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爲智,無生智,即阿羅漢。奢摩他爲九住心,毗缽舍那爲九觀察。一切無著,坦蕩安然。彼刹等遊行,謂常至他方淨佛國土。前廿種應斷,後廿種應修,阿羅漢回小向大,即登七地。
八地:遍知有情心,即得他心通,煩惱斷者,即得此通,若凡夫知他心,則營謀盛而貪瞋熾矣。
九地:回願昔發菩提大願,無量劫事,如在目前,衆願滿,即成正覺,異類等解。
十地:超越九地即入佛地。
五、二十空偈:
佛說空法,對境不同或言十六空,或言十八空,是爲開合之異。學中觀論,即契一切法空之理,深般若說如所有性,廣般若說盡所有性,如所有性須深修方能證得,中觀論,再再顯示世出世法之空性,難解易錯,由入中論,可作進習中論之階。外道與佛法異者,由彼不知自性叁寶,在外覓一本體實性,終不可得,于佛法中大小乘見皆同,唯有度生廣狹之殊,大乘中唯識見爲引外道入佛法使離空畏,彼識亦熏習緣起本來性空,如雲照見五蘊皆空,知唯識義方便安立,接鈍根者,爲說唯識,教利根說示一切法緣生性空。中觀又分二派,一以諸法無自性,而有名言自性,此之自性是假,是增語,世間但有名言,都無實義;一以名言自性亦無,一切法即因果緣起,直捷了當,是爲龍樹正宗。言思路絕,如如爲體,知入空論,即知二十空。
⒈內空:眼等六處,假而有相,分析即無實,《雜阿含》多明此義,或以海山日等爲眼,無境則眼無所見故,或辨風動幡動。六祖釋爲心動,一謂一元論,多謂多元論,非一非多,如沫之聚,中無有體。
⒉外空:即環境空,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由心乃見庭前柏樹,色心二法,相縛而起,均屬緣生,因謂元素,求之不得,其始,叁木相倚即立,而其能立之性無,故知緣生非有實性也。
⒊內外空:謂識亦空,內外中即叁空門,初修應熟觀此叁空。
⒋空空:于執實有者,以空治之,有執若銷,空法亦遣。
⒌大空:即空大,色等莫不共具空性,故遍一切。
⒍勝義空:解脫涅槃,是盡苦道,苦盡更無解脫之者,是故經言無智無得。
⒎有爲空:又名因緣空,生住異滅,四有爲相,無有自性。
⒏無爲空:虛空、擇滅、非擇滅,名叁無爲,消滅煩惱,爲擇滅,緣缺不生,爲非擇滅。有爲既空,無爲非有。
⒐無邊際空:方分無際,有安立,即有無盡際。
⒑無始無終空:時無始終,悉同夢幻。
⒒空無行空:蘊等合集,都無所行。
⒓自性如如空:一切諸佛如,一切衆生如,一如無二如,般若經有大如小如品,華嚴祖師,由此悟入諸法實際,智者大師闡十如義,住理即真理,亦名法爾條理,如如而無自性,隨拈一法,同時具足相應,于萬有上觀其本空,息其內心起滅之念,即無生滅。
⒔一切法空:聚即五蘊,離聚無蘊,如軍林等,處即生門,如眼對色,乃生眼識,界即種族。
⒕相性空:如孔雀舒羽,因緣具足,現諸文彩,彼相非實。
⒖無所緣空:一切法無我,如夢幻泡影。
⒗無之自性空:無之自性,如決定無,非有無相對之無。
⒘實空:即真空,無我執及貪瞋癡煩惱。
⒙無實空:實空亦無,緣聚即顯,緣散即隱,如波不可說有說無,說有說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當知煩惱即本性海所現之波。
⒚自之性空:濟度衆生,自法悉空。
⒛他之性空:即一切有情空,實無衆生得度者。即二十空,爲學生圓次第之基礎。
十地頌
十地頌,乃修十地資糧,此爲課外之練習,做到有功,做不到無過,非如戒律須全作也。治地即是治心,修行須知前後路徑,始能穩速至家,而無迷途之慮。
初地:初地以施爲主,淨勝意,謂清淨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濟度自他,共出生死,謂之二利。心常欲出家,則四衆弟子和合,《律海心要》廣講。于佛法報化叁身,應生歡喜欣樂之心,闡教,即令正法久住。破驕,謂以學修真實谛理調伏,不從佛法所生驕慢。無有虛妄,始名爲誠。自性無所緣,乃表法空,每一地皆應加此句。
二地:安住戒律,報衆生恩,能忍世間所有諸苦,愛樂善法,常執不舍,所謂悲者,自樂願衆生樂,自苦願衆生不苦,師與有德,普皆愛敬,初地習施,二地精勤施。
叁地:常樂多聞,無有厭足。說法謙下,不作師拳,白衣不得受人供養,如有饋以財物,應悉轉供叁寶,出家當依比丘戒,不得多受,逾量即須陳獻叁寶,興建寺廟,即修自佛刹,當下能獲受用。菩薩自不入輪回,亦令衆生不入輪回,以慚愧衣而自莊嚴。如上五法,體性清淨,皆無有染。
四地:共具十法淨,即《律海十門》中,高潔大行,未出家者,亦應愛樂杜多勝行。學處,即戒律,要當全受,而不可舍了。了悟欲性本空,心不附物,五欲何咎。順滅,謂背舍煩惱。滯沒謂如船在回水灘頭,不能前進。
五地:尼即是女,不定爲比丘尼。在家之士,或相過從,須擇其德勝于己,能以善法饒益身心,不宜空住談笑耗時。家執謂貪戀己家,不觀其過。聚落住,謂樂近喧囂,不慣靜居。增上慢,謂內無實德而自增大。劣慧謂于法生疑,其心量愚昧。
六地:無緣怖心斷,謂于法空之理,心無恐怖。布施之時,于來求者,應生愛敬,無诳無矯。
七地:應斷廿種執,即《金剛經》所說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命屬不相應行法,乃壽暖識之和合之相,除此叁者,命在何處。士夫即人見,常見生挂礙,斷見生恐怖,有一于心,即不自在。相謂外相,因謂外相之因。界者種子之原素,即十八界,處即十二處,叁界如冰山,早遲必壞,七日普出,則燒毀無遺,是故不可貪住其中,應求出離,非無叁寶及戒,而應去其新生我執。于空無倒了知,于人和而不诤,除其倒诤之執,斯乃不違空性,《金剛經》唯說應斷,未說應具。空、無相、無願,名叁解脫門,空爲外空,無相謂內空,無願爲內外空,內、外、中叁處,謂之叁輪,修叁解脫門,即得叁輪清淨之果。于諸有情,悲心平等,無有染汙,內外諸法,悉皆平等,世間唯一平等道理,由無明起十二因緣,于本無有生滅中,流轉生死,則不平等,諸法之離性,即平等性,大空與衆色相磨至其各各所具潛力,平均相持而後已。一切法即是空義,無生共具八不義,初得名忍,純熟名智,先可縱其顛倒分別,分別無久,心即疲厭,則其分別自然滅除,非能強製,令其不生。想與見爲二煩惱,須使斷離。貪地無愛染,謂于叁界不起愛樂,若無離此有漏世間之心,則于他方淨刹不能往生,乃至不能夢見淨境,須舍濁穢土,始入安樂國。
八地:修外道法,得通未得智,若但修慧,得智不得通,以戒爲基,修習正道,如是乃能雙得通慧,通慧雙得,進道始速,承事諸佛,觀其性空,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刹淨幻住,謂嚴淨佛刹如幻而住,隨意度生。
九地:《般若經》雲,九地菩薩即鄰成佛。成佛,謂功德智願圓滿,有少願不圓,則不能成佛。至第九地,往劫所發諸願,悉皆現前,爾時若余一衆生未度,雖海枯石爛,亦必慈濟,以滿其願,釋迦如來,住聖母胎,即轉*輪,是故入胎,住胎,出胎,家氏種族,于人道中,是極尊貴。
十地:智超九地,即成正覺。
二十空偈
⒈內空:無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內空,此爲修行下手之法。離一及多爲總破,一與多,乃假名安立,無有實法,一尚非有,何處覓多。
⒉外空:無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外空,色法無因及出生處,一切物質,皆由因緣和合而有,刹那變壞,不實不常,水凝爲冰,冰化爲水,過去如夢,現在如幻。
⒊內外空:或執自識能變色等。然觀內外,但有合集流注之相,八識田中,新藏種子,多而非一,是以去來,皆不可得,悉隨十二因緣轉也。
⒋空空:如來說空,爲執有過故,有遇無遣,彼空亦空,以法空杖,撥我執屍,屍已火化,杖亦隨焚。
⒌大空:一切色皆具空性,色即是空,非壞色覓空,空盈法界,遍時遍方,故曰大空。
⒍勝義空:當體即空,非空非有,解脫涅槃,但滅其苦,除滅苦外,更無少分實法可得。
⒎有爲空:具生住異滅四相,名有爲法,此乃緣生顯現,譬如夢無有自性。
⒏無爲空:虛空、擇滅、非擇滅,名叁無爲,煩惱滅已,作用不生,有爲無泯,無爲亦空。
⒐無邊際空:前後中邊際,無可安立,過現未叁心息,則不動之心顯現。
⒑無始無終空:始際後際不可得,故空,以心不斷不常,但屬流注,假有無實。
⒒空無行空:五蘊本散離,諸法不相融,蘊爲所行,心爲能行。
⒓自性如如空:諸法本體,新帶緣生之理,法爾如如顯現,此爲十玄門總義,一切法皆同時相應,各各生起相應作用,起滅之相,了不可得。
⒔一切法空:五蘊爲聚,生六處爲門,十八界爲種族,蘊等空,實義非有。
⒕無所緣空:蘊體本空,眼不能緣色,耳不能緣聲。
⒖相性空:心之動相爲因緣和合所顯,其相幻而不實,如有房之相而無房之性。
⒗無之自性空:無亦無自性。
⒘實空:無爲虛空,體性非實。
⒙無實空:有法無法及得失等,其性悉空。
⒚自之性空:菩薩不見我度衆生。
⒛他之性空:衆生無自性。
止如銅之鑄鏡,觀如鏡之照物,般若能識鏡中曆曆所現顯影相,鏡體既成,然後能發光照物,有所照之物,然後能明鑒其形。不修止,如不鑄銅鏡,不修觀,如鏡被塵封,不加磨瑩,初步用功,須由定入,製心一處爲定,製心一處已,複依谛理作意思維爲觀,得止,乃得觀慧,得觀慧,乃得般若,定中境界,不名般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止觀在理上見,般若在事上見,行于俗谛,不違真谛,始名般若,觀慧如鹽,般若如加鹽,不見鹽相,而味自美。
回向偈:
所有益我善知識 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 于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 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 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 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 盡未來劫常修習
十方所有諸衆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余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剎塵劫 十方利益恒無盡
願消叁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法王宗喀巴 聖教日興隆 違緣俱消滅 順緣悉增長
自他叁世善 回向二資糧 無垢亦無染 法炬常明耀
智敏上師開示錄之叁 目 錄
十地頌講記
初 地——歡喜地……………………………………… 3
第二地——離垢地……………………………………… 22
第叁地——發光地……………………………………… 34
第四地——焰慧地……………………………………… 46
第五地——難勝地……………………………………… 62
第六地——現前地……………………………………… 76
第七地——遠行地……………………………………… 84
第八地——不動地……………………………………… 115
第九地——善慧地……………………………………… 123
第十地——法雲地……………………………………… 133
二十空講記
一、內空………………………………………………… 139
二、外空………………………………………………… 142
叁、內外空……………………………………………… 145
四、空空………………………………………………… 147
五、大空………………………………………………… 150
六、勝義空……………………………………………… 152
七、有爲空……………………………………………… 154
八、無爲空……………………………………………… 155
九、無邊際空…………………………………………… 156
十、無始無終空………………………………………… 157
十一、無行空…………………………………………… 159
十二、自性如如空……………………………………… 160
十叁、一切法空………………………………………… 161
十四、相性空…………………………………………… 162
十五、無所緣空………………………………………… 163
十六、無之自性空……………………………………… 164
十七、實空……………………………………………… 165
十八、無實空…………………………………………… 166
十九、自之性空………………………………………… 166
二十、他之性空………………………………………… 167
如何悟入真實之次第 …………………………………… 169
吉祥願 …………………………………………………… 194
附錄一:十地頌………………………………………… 196
附錄二:二十空偈……………………………………… 198
附錄叁:《五字真言講錄》摘錄 …………………… 200
《十地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