心问心,细心体会一下,也可以辨得出来。
师父的座位不要乱坐,师父的衣服不要乱穿,帽子不要乱戴,这些恭敬的意思。你一时想不通,以前,假使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座位,你敢不敢坐?坐了要杀头的。那么当然,这是封建。我们不是封建,但是这个一个道理是一样的,不恭敬啊!皇帝的座,你怎么去坐了?你不恭敬嘛。你不恭敬,那当然,它的王法是封建的法律,杀头。佛教不是那个杀头,但是你不恭敬,自然的因果规律,要使你下地狱,当然坐一坐座位会下地狱,没那么严重了,却是要受果报。就是不恭敬的表现,看你不恭敬的程度怎么样?如果你非常不恭敬,那就完了,恐怕就要堕恶道的。
有的人很愚痴,他以为师的座一坐嘛,我可以得师的功德一样,将来可以成就师的威德了,有加持的意思。我们记得昭觉寺,有一个上海出家的,这个人不晓得你们有人认不认得?他精神不很正常。不是昭觉寺有两个座吗?一个是下边讲经,一个上边灌顶的。有人告诉我们,他悄悄的一个人,在上师座那里,两个座都坐一坐。他以为这样子做呢,将来好做上师;不晓得恰恰相反,犯了一个不尊重上师的过失,你没那个功德,你去坐那个位干啥?
上师的帽子,一般就是说这个桃尖帽了,当然是论师帽,在过去桃尖帽是论师帽,堪布、论师都能戴;但是现在的密法里边,就是金刚上师传位的帽,就不要乱戴。有人欢喜戴个帽子照个相,去宣扬自己,“我是上师”,这个我想愚痴得不得了。你自己上师功德没有成就。成就了功德,你不戴帽子也没关系;你功德没有成就,把帽子戴起,照片拍起去宣传,这个后果是什么呢?
我们说这个,当然不是封建法律,不过比一下。就是狂妄的态度,就像封建时代,你把皇帝的龙袍穿起,龙帽带起,拍个照片,去宣传,得的后果是什么?抓起来,杀头,是这么一个后果。那么当然,佛教里不是抓起来杀头,就是因果里边,要惩罚你的,因为你不恭敬嘛,狂妄了。自己不是上师,妄称上师,那个是狂妄之绝顶的事,当然有因果的。我们说你功德有了,你也不一定要显出来。
上师位是有一定的仪式的,要传的;传了之后,你当然可以了,但是也不要骄傲,这是一个任务,交你这个位置,你要干工作了,度众生的工作交给你了,担子重得很,并不是一个高兴的事情。一般人想的话,我可以指挥一切,大家顶礼我,大家供养我,好象舒服得不得了。实际上,那么多众生的出生死到彼岸的事情,都挂在你身上了,你要负责的,哪个人出偏差都是你的责任,所以说你灌了顶之后,灌顶弟子哪个出了偏差,哪个有了过失了,都有责任啊,不是好玩的事情,所以冒充的东西不要做。
“如理依止”,我们这里说依止法,那么我们要修行,第一步,就是如理依止。这一步如果你是如法之后,那你走路呢,第一步路走正了,那是方向盘拨正了;如果你第一步没有去如理依止的话,那么你以后越走越错。西藏经常说这个话,初一错误,十五、三十都会错完的。就是你初一错了,本来是不是初一,你当成初一了,好了,你以后初二、初三,一直到月半、三十,永远错下去:这个第一步错掉了。你第一步不错的话,以后也不会错;第一步错,以后肯定错,那就没有话说了。
“善观察已恒时奋殷勤”,这个道理好好的观察,观察之后,那就“恒时”,经常的,不是一下子,一冷一热的。我们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冷热病,发心的时候不得了,好象一切都可以牺牲;但是到一个时候的话,一下冷下来了,啥都不想干了,甚至于,本来是对这个恭敬得不得了,一下子反过来,对这个人简直是骂起来了,甚至于毁谤起来了,这个是不正常的现象。要“恒时奋殷勤”。
“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要大大的恭敬,既然依止呢,要大大的恭敬。
密法里边也不是强迫人家依止。要依止一个师,不管是显教的,或者密法的根本上师,都是你先观察一段时间,两方面都要观察,这《菩提道次第》都讲的。最少六个月,观察下来,你认为满意了,对方也满意了,然后就依止他。依止,如果你开始,粗心很草率的,闻名而来,结果一依止,后来发现很多过失,越看越不对,越看越不对,好,最后谤也谤起来了,骂也骂起来了,乃至于做事情反起来,反抗起来了,最后干脆要跑掉了,这样的人不少。
那么这个样子呢,自己得不到功德,也造了很多过失。日常法师在《广论》磁带里经常讲的,在僧团里边依止一个师父学法,你不但没有得到依止学法的好处,反而造了很多的罪过,这个是大大划不来。你如果开始认为这个不值得依止的,你不要依止好了;你依止之后呢,就不要乱说、乱动了,这个东西,自己造罪也不必啊。
偶一获此圆满有暇身 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
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 生起相续不绝求加持
三士前导第一步是依止师,依止师之后,那就是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但这个前面还有一些根本条件,要圆满的有暇的身,那就是说八有暇,离开三恶道,离开盲聋喑痖、世智辩聪、北洲长寿天等,这个后面都讲,我们不仔细说了。那么这是客观上我们得到这样好的人身,而且“最极难得大事了知竟”,一切佛法,难闻的佛法,佛法里边难得的大事是什么?了生死的大事,自他离苦的大事,要成佛度众生的大事,能够知道,这个是极难极难的。
那么既然自己有这个圆满有暇身,能修行的身体,又把这么难得的事情知道以后,该怎么办?“日夜恒时决择心坚固”,日日夜夜的,“恒时”就是说一刻不停的,经常性的。“决择”,由智慧来判断事情。我们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一切离不开智慧,你把事情搞清楚了要智慧;事情搞清楚了之后,就要照它做了,就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做的,非照这个办法做不可,这个完全靠智慧。如果你一个人信佛是听人家说佛教好,佛教好,我也信了。人家说怎么修好,怎么修好,我要修了。人家说净土宗好,唉,我修净土了。这样子自己没有主宰的话,一天到晚跟人家跑。
温州他们说有个居士,当然是个传说,也是说的过分的,一个挖苦的话。他们温州的人,什么法都要学,一个居士,他们说平均给他算下来,最少要归依八个师父。这个师父来,大家说好,都归依,那个师父来了,归依。净土宗的也归依,天台宗的也归依,…
《菩提道次第摄修求加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