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里边,过去、未来是空;蕴处界里边,蕴跟处也是空,这样就空了不少。经部的空学到之后,把有部的有扫除了很多部分,然后再进一步学唯识的空。唯识的空,一切外境都是空,都是阿赖耶识内心所变,这样就把外境整个扫空了。唯识的空还留下一个阿赖耶识,再进入中观的空,把阿赖耶识也扫掉。那么这样的空是踏实的。最起码要经过这几个层次,有部、经部、瑜伽再到中观。
如果不经过这几个层次,学的中观就是泛泛的,豁达空——就是说空来空去的话,实际什么内涵不知道,就是在嘴里挂一个空。我们汉地也有的,佛教里边有一句话叫“鼠唧鸟空”,六即,道理不懂的话,跟老鼠叫一样,唧唧唧,唧了半天,什么意思不知道;鸟空,鸟在空中飞,嗡嗡嗡,空空空,空了什么东西,一样地糊里糊涂。那个就是豁达空。
我们学法要踏实,一个界限要搞清楚,那就是藏地、印度原来科学的办法,先从有部下手,经经部的空、唯识的空,最后是中观的空。中观也要分层次,先要经过自续派的空,然后才是应成派的空,一层层上去,那才是踏踏实实,一点都不含糊。这样的空性得到定解之后,在定中去修,就证到这个空。如果空的定解没有,含含糊糊的,那证到的也是含含糊糊的。如果空搞错了,理解得不对,那定中修出来的,也是个不对的空。所以说外道,不能说他没有修证,但是他的东西都是错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做陶器,如果做一个很好的坯子,经窑里一烧,很好的陶器出来了;如果做一个歪的坯子,烧出来也是歪的;如果做一个烂坯子,烧出来还是烂的。所以学空的时候,一开始的认识非常重要,有的人就不想学,就是想自己证。这个道理我们昨天也讲了,今天再重复一下。没有学的话,证是不会来的。一定是要先学,由闻思而修。
吉祥愿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
吉祥愿,“昼夜六时恒吉祥”的愿,希望昼夜都能够吉祥。这个吉祥是我们修行的吉祥,不是世间享受的吉祥。我们修行要有顺缘,要清净的环境,要寺院的具足,还要有经验的师承教导,有行梵行的同伴互相促进,这样才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那么这些都属于吉祥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始终都是求加持。自己在末法时期的能力很差,福报也很差,要求这些缘不容易,那么就要求上师三宝、护法加持。
第一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上师哀摄受”,希望上师能够慈悲摄受我们,加持我们。
第二个,“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三宝哀摄受”,求三宝加持我们,达到这样的昼夜六时的顺缘。
最后,求护法。“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护法常拥护”,希望护法菩萨能够护持我们,能够得到如此的顺缘,能够修行成就。
(吉祥圆满)
附录一:
十地颂
(初地)全修治十种 初地得成就 净胜意二利 诸有情平等
全施能依止 乐正法所缘 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欢喜
阐教破骄诚 爱乐此十法 自性无所缘 修治地应知
(二地)戒报恩修忍 乐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师 八者施等勤
(三地)多闻无厌足 法施谦无染 广修自佛剎 轮回二无生
所作有惭愧 无染体性五
(四地)净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学处全无舍 了悟诸欲性
顺灭诸物舍 无滞没执见
(五地)远尼及他家 家执聚落住 离自赞毁他 不善业道十
增上慢颠倒 劣慧烦恼忍 此十种能断 第五地正得
(六地)施戒忍精进 定慧悉圆满 远离声缘乐 无缘怖心断
乞求不厌戚 诸物舍无懮 求者矫诳断 正得第六地
(七地)执我及有情 命士夫断常 相因等诸蕴 处及诸界等
贪着住三界 贪心徧滞没 执三宝及戒 于彼见实失
空性倒诤断 及违空性等 凡此二十断 彼七地应得
知三解脱门 及三轮清净 悲心等无染 法平等理一
无生忍及智 说诸法相一 灭除诸分别 想见烦恼离
奢摩他心定 毗钵舍那能 心调伏寂静 一切无着慧
贪地无爱染 彼剎等游行 此诸体自性 即所宣二十
(八地)徧知有情心 游戏诸通智 见佛剎严净 事佛观如实
知有情诸根 佛剎净幻住 随诸意摄取 由此八种说
(九地)圆满无边愿 知天等类音 无碍辩如流 入胎出家氏
种性皆尊贵 眷属生身等 出家坐菩提 功德悉圆具
(十地)凡超九地智 则为住佛地 彼诸菩萨地 是十种应知
附录二:
二十空偈
(名 数) 内空外空内外空 空空大空胜义空
有为无为无边际 无始无终空无行
自性如如一切法 相之性空无所缘
无之自性空实空 无实自他之性空
(一内 空)内空内六处 假无实无我 离一及多故 犹如聚沫等
(二外 空)外空色等法 因及生处无 不实速变坏 如梦幻电等
(三内外空)内外色皆空 但合集流注 无实质实在 来去不可得
(四空 空)缘诸法虚无 说名空非有 缘空亦舍离 尸杖病愈药
(五大 空)大空徧一切 无边际徧时 徧色处等故 时方不思议
(六胜义空)胜义空涅槃 解脱言苦尽 苦空无我故 涅槃不可得
(七有 为 空)有为因缘生 四相无自性
(八无 为 空)三无为亦空 有为相待故
(九无边际空)无前后中故 离断常等边
(十无始无终空)始际后际空 但流注无实 宿命观假有 慧眼见无实
(十一无行空)五蕴散离故 能行不可得 眼等无所行 蕴等合集故
(十二自性如如)若诸法自性 住理自如如 同时应俱足 灭起灭无起
(十三一切法空)一切谓内外 处及诸界等 聚生门种族 实义不可得
(十四相性空)因缘具足显 空无相无愿
(十五无所缘空)五蕴自性空 所缘无凭借
(十六无之自性)无之自性空 无有性是无
(十七实 空)云何为实空 即无为虚空
(十八无实空)无法有法空 若得若失空 无实无有性 说为无实空
(十九自之性空)自于他能作 度摄等皆空
(二十他之性空)他之性空者 他法无自性
附录三:
海公上师《五字真言讲录》(摘录)
四、十地颂:
般若经通三乘,此十地颂,乃修资粮,地、空、总持,为三大资粮。
初地:又名修治地,净意为出离清净心,胜意为利他心,不舍一有情为平等心。全施为财、法、无畏三施,皆具密法,加慈施,共为四种。六根清净,乐缘正法。心常欲出家,则僧团和合,彼我一味,当下安稳。自性无所缘,即一切法无自性,五蕴皆空,前为俗谛,此为真谛,地地皆摄此义。
二地:性戒圆满,随力修习余度。
三地:多闻须有次第,如线串钱,既获多闻,依次而修,多闻即能当法师,法施不可骄慢,须始终如一,不杂贪染,小乘不受供养,大乘虽受,转供三宝,受如不受,于诸受用,恰足养命,不可爱着,白衣应以正业存活,为人说法,不可受供,如以法养命,自折其福。佛土为此世他生受用之地,故于自住兰若寺庙,清净庄严,勤培胜福,即修自佛刹也。所作有惭愧,谓不自满。
四地:专心清净,远离五欲,得粗如好想,得少如多想,少欲知足,为静坐要紧条件。杜多,即十二头陀行,在家虽不能作,当知其事,顺之而行,能忍诸苦。五欲之性,为贪性,受用贪味着之心为五欲,财色名食睡非五欲,内无贪性,则五欲之境于我无碍。顺灭,谓于灭谛解脱涅槃相近,应随消灭习气行,不随增长习气行。滞没执见,谓贪其物,如虫附糖,为糖所粘。
五地:白衣往还,须聚之以时,聚之以礼,聚之以义,出家之众应离他,在他家住,不得住三日,当于各各住处修行。增上慢谓未得言得,未证言证。颠倒谓不是言是,是言不是。忍谓初未能尽断烦恼,须忍而不犯。
六地:能舍环境,即无挂碍恐怖,禅定之乐,非诸五欲享受所及,无缘即自解其缚,怖心皆断,虽得禅乐而应度生,不可自乐。人来求我,心不厌戚,身外之物,舍而无忧,另有安身之命,戒定慧在。
七地:执我去十六相,有情即有情之相,由士夫断常等,即见我执,上地全在无我上用功,内绝执,外泯环境。遍滞没,谓处处粘着。执三宝,谓不观三宝功德,而执佛像经书美精等。于彼见实失,谓不以色见如来,应观如来功德智慧,佛说法空,使人断恶修善,不可执恶,拨无因果。三解脱门,为空、无相、无愿,观境空,观无我相,无愿谓无世间计度,无愿无作,则当下安乐。三轮体空,故清净。平等悲心,去染着,一切法皆平等性。缘起性空,真理不二,照见一切法,无生为忍,忍为智之先导,忍久,…
《十地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