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裏邊,過去、未來是空;蘊處界裏邊,蘊跟處也是空,這樣就空了不少。經部的空學到之後,把有部的有掃除了很多部分,然後再進一步學唯識的空。唯識的空,一切外境都是空,都是阿賴耶識內心所變,這樣就把外境整個掃空了。唯識的空還留下一個阿賴耶識,再進入中觀的空,把阿賴耶識也掃掉。那麼這樣的空是踏實的。最起碼要經過這幾個層次,有部、經部、瑜伽再到中觀。
如果不經過這幾個層次,學的中觀就是泛泛的,豁達空——就是說空來空去的話,實際什麼內涵不知道,就是在嘴裏挂一個空。我們漢地也有的,佛教裏邊有一句話叫“鼠唧鳥空”,六即,道理不懂的話,跟老鼠叫一樣,唧唧唧,唧了半天,什麼意思不知道;鳥空,鳥在空中飛,嗡嗡嗡,空空空,空了什麼東西,一樣地糊裏糊塗。那個就是豁達空。
我們學法要踏實,一個界限要搞清楚,那就是藏地、印度原來科學的辦法,先從有部下手,經經部的空、唯識的空,最後是中觀的空。中觀也要分層次,先要經過自續派的空,然後才是應成派的空,一層層上去,那才是踏踏實實,一點都不含糊。這樣的空性得到定解之後,在定中去修,就證到這個空。如果空的定解沒有,含含糊糊的,那證到的也是含含糊糊的。如果空搞錯了,理解得不對,那定中修出來的,也是個不對的空。所以說外道,不能說他沒有修證,但是他的東西都是錯的。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比如做陶器,如果做一個很好的坯子,經窯裏一燒,很好的陶器出來了;如果做一個歪的坯子,燒出來也是歪的;如果做一個爛坯子,燒出來還是爛的。所以學空的時候,一開始的認識非常重要,有的人就不想學,就是想自己證。這個道理我們昨天也講了,今天再重複一下。沒有學的話,證是不會來的。一定是要先學,由聞思而修。
吉祥願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叁寶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
吉祥願,“晝夜六時恒吉祥”的願,希望晝夜都能夠吉祥。這個吉祥是我們修行的吉祥,不是世間享受的吉祥。我們修行要有順緣,要清淨的環境,要寺院的具足,還要有經驗的師承教導,有行梵行的同伴互相促進,這樣才能夠達到修行的目的,那麼這些都屬于吉祥的事情。所以說我們始終都是求加持。自己在末法時期的能力很差,福報也很差,要求這些緣不容易,那麼就要求上師叁寶、護法加持。
第一個,“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希望上師能夠慈悲攝受我們,加持我們。
第二個,“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叁寶哀攝受”,求叁寶加持我們,達到這樣的晝夜六時的順緣。
最後,求護法。“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護法常擁護”,希望護法菩薩能夠護持我們,能夠得到如此的順緣,能夠修行成就。
(吉祥圓滿)
附錄一:
十地頌
(初地)全修治十種 初地得成就 淨勝意二利 諸有情平等
全施能依止 樂正法所緣 心常欲出家 于佛身歡喜
闡教破驕誠 愛樂此十法 自性無所緣 修治地應知
(二地)戒報恩修忍 樂善不舍悲 敬有德及師 八者施等勤
(叁地)多聞無厭足 法施謙無染 廣修自佛剎 輪回二無生
所作有慚愧 無染體性五
(四地)淨少欲知足 依止杜多行 學處全無舍 了悟諸欲性
順滅諸物舍 無滯沒執見
(五地)遠尼及他家 家執聚落住 離自贊毀他 不善業道十
增上慢顛倒 劣慧煩惱忍 此十種能斷 第五地正得
(六地)施戒忍精進 定慧悉圓滿 遠離聲緣樂 無緣怖心斷
乞求不厭戚 諸物舍無懮 求者矯诳斷 正得第六地
(七地)執我及有情 命士夫斷常 相因等諸蘊 處及諸界等
貪著住叁界 貪心徧滯沒 執叁寶及戒 于彼見實失
空性倒诤斷 及違空性等 凡此二十斷 彼七地應得
知叁解脫門 及叁輪清淨 悲心等無染 法平等理一
無生忍及智 說諸法相一 滅除諸分別 想見煩惱離
奢摩他心定 毗缽舍那能 心調伏寂靜 一切無著慧
貪地無愛染 彼剎等遊行 此諸體自性 即所宣二十
(八地)徧知有情心 遊戲諸通智 見佛剎嚴淨 事佛觀如實
知有情諸根 佛剎淨幻住 隨諸意攝取 由此八種說
(九地)圓滿無邊願 知天等類音 無礙辯如流 入胎出家氏
種性皆尊貴 眷屬生身等 出家坐菩提 功德悉圓具
(十地)凡超九地智 則爲住佛地 彼諸菩薩地 是十種應知
附錄二:
二十空偈
(名 數) 內空外空內外空 空空大空勝義空
有爲無爲無邊際 無始無終空無行
自性如如一切法 相之性空無所緣
無之自性空實空 無實自他之性空
(一內 空)內空內六處 假無實無我 離一及多故 猶如聚沫等
(二外 空)外空色等法 因及生處無 不實速變壞 如夢幻電等
(叁內外空)內外色皆空 但合集流注 無實質實在 來去不可得
(四空 空)緣諸法虛無 說名空非有 緣空亦舍離 屍杖病愈藥
(五大 空)大空徧一切 無邊際徧時 徧色處等故 時方不思議
(六勝義空)勝義空涅槃 解脫言苦盡 苦空無我故 涅槃不可得
(七有 爲 空)有爲因緣生 四相無自性
(八無 爲 空)叁無爲亦空 有爲相待故
(九無邊際空)無前後中故 離斷常等邊
(十無始無終空)始際後際空 但流注無實 宿命觀假有 慧眼見無實
(十一無行空)五蘊散離故 能行不可得 眼等無所行 蘊等合集故
(十二自性如如)若諸法自性 住理自如如 同時應俱足 滅起滅無起
(十叁一切法空)一切謂內外 處及諸界等 聚生門種族 實義不可得
(十四相性空)因緣具足顯 空無相無願
(十五無所緣空)五蘊自性空 所緣無憑借
(十六無之自性)無之自性空 無有性是無
(十七實 空)雲何爲實空 即無爲虛空
(十八無實空)無法有法空 若得若失空 無實無有性 說爲無實空
(十九自之性空)自于他能作 度攝等皆空
(二十他之性空)他之性空者 他法無自性
附錄叁:
海公上師《五字真言講錄》(摘錄)
四、十地頌:
般若經通叁乘,此十地頌,乃修資糧,地、空、總持,爲叁大資糧。
初地:又名修治地,淨意爲出離清淨心,勝意爲利他心,不舍一有情爲平等心。全施爲財、法、無畏叁施,皆具密法,加慈施,共爲四種。六根清淨,樂緣正法。心常欲出家,則僧團和合,彼我一味,當下安穩。自性無所緣,即一切法無自性,五蘊皆空,前爲俗谛,此爲真谛,地地皆攝此義。
二地:性戒圓滿,隨力修習余度。
叁地:多聞須有次第,如線串錢,既獲多聞,依次而修,多聞即能當法師,法施不可驕慢,須始終如一,不雜貪染,小乘不受供養,大乘雖受,轉供叁寶,受如不受,于諸受用,恰足養命,不可愛著,白衣應以正業存活,爲人說法,不可受供,如以法養命,自折其福。佛土爲此世他生受用之地,故于自住蘭若寺廟,清淨莊嚴,勤培勝福,即修自佛刹也。所作有慚愧,謂不自滿。
四地:專心清淨,遠離五欲,得粗如好想,得少如多想,少欲知足,爲靜坐要緊條件。杜多,即十二頭陀行,在家雖不能作,當知其事,順之而行,能忍諸苦。五欲之性,爲貪性,受用貪味著之心爲五欲,財色名食睡非五欲,內無貪性,則五欲之境于我無礙。順滅,謂于滅谛解脫涅槃相近,應隨消滅習氣行,不隨增長習氣行。滯沒執見,謂貪其物,如蟲附糖,爲糖所粘。
五地:白衣往還,須聚之以時,聚之以禮,聚之以義,出家之衆應離他,在他家住,不得住叁日,當于各各住處修行。增上慢謂未得言得,未證言證。顛倒謂不是言是,是言不是。忍謂初未能盡斷煩惱,須忍而不犯。
六地:能舍環境,即無挂礙恐怖,禅定之樂,非諸五欲享受所及,無緣即自解其縛,怖心皆斷,雖得禅樂而應度生,不可自樂。人來求我,心不厭戚,身外之物,舍而無憂,另有安身之命,戒定慧在。
七地:執我去十六相,有情即有情之相,由士夫斷常等,即見我執,上地全在無我上用功,內絕執,外泯環境。遍滯沒,謂處處粘著。執叁寶,謂不觀叁寶功德,而執佛像經書美精等。于彼見實失,謂不以色見如來,應觀如來功德智慧,佛說法空,使人斷惡修善,不可執惡,撥無因果。叁解脫門,爲空、無相、無願,觀境空,觀無我相,無願謂無世間計度,無願無作,則當下安樂。叁輪體空,故清淨。平等悲心,去染著,一切法皆平等性。緣起性空,真理不二,照見一切法,無生爲忍,忍爲智之先導,忍久,…
《十地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